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0-29 00:33:52東方亮

(區域經濟)大珠三角:張德江倡粵港錯位發展

2003年09月19日 A1

在CEPA效應下,港粵如何實現相互支持、互利雙贏,把雙方合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據透露,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今天將鵲港出席一個有關CEPA的論壇,並會首次提出港粵“錯位發展”共同構建“大珠三角”的理念。而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宋運肇和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亦提出了港粵雙方在各主要產業實現“錯位發展”的觀點。他們認為,無論是香港還是廣東,都應著重培育優勢產業發展,而且要展開有序競爭。

傳張調粵省後首度訪港

據消息人士昨天透露,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今天可能到香港出席一場以“CEPA:香港經濟轉型的新契機”為主題的論壇,並將提出港粵“錯位發展”共同構建“大珠三角”。這是張德江自去年出任政治局委員並從浙江南調廣東之後首次亮相香港。

張德江如果成行,將有機會和剛剛度假歸來的特首董建華會面。根據此次論壇的主辦者中銀香港提供的議程表,董在論壇上也將有一場演講。張董的上一次會面是幾天前在深圳,其時,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走馬珠三角在深圳會見董建華時,張德江在場。作為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家領導人,曾慶紅要求廣東要帶頭落實CEPA。

錯位發展成粵港合作基調

張德江此次到港,雖然不太可能將廣東帶頭落實CEPA的措施和盤托出,因為有關CEPA的細節尚待進一步落實。但據稱張德江會首次在香港宣示粵港合作“錯位發展”的理念,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共同構建“大珠三角”。消息人士透露,“錯位發展”將是張德江南調廣東將近一年之後對“大珠三角”的基本性結論。亦有人士稱,這是胡溫體制下粵港合作的新基點。

此前,張德江已經透過不同的渠道,向外界發表過關於粵港合作的一些構想,比如對粵港以往“前店後廠”的協作模式要加以重新認識,要在新的條件下進行創新提升,催谷“前店後廠”的轉型。在CEPA的背景下,張德江關於粵港合作的思路已大體界定:廣東將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香港則為廣東的制造業基地提供專業服務。張德江在一個場合曾經表示:“我們主打制造業,物流業這一塊留給香港人做。”“香港發展物流業,我們發展制造業,大家比翼齊飛。”至此,張德江的大珠三角“錯位發展”的概念已經非常具體:香港發展物流、金融、服務業,而廣東則著力發展九大制造業。

分析人士認為,張德江提出以“錯位發展”的概念主導粵港合作,其實以其主政浙江時處理浙江與上海的關繫,有異曲同工之妙,浙江就非常巧妙地避開了和上海的正面競爭,目前發展勢頭甚勁。接近張德江的人士表示,惟有進行“錯位發展”,香港的物流業、澳門的娛樂業、珠三角的制造業纔有望實現合理整合、分工和提升實力,否則仍然隻能是“自己顧自己”。

曾嚴斥珠三角盲目競爭

在提出“錯位發展”理念前後,張德江曾在不同的場合嚴詞批評珠三角城市間的盲目競爭,力主推動區域要跟香港合作共建“大珠三角”。他認為,珠三角如果各個鎮各個市僅注重自身的發展,而忽視各自科學的定位,那就談不上區域競爭力的提升。因此,張德江提出粵港“錯位發展”的理念,目的也在於盡量避免盲目競爭局面的出現。比如珠三角部分城市希望取代香港這間“前店”的地位,導致資源的大量浪費。有專家研究後指出,珠三角重復建設嚴重,“賺錢的機場、港口、火車站等大型生產性設施項目,各地紛紛上馬,超過整個地區的需求總量。”

張德江提出的“前瞻、全局、務實、互利”的八字方針,據悉已經得到粵港雙方的一致同意,被作為粵港合作的指導原則。香港對張德江的“錯位發展”理念的回應總的來說是積極的,相信董建華在今天的主題演講中,也會涉及這一點。雖然CEPA的出臺奠定了香港在大珠三角中的新地位,但有專家也表示,由於珠三角內部的體制模式相對復雜,協調大珠三角的關繫,有時候需要“以退為進”,香港需要明白自己到底在哪些層面要退出、要退夠,為合作方騰出足夠的發展空間,自己纔能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進行“錯位發展”,意味著“大珠三角”內的各個城市有所放棄纔有所得。


