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蠟像館系列(1933~2005)[圖噁慎入]
由於一開始剛玩新聞臺時有寫這篇心得
但是圖過多於文的介紹現在看起來粗糙許多
所以決定重寫這篇,也算是作一個完結(但是圖還是一堆XP)
蠟像館系列已經從1933.1953.2005都有拍電影
因此從1933年開始介紹起...
[圖為1933年,神秘蠟像館(MYSTERY OF THE WAX MUSEUM )電影截圖]
<故事大要>
故事敘述一位蠟像大師-傑洛德,在朋友的資金贊助下開了一間蠟像館,但是由於人們偏好恐怖類型的蠟像館,讓主角的蠟像館生意直落,因為他作的蠟像於偏好歷史、美感的蠟像,和一心只想賺大錢的朋友大相逕庭,於是提出燒了蠟像館索取保險金力求東山再起,二人爭執但還是被其朋友得逞,大火一燒,付之一炬,其中他心目中的得意作品[瑪麗亞安東尼]也被燒毀,
事後,一位女記者(算是本電影的主角)和女性朋友參訪一間新的蠟像館,傑洛德沒死,但是身已殘廢,蠟像都是助手完成,但是他看上主角的朋友和瑪麗亞安東尼神似,事情發展到最後,原來蠟像館的人都是傑洛德晚上去太平間偷來裹上蠟成為蠟像,雙手已經殘廢也無法用手,直接挑長像神似歷史名人下手,當初陷他不義的朋友也被殺死,女性朋友差點被活作成蠟像,壞人終將一死,平和收場。
<心得>
由於這部電影也算有歷史,根據電影介紹它運用了運用早期”特藝彩色”雙色處理法,在當時黑白電影當道的時代也算別出新裁,但是電影本身算是商業電影,論劇情倒也尚可,但是故事性蠟像大師的心性轉變過程是故事的主體,這部份描寫得很好,跟之後1953年版比起來可說是略勝一籌(當然畫面就不能比了XD)
[圖為1953年,蠟像院魔王(HOUSE OF WAX )的電影截圖]
<心得>
隔了20年後又重出的電影,故事大致上雷同,只是主角直接是1933年版的女性朋友,而蠟像大師傑洛德再火燒蠟像館後的報復行動描寫更為明確,其朋友殺死後被作為蠟像館的作品,而新開的蠟像館部份也是他性格轉換的地方,僅管沒有比上述1933年版傑洛德內心描寫還要深入,但是文森普萊斯的表現也不遜於前作的表現,而且1953年的視效也有更多的創新,就是3D立體電影拍攝,不論是本電影的演員觀眾互動,或是電影字體的創意,也是其賣點之一,整體來說是一部不輸舊作的新作。
(網友-招妹在新聞臺留言關於本電影的心得介紹可以看看,介紹很詳盡,此文置於本篇末段)
[圖為2005,恐怖蠟像館(HOUSE OF WAX )的電影截圖]
如果你跟我說你沒有看過這部電影就說不過去了XD電影介紹都不用貼了XP
這部電影雖然有著舊作翻拍新作之意,但其實也就只有"壞人把好人變成蠟像"這個本質留住,其他論劇情都是全新的故事,偏像於殺人狂電影般的演出,時代的演變讓蠟像館系列電影的視效更為逼真,不再只是單純的燒蠟像,電影中爆蠟像頭,燒蠟像都是人骨,把人活作蠟像...等,暴力血腥的畫面,還有蠟像館必備的醜臉如文森(雖然跟舊作醜臉由來不同XD)順帶一提,此部的文森其名為向舊作1953年的文森普萊斯致敬,這部電影讓"蠟"重新詮釋,發揮到一定程度的極致,要有續作似乎不太可能(儘管留伏筆),但是是不可不看的電影。
[關於蠟像院魔王]
<本文作者-招妹>
敬愛的版主您好:
