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 養小錄 > 晋府千層油旋烙餅
清朝 < 養小錄 > 是我很喜歡的中國飲食文化叢書之一,由清朝的顧仲所著(浙江人,號浙西饕士),書中分成飲之屬、醬之屬、餌之屬、蔬之屬、餐芳譜、果之屬和佳肴篇七部分,其中「晋府千層油旋烙餅」屬於「餌之屬」。(”餌”指的是糕餅一類的食物)
比起清朝袁枚先生的著作< 隨園食單 >,少了富貴人家的飲食風,多了一般平民老百姓常吃、愛吃,甚至滿足得吃的想法和作法。
「晋府千層油旋烙餅」原文如下:
白麵一斤,白糖
(獅子說,顧仲這個讀書人大概饞壞了,經常說「甚美」、「甚妙」。)
註釋:(由劉筑琴先生註釋和譯文 / 三泰出版社 / 簡體版 )
1.劑:做饅頭、餃子和餅等麵食時,從和好的長條形的麵上分出來的小塊。
譯文:
白麵一斤,白糖
本來想照著顧仲先生的作法,但是考慮再三,覺得不妥。因為古語曾說:「君子遠庖廚。」既然君子是不進廚房的,那君子所寫的食譜,可信度到底有多高呢?我之前曾照著< 養小錄 >做了其中一種「酥黃獨」(是地瓜和果仁拌在一起的食物),但是後來失敗了。可能是作者漏記了或漏聽了某些項目,所以現在我做這些古法的食譜,得再自行調整內容和方法。
關於油旋餅,獅子提醒我新疆的「清真小吃」這本書中,有類似的食物。趕緊找到這本「清真小吃」(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簡體版),這是我在七年前常做新疆拉條子(新疆拌麵)的食譜書,整本快被我翻爛了,七年前覺得困難的某些清真小吃,隔了七年再讀同一本食譜,反而覺得還挺容易的。
「清真小吃」(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 簡體版)書中提到:
「油旋餅,是回族傳統的風味主食品,由於其製作過程中是在麵糰中加油旋轉壓制而成故名。」
「在北方地區,只要有回族居住的地方,就有油旋餅的製作與銷售,但在西北地區尤為普遍,且品種也變化多端。」
突然想起< 養小錄 > 晋府千層油旋烙餅,其中「晋」府指的是山西省的簡稱「晉」嗎?當然現在已不可考,但是山西省屬於西北地區,而顧仲先生住在浙江省,也許是食物南北大融合,某家從山西搬來小吃攤或是顧仲先生家的廚師是山西來的,所以特別寫上「晋府」二字。
新疆回族的油旋餅加了酵母粉、小蘇打、鹽和花椒粉,做成鹹的口味。此次為了重現清朝的古法晋府千層油旋烙餅,決定不加酵母粉、小蘇打、鹽和花椒粉,依然做成甜的油旋餅。方法參照新疆回族的作法,但是羊還是調整了某些步驟。
材料:
主婦聯盟未漂白中筋麵粉
台糖二砂糖
高雄橋邊鵝肉店原味黃金鵝香油2大匙(我捨棄香油,採用動物油,為了讓油旋餅更酥一點。)
水250毫升
作法:
1.將二砂糖放在水中,煮滾後待涼使用。
2.中筋麵粉、糖水、鵝油混合均勻,蓋上保鮮膜,大約三十分鐘後使用。
3.分小團,每團
4.桿成薄片,塗上鵝油,捲起後切半。
5.將半個麵糰,以雙手往相反方向同時多旋轉幾圈,放在桌上,麵糰頂端以姆指壓到底部,成為麵餅的中心。再以桿麵棍桿成厚約0.1公分的薄餅。
6.在平底鍋中開中小火,刷上一點點鵝油,將餅放入鍋中蓋鍋烙,直到表面起泡泡,顏色微黃,即可翻面,再烙一下,即可起鍋。
7.趁熱吃,甚美。
8.涼吃,甚妙。
我趁著上班的空檔,偷偷烙了兩塊,哇!真是太好吃了,薄脆甜餅和鵝油搭配地恰到好處。
獅子說:「我當初讀< 養小錄 >時,覺得很奇怪,顧仲先生是南方人,怎麼吃得習慣北方這種厚重的餅呢?現在你做出來這麼薄的油旋餅,應該就對了!」
我跟獅子提議:「我們也該來取個號,如何?羊的號為『南投饕羊』,獅的號為『南投饞獅』。嘻嘻~」獅說話了:「人家以為『饞獅』是『禪師』呢!」
( 本台圖文不接受無授權轉載, 引用. 也請勿刪改, 盜用, 或使用熱連結. )
塗上鵝油。
本文已同步發佈到「美食情報」
只看文字敍述,得要很有想像力才能明白倒底是怎麼做的。這真需要天賦啊!
不知道你收到我的e-mail沒?
不好意思,收到email。這兩天有點忙,明天回你email。對不起! 2009-05-25 23:58:55
看了又想吃了
我對這樣有典故的食物最好奇了
對啦
之後亞都麗緻要推袁枚的隨園特餐
我也好想報名那餐
到時有報到 去了 再報告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