聯接一:中銀專家:各憑優勢有序競爭

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宋運肇在接受本報專訪時,非常認同香港隻能走高增值、高技術的知識經濟發展方向這一提法。但他亦進一步提出,香港與內地特別是廣東,在各主要產業要實現“錯位發展”的觀點。

宋運肇認為,即使發展二元經濟,也一定要以高增值的、高端的產業帶動,形成中長期發展的產業優勢。同樣是旅遊業,本港發展的將是與其國際大都市角色相配合,以國際營銷、會展、商務為特色,以國際商務帶動的旅遊業,是與一般的景觀旅遊不同的旅遊業。

在大珠三角發展中,宋運肇說,港粵曾就經濟合作達成共識,香港建設國際金融、物流、旅遊等為主的服務業中心,廣東發展成為制造業中心,但這並不等於香港不再發展制造業,廣東沒有服務業,兩地之間沒有競爭了。相反,無論是本港還是廣東,都要著重培育優勢產業發展,而且要有序競爭,相互促進。宋運肇認為,CEPA為大珠三角經濟合作搭建了一個制度平臺,但它必須配合市場的作用,推動區內經濟協作和發展。過去,雙方隻有市場作用,沒有政府的制度協調,存在產業重復、惡性競爭問題;現在,雙方注意政府間的制度協調,但仍要注重市場競爭優勢,力求優勢互補下的“錯位發展”。

宋運肇進一步闡述他的“錯位發展”政策主張時說,總體上看,香港發展重點是高增值導向型產業,而非成本敏感型產業。

對於物流服務業,本港與深圳實際上已經變成一個大的港口區,不可能沒有競爭,但在這一行業,本港仍可與深圳錯位發展,一些成本敏感的產品可以由深圳港口來做,而高端的產品,比如航空貨運服務,可以主要由本港做,並可通過收購或股權合作的方式加強兩地物流業的分工合作。

金融業方面,廣東要發展金融服務,本港要在金融服務方面進一步做強,二者都要有所發展。本港在金融國際化、規範化服務方面有較大優勢,香港要利用這一優勢為廣東的高科技創業提供金融支持,並促進廣東企業的公司管治和市場運作的規範化和與國際接軌。

即使是制造業,本港產品信息、市場營銷方面有優勢,可以藉以發展創意工業,而廣東則是發展大制造業。鄰近的深圳在創新科技產業發展上,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本港則在創新投資基金上有優勢,兩地在這方面的優勢互補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值得認真探索和共同發掘。

港金融業應保持創新能力

宋運肇指出,香港金融業以創新能力強為特色,如近期本港經濟環境較為困難,銀行的傳統業務出現萎縮,但得益於本港銀行創新能力強和良好的風險控制,加上對新業務的開拓,最近剛公布業績的上市銀行仍錄得兩位數的利潤增長。因此,宋運肇提出,本港銀行可利用這種優勢,通過業務創新和業務開拓,為內地和亞太地區居民提供財務管理,形成全球投資組合能力,以此確保本港銀行業在新經濟環境下的區域中心地位。

對於本港建人民幣離岸中心,宋運肇認為,現在條件還沒有完全成熟。不過,他認為,這是遲早要實現的,本港銀行應做足準備工夫,並可在一些具體的個人人民幣業務方面作嘗試。

有了CEPA亦非萬事大吉

CEPA效應短期內有助提振港人信心,長遠看則為推動本港經濟轉型提供新契機,記者在專訪中銀香港發展規劃部副總經理宋運肇和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博士時,得到了這樣一個新的認識。

宋運肇說,CEPA的最直接效應,或者說第一個效應,是重振港人對香港經濟的信心。CEPA簽訂以來,隨著其內容的逐步落實和不斷擴充,香港市民的信心逐步得到恢復,市場氣氛由沉靜轉趨活躍,整體經濟形勢開始好轉。

宋運肇指出,CEPA促使港人重拾信心,“動感之都”再現活力,其收益和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他認為,CEPA更深遠的意義,在於為本港經濟轉型提供新契機。CEPA好似一個可能帶來很大得益的投資項目,需要憑本事努力經營,如果經營得好就可以為本港創造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促進本港轉型成功。