無意中瀏覽到這個網頁,剛好“蠟像院魔王”這部DVD我也有收藏。小弟我是一個無聊的電影考古者,我就試著回到過去的時光,發現了以下的相關資料,您提到的一些觀點,是在觀賞影片外的一些趣點。
片頭及片尾字幕,有一點溶蠟和立體的感覺,因為本片當初是以3D立體電影拍攝,觀眾戴上眼鏡觀賞時,字幕好像跑到觀眾眼前,逼真的效果,會讓觀眾伸手去抓取。好像今年暑假有一部“地心冒險”,也有3D立體版本,要戴眼鏡觀看,性質是一樣的。
本片的恐怖程度,在現在看來稀疏平常,但是當時民風純樸,還有很多人以為牽牽小手就會懷孕的年代,也還沒有電腦特效,所有戲劇效果都是倚賴演員的表演,或是道具、或是佈景、或是化妝,在立體電影的效果下,栩栩如生的蠟像站在眼前就會令人不安,另外,斷了頭或溶化了的蠟像,甚至男主角的面具破裂,露出被毀容的面貌時,很多觀眾都是一邊用手遮住眼睛,一邊大喊:「不敢看」,是現代人比較無法想像。
影片接近中段,在新蠟像館開幕時,為了做宣傳,一個賣藝人員在蠟像館前一邊吆喝,一邊用拉力球打向觀眾,其實這是一個噱頭,在立體電影的效果下,好像將球打到觀眾眼前,目的是要驚嚇觀眾的,很多觀眾還因此左右閃躲。
至於中場休息,是現在幾乎看不到的現象,因為當時有很多電影只有60至70分鐘,本片將近90分鐘算是長片,也體諒觀眾帶眼鏡觀看本片會疲勞,所以會有中場休息;當時超過100分鐘的電影,有時會分開上集、下集放映,就是本週先看上集,下週再看下集,同樣一部片賣兩次票,大家罵翻了,但是當時是一個生活步調緩慢,娛樂匱乏的年代,看電影是很多人唯一的消遣,片商做這樣的安排,大家罵歸罵,最後還是乖乖買票進戲院看戲。
本片於民國43年在台灣以第一部3D立體版上映,是當時的一大賣點,票房嚇嚇叫;民國53年及68年又重映過,53年更名為“蠟像院祕密”,68年改回“臘像院魔王”,“蠟”字變成“臘”字;不過重映時是用平面版本放映,再加上電影技術不斷進步,重映的本片對觀眾失去了吸引力,兩次的重映都是以墊檔方式,匆匆上映匆匆下片,沒有像“亂世佳人”、“賓漢”、“十誡”等片的不朽風光,使得曾經是一時經典的本片漸漸被人淡忘。
另外,1952到1953年,當時崛起的3D立體電影,是電影科技的一大創新,吸引大批觀眾;不過隨著1953年尾,第一部“新藝綜合體”(Cinemascope)(俗稱寬銀幕)的電影“聖袍千秋”的上映,馬上取代了3D立體電影,成為新的主流。
本片還有一個趣點,就是紅極一時本片男主角文森普萊斯(Vincent Price)在70年代時已漸漸退出銀幕,用Charles Buchinsky的藝名在本片中演出蠟像院助理角色,後改名Charles Bronson(查理士布朗遜)的男演員,反而變成70年代動作紅星,真是一時河東一時河西。
儘管年代已久遠,不過,我還是認為本片是一部既好看又值得收藏的電影。
上一篇:囧男孩--笑淚交織的童年夢想
好噁心的感覺= =
恐怖蠟像館整棟爛掉那個梗有點扯= ="
我當時看就覺得「最好是這樣」XD
主角二人最後挖蠟牆壁實在是小扯一下
但是整體來看內容是尚可的@@ 2008-10-12 23:12:56
嗯嗯,我從小就很怕蠟像..
因為怕裡面有死人,
結果電影就這樣演..
雖然恐怖但是這就是此一電影的特色 2008-10-12 0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