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9 16:05:31東方亮

(面對面)霍啟剛的理念和他的MINT

霍啟剛的理念和他的MINT
––一位香港新生代商人的訪談

2003年09月27日 C8


前言

霍姓,在香港或許是一個足以引人聯想的姓氏。霍啟剛,名門之後,又是“金牌王老五”,在香港,霍啟剛經常被狗仔隊追鄺,他的名字,常見諸報刊的頭條。霍啟剛無奈地說,這是香港狗仔隊的專業,與他的理想無關,與他正在做的事情無關!

在中環的一個私人會所,一處有點像30年代大上海風格的CLUB,記者第一次見到霍啟剛,就和他的家人一樣,開始叫他KENNETH。霍啟剛說,他的目標,是做成功的商人。香港地,商埠也,商人無數,成功的商人無數,失敗的也無數。做個商人,尤其要做個和他父輩;祖輩有點不同的商人,並不容易。

不知道霍啟剛是何時萌生做商人的念頭的,或者是他的家族的安排。不過,霍啟剛的家族和他本人似乎在為他做一名新生代的商人在積累歷煉。爺爺經常提起他的不怕喫苦的“七毛錢的故事”。

爺爺當年在啟德機場打散工,每天收入隻是七毛錢,但每天來回車費是四毛錢,為了省錢,爺爺每天走路幾小時去上班。

爺爺現在還經常提醒他,要有不怕喫苦的精神。



牛津產品

接下來是家庭最重視的教育。翻閱近一年香港報紙關於霍啟剛的報道,居然沒有一篇提及到,霍啟剛以中學全A的優異成績考入牛津大學、也沒有一人留意到,霍啟剛在牛津大學首屈一指的PEMBROKECOLLEGE學院選擇的專業,是經濟學和管理學學士。

牛津要制造什麼樣的“產品”,自有牛津的標準。牛津精英雲集,PEMBROKE學院成立於四百多年前,每年全球隻收100名學生,學生以見多識廣、周遊列國,善於把歷史與未來聯繫起來、把創造力與現實結合起來見著,既有宗教的感恩、又有深邃的智慧;牛津強調獨立學習,而不是上課,強調實習,而不是紙上談兵。霍啟剛很感激這樣的環境。



大行歷煉

牛津四年,霍啟剛每屆暑期幾乎都找事做,他“打工”的東家,大多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投資銀行,其中最重要的兩家,是所羅門和高盛。

2002年,他在高盛亞洲當分析師。談起他在高盛這段並不太長的經歷,霍啟剛說他主要做了三件事,但涉及了三個不同的行業。一是為某酒店經營商準備IPO的材料,這時候,他在牛津的專業訓練對他的幫助很大。為協助此次上市評估,霍啟剛設計了全球酒店業普通股票的比較模式,以確定該公司的上市價值,並為該公司上市的時間提供諮詢服務。二是為某歐洲電訊公司在亞洲的戰略發展機會提出了建議,並對他們在亞洲的資產和其他可能的收購目標,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三是為八家地產公司做分析,特別是計算這八家公司債務比率後,對他們的資本結構提出了建議。

投資銀行的從業者,素有“食腦族”之稱。三年前霍啟剛在英國倫敦,也在所羅門做過分析師。霍啟剛還記得,當時他撰寫過常規報告,以協助香港地鐵發行部,繼該公司股票在香港聯交所首次上市後,在歐洲的股票發行中為銷售部門提供支持;為ASIAGLOBALCROSSING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提供銷售資料;同時,參加多家亞洲公司上市前的“路演”,協助基金經理尋找資產淨值盡可能高的私人客戶。

從稅收到股票買賣、從研究小型上市公司的分析員到投資銀行,霍啟剛面對記者,坦言“這些經歷,令我獲得成為公司顧問的必要技能,同時也擴大我的人際關揩網”。

除了所羅門和高盛外,霍啟剛還與幾家著名的歐洲投資銀行相熟,他們把霍啟剛帶進歐洲富豪家族社交圈,加上他那群遍布全球的牛津校友,霍啟剛已建立起自己的難能可貴的人脈關繫。自行創業

不過,霍啟剛從牛津畢業,並沒有順勢進入投資銀行。去年,霍啟剛從牛津回到香港,當時曾有報道說霍啟剛正在積極找工作,有人問霍啟剛會不會幫家族打理生意,霍啟剛當時說,“我想出去闖一闖”。

不久,便有了MINT,一家企業顧問公司。MINT,薄荷之英文也,意清新又巨大。MINT的全稱是MultipleIntelligenceConsultantCompanyLimited,意為多層智能諮詢公司。