他說,如果僅陶醉在CEPA的直接效應上,滿足於個人遊所帶來的一時繁榮,以為有了CEPA,香港就萬事大吉了,必然會忽視培育香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宋運肇稱,不能把CEPA光看作服務業進軍內地,而忽略培育服務業的競爭力和自身素質的提高。

“南下”“北上”有誤區

目前對CEPA有很多誤解,宋運肇認為最主要的有兩點:一是“南下”,二是“北上”。

按宋運肇的說法,如果把CEPA單純理解為“南下”,也就是說,隨著香港向內地逐步開放個人遊,遊客源源前來,甚至期盼內地人來港買樓、炒股等等,認為這樣可旺了人氣,活了市場,就容易忽略CEPA為解決香港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帶來的機遇。

“北上”,也就是指,內地向本港企業與專業人士開放市場,本港資金和人員會北上淘金,但忽略了香港服務業自身素質的提升和培育在本土發生的高增值經濟活動,就容易使大量的經濟活動轉化為對本地就業幫助不大的離岸經濟活動,進一步導致香港經濟的空心化。



聯接二:港服務業亦須脫胎換骨

宋運肇和王春新兩位專家都認為,香港經濟需要加速轉型,香港的服務業亦須脫胎換骨,鳳凰涅槃。

宋運肇說,香港的發展困境是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環節,並不是一個孤立的現像。實現香港經濟轉型,是經濟全球化發展對本地經濟發展提出的新要求。今日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成本與環境優勢,吸引不同產業的投資發展,香港經濟需要面對這一挑戰。過去在中國內地較為封閉的情況下,香港是對外經濟聯繫的唯一窗口,但內地改革開放的發展,改變了其對外交流主要依賴本港的狀況,也促使本港面臨經濟轉型和重新定位。

宋運肇認為,在新經濟時代,香港毋須妄自菲薄,亦不可妄自尊大。香港是亞太地區數一數二的金融、物流、購物、旅遊服務中心,有著較好的基礎,在吸引人纔上也有很強的競爭力。相對於內地的主要城市,香港自身的獨特優勢在於國際化程度、法制、市場規範化等方面。不過,內地的發展速度快,在這些方面雖然較香港遜色,但追趕的步伐很快,決不能輕視其發展後勁。所以,本港如果要保持領先優勢,就要有強烈的改革意識、危機意識、競爭意識,不能留戀過去的輝煌,而要積極推動二次創業,加快經濟轉型,為香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培育新的增長動力。

宋運肇認為,本港產業,包括服務業在內,都需要脫胎換骨,鳳凰涅?,獲得重生。香港現有的人口結構和就業情況,雖然要求香港經濟結構保持二元化的特點,但一定要以高增值產業作為整個產業結構的主導環節,要以提供高端服務、高品質的服務,包括有品牌的服務為目標。

王春新則認為,香港的服務業有兩個特點:一是以生產性服務為主,二是結構上偏向一些行業。本港的服務業中,生產性服務業占到55%左右,消費性服務業占35%左右,政府服務占10%左右。在服務業內部,各種服務發展不均衡,貿易服務、金融服務水平比較高。這不同與美國、歐洲,它們是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務,服務業內部發展比較均衡。王春新說,香港這樣的服務業結構,發展易受到制約。在這次經濟轉型過程中,服務業需要有一個比較均衡的發展。

王春新表示,香港的經濟轉型,一塊是提升服務業,特別是加強四大支柱產業,就是金融“物流”旅遊和工商支援產業,另一塊是經濟多元化,發展高增值產業,特別是創意產業。

香港並非什麼都能做

香港在這次經濟轉型之初,曾以為什麼都能做,什麼都能成功,過去有過這種成功的例子,但是事實證明,現在情況不一樣了。王春新認為,香港高科技產業發展較弱,從前港英政府管制時期開始,長期來對科技發展不予鼓勵支持,任其自生自滅,使得高科技產業發展缺乏根基。而這一產業的發展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香港就缺乏這種積累。為此,王春新說,香港的經濟結構轉型,必須根據自身的產業發展優勢,著重發展高增值的服務業和創意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