2005-09-20 03:28:45超脫
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這本書是由”墨瑞”~ 一位社會學教授,過去所教授的學生 - 一位後來成為知名體育記者,但卻拋棄了既有理想的學生執筆而成。
文中以第一人稱口吻,敘述自己與大學時代教授”墨瑞”的情誼,歷敘自己如何受到墨瑞的照顧、啟發、指導人生的態度觀念。在初出校門之時,仍能堅持理想與單純有志的人生觀,但在經歷現實的挑戰與摧折後,轉而投向記者工作,拼命賺錢,可是也日漸市膾,慢慢的社會化卻隱藏了自己的人格,忽視了生活應該追求的本質,因此對生活也感到疲憊乏味。
此時的他已離開校園十幾年了,在一天偶然打開電視下,竟獲知墨瑞罹患絕症,只剩下短暫壽命的消息。於是他決定要去探望這個”老朋友”。
就在與墨瑞接觸的過程中,彷彿又讓自己喚醒了生活的意識,而彼此也訂下每週二的”上課約會”。在十四堂課中,作者夾雜過去學生時代的回憶,並講述過去墨瑞的行誼,與彼此互動對自己的影響。而在這十四堂課中,墨瑞談到了”家庭”、”愛”、”人生”、”生死”等種種的課題,對作者啟發良多。
而更讓他訝異的是,此時墨瑞身體情形每下愈況,病魔從下肢漸向上發展,逐漸的吞噬墨瑞,也使他活動、飲食、甚至呼吸都感到困難。但墨瑞憑著意志力與對人生的信心,非但不因此沮喪消沉,反而企圖對社會和自己有限的人生,投注更多的心力,並希望能照顧幫助到有需要他的人。最後,墨瑞順著命運的驅使死去了,但留下的是他的人生精神,以及可供我們一再頌讀的智慧之語。
我想,對於生與死,眾家看法不一。而在年輕學子的心中,更常因為急於探索人生的真象,又受到現實的殘酷考驗,在心中找不到依循的真理時,感到人生的苦痛,而覺人世的乏味無趣,產生厭世的念頭。
這樣的情形也不僅在年輕人身上出現,其實各階層年齡的人都有可能。我自己本身也常因喜歡思考,辯證,推想存在的意義和生命的本質,而認為其他的事情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因而時常憤世嫉俗,覺得周遭事物與現實環境很可笑可憐。但往往到後來,苦悶煩躁的卻是自己,因為自己的心並沒有打開來看世界,卻用井底之蛙的眼光來審視外界,自己沒有辦法從內心與外界的連結得到平衡、快樂,內心自然苦悶,生活當然沒有價值。
王丹在其所著”獄中家書”自序中曾說『作為知識份子,最大的苦難在於精神世界的狹窄,枯燥和封閉』,我想便是這樣的道理。記得以前我的老師上課也說過,在心中有”熱情”,才能積極的處事,面對人生,也才會有快樂。
我自己也想,在人類的感官機能限制下,也許形而上的問題這輩子得不到答案,但循著追求真理的意念,並以此追求生活的充實,跟隨世界宇宙之神的驅使,順勢而為,不管是斯多葛學派的節欲,或是伊比鳩魯的快樂主義,憑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式的唯心原則,與現實連線、契合,找到自己的格局,並積極面對,不管身處順逆,甚至是生死,都能看得破、想得開,就不會有甚麼事是值得煩惱困惑的,快樂、豐足的生命也必然可期。
而當我再遭遇挫折痛苦萬分時,我希望自己想起一句話:「不成熟的人會為了一個原則想高貴的死去,而成熟的人則會為了一個原則謙遜地活著。」。
文中以第一人稱口吻,敘述自己與大學時代教授”墨瑞”的情誼,歷敘自己如何受到墨瑞的照顧、啟發、指導人生的態度觀念。在初出校門之時,仍能堅持理想與單純有志的人生觀,但在經歷現實的挑戰與摧折後,轉而投向記者工作,拼命賺錢,可是也日漸市膾,慢慢的社會化卻隱藏了自己的人格,忽視了生活應該追求的本質,因此對生活也感到疲憊乏味。
此時的他已離開校園十幾年了,在一天偶然打開電視下,竟獲知墨瑞罹患絕症,只剩下短暫壽命的消息。於是他決定要去探望這個”老朋友”。
就在與墨瑞接觸的過程中,彷彿又讓自己喚醒了生活的意識,而彼此也訂下每週二的”上課約會”。在十四堂課中,作者夾雜過去學生時代的回憶,並講述過去墨瑞的行誼,與彼此互動對自己的影響。而在這十四堂課中,墨瑞談到了”家庭”、”愛”、”人生”、”生死”等種種的課題,對作者啟發良多。
而更讓他訝異的是,此時墨瑞身體情形每下愈況,病魔從下肢漸向上發展,逐漸的吞噬墨瑞,也使他活動、飲食、甚至呼吸都感到困難。但墨瑞憑著意志力與對人生的信心,非但不因此沮喪消沉,反而企圖對社會和自己有限的人生,投注更多的心力,並希望能照顧幫助到有需要他的人。最後,墨瑞順著命運的驅使死去了,但留下的是他的人生精神,以及可供我們一再頌讀的智慧之語。
我想,對於生與死,眾家看法不一。而在年輕學子的心中,更常因為急於探索人生的真象,又受到現實的殘酷考驗,在心中找不到依循的真理時,感到人生的苦痛,而覺人世的乏味無趣,產生厭世的念頭。
這樣的情形也不僅在年輕人身上出現,其實各階層年齡的人都有可能。我自己本身也常因喜歡思考,辯證,推想存在的意義和生命的本質,而認為其他的事情再也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因而時常憤世嫉俗,覺得周遭事物與現實環境很可笑可憐。但往往到後來,苦悶煩躁的卻是自己,因為自己的心並沒有打開來看世界,卻用井底之蛙的眼光來審視外界,自己沒有辦法從內心與外界的連結得到平衡、快樂,內心自然苦悶,生活當然沒有價值。
王丹在其所著”獄中家書”自序中曾說『作為知識份子,最大的苦難在於精神世界的狹窄,枯燥和封閉』,我想便是這樣的道理。記得以前我的老師上課也說過,在心中有”熱情”,才能積極的處事,面對人生,也才會有快樂。
我自己也想,在人類的感官機能限制下,也許形而上的問題這輩子得不到答案,但循著追求真理的意念,並以此追求生活的充實,跟隨世界宇宙之神的驅使,順勢而為,不管是斯多葛學派的節欲,或是伊比鳩魯的快樂主義,憑著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式的唯心原則,與現實連線、契合,找到自己的格局,並積極面對,不管身處順逆,甚至是生死,都能看得破、想得開,就不會有甚麼事是值得煩惱困惑的,快樂、豐足的生命也必然可期。
而當我再遭遇挫折痛苦萬分時,我希望自己想起一句話:「不成熟的人會為了一個原則想高貴的死去,而成熟的人則會為了一個原則謙遜地活著。」。
超好看...而且作者又出新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