在中環那家私人會所,記者也見到了和霍啟剛一起成立MINT的幾位發起人,霍啟剛說,他們是“志同道合的朋友”。霍啟剛的這些朋友,在行內浸潤的時間,都比霍啟剛長。MINT的方向,按霍啟剛的說法,就是幫助中國公司向外擴展,幫助香港或外國公司–––特別是歐洲公司投資中國,MINT希望在整合雙向的需求中賺錢。

幫助中國公司向外擴展,霍啟剛的想法是:中國入世了,許多行業私有化程度也在增加,中西方彼此間依賴程度也在增強,中國的官員和公司的高級管理層趨於外向型。霍啟剛認為,有許多行業(比如保險、衛生),在美國和歐洲已經進入非常成熟的發展階段,而對中國內地,霍啟剛出人意料地用了“初級階段”這個詞,“還有許多機會可以發掘”。在投資銀行打工的經歷對霍啟剛的影響殊深,他提到,許多管理工具比如管理層收購(MBO)、不動產投資基金(REITs)等,在西方都是常規的做法,而在中國內地,許多公司可能還沒聽說過,或者還不是通常的做法。“這正是MINT要開發這個機會”。




洲際交易

其次,霍啟剛看好中國內地的民營企業。霍啟剛有一言,可以說是觸及中國民企的要害;他稱,中國民企要發展成如IBM或者Microsoft這樣的企業,缺乏三樣東西,一是網絡資源,二是戰略策劃能力,三是資本。霍啟剛認為,一些中國企業希望走出國界發展,甚至彼此間尋找不到相互信任的渠道,也可能導致一宗表面看來容易做成的生意落空。

另一方面,霍啟剛也有這樣的看法,外國企業看中在中國內地市場的利益,這是不用懷疑的,然而統計結果表明,試圖在這個市場一試身手的外國企業,不少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失敗了。在進入中國這個大而多樣的市場,他們或缺乏經驗,或僅僅因為他們不能找到有益的合作夥伴。霍啟剛亦希望MINT能為減少類似的失敗率中掘金。按霍啟剛的語言,MINT要促成更多的“洲際交易”,這或是霍啟剛的目光。霍啟剛說,MINT現在正進行幾方面業務,一是幫助內地一家傳媒公司的品牌走向世界;二是正與一家內地公司討論管理層收購;第三個是正準備建立一家食品公司,獨家生產內地名牌糖果。

霍啟剛還有長遠計劃,準備以MINT為平臺,把牛津的教育項目引進中國。他會把MINT的利潤用在中國學生的出國留學上、用在中國的教育建設上。他說,“經過多番努力,我們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我們會有第二、第三步的”。可以做的事情很多,許多外國公司都要求霍啟剛幫他們在中國內地建立各種連鎖市場,但他的選擇非常慎重,力量不能分散。




熟悉中國

其志也宏。記者不懷疑霍啟剛和他的團隊職業素養以及職場閱歷,霍啟剛也稱,他出生以來,大部分時間在英國度過的,他的團隊在國外或學習過或工作過,而且核心成員也都發展了自己的公司網絡,這對促成“洲際交易”是有幫助的,是他的MINT的“競爭優勢”。不過,霍啟剛即使知道在一定的場合使用“初級階段”這樣的詞彙,但記者覺得,霍啟剛和他的團隊,對海外市場的熟悉,會勝於對內地市場的把握。因此,記者問霍啟剛,你對中國市場熟悉嗎?霍啟剛說,如果從一個更寬泛的定義來說,他“也算是北京清華大學的校友”,因為他在牛津四年,除了到一些投資銀行打工,還有兩段時間是到清華踊冊學習中文的。霍啟剛說,我從來沒忘了自己的根在中國,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我頻繁前往中國內地,結果證明那是非常值得的投資”。霍啟剛認為,中文語言技能提高是一方面,他還非常幸運地在校外結識了許多企業總裁和官員,也因此初步在中國內地擴展人際關繫網絡。他說,目前幫他做事的幾位同事,有來自香港,也有來自內地,有美國布朗大學、南加州大學、倫敦經濟學院畢業,也有北大、清華畢業。

他們並已為海外公司在中國內地投資了幾十個項目,非常熟悉中國內地。

霍啟剛說,生意成功的關鍵,不光是人際關揩,更重要的是爺爺“七毛錢故事”中的精神,勤力、用心、創意和團隊精神。



後話

近三個小時的采訪,霍啟剛對他的家庭,除了“七毛錢的故事”外,並不多談,但也不諱言。霍啟剛是這樣談到家庭對他的影響的:他的家人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帶他到各種商業和政治聚會的場合去。他的家族,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在中國許多方面–––從政治、經濟、體育到教育的參與,其實都十分深入。從家族對中國內地事務的參與,霍啟剛覺得這些聯繫,讓他先覺到現代化進程中的市場巨大潛力和需求。這是霍啟剛從中感悟到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