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1 17:14:33

北京景點 14. 天壇

大年初五難得全家都團聚 (又沒吵架 嘻嘻!)
帶著婆婆和家人到天壇一遊
因為地點是婆婆選的
那天我們走了五個小時 婆婆都沒ㄏㄞ一聲
天壇...真是夠大 我們從西門進去 走了一個多鐘頭才走到祈年殿
是不是我們走太慢了呀!!

** 祈年殿
看到沒?
西門的盡頭遠遠那一邊就是祈年殿
我們剛進去時有點呆了
圓丘 (裡面有著名的迴音石等)
** 西門口有好好吃的餅唷!! 別忘了帶幾個進去吃!!

官方網站資料:
天壇位于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共占地270萬平方米。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八,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

天壇的建築設計十分考究,“圜丘”、“祈谷”兩壇同建在一個園子內。圜丘壇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谷壇在北部,是祈求豐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理念,認為天地的架構是“天圓地方”,因此天壇圍牆平面南部為方形,象徵地象,北部為圓形,象徵天象,此牆俗稱天地牆。天壇的主體建築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圜丘”、“祈谷”兩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各個單體建築之間用牆相隔,並由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石橋相連。

皇穹宇是存放圜丘祭祀神牌位的地方,單檐攢尖藍色琉璃瓦頂,外面有一道圓形磨磚對縫的圍牆,是著名的“回音壁”,聲音沿著光滑的圍牆內弧傳遞,在壁的一端輕聲細語,另一端能夠清楚聽到。

圜丘壇是皇帝在冬至日祭天的場所,三層,每層四面均有九級台階,又按古天文學說,鋪成一定數額的石板,台周遭以漢白玉石欄。

天壇的另一個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祈年殿高38米,沒有大梁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 是一座有鎏金寶頂的三重檐的圓形大殿,殿檐顏色深藍,是用藍色琉璃瓦鋪砌的,以此來象徵天。 它在建築上出色之處是,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茂大的楠木柱和各種互相銜著的斗、枋、桷支撐著,力學架構巧妙、完整。而這些柱子和橫枋都有象徵的涵義。當中四根高19.2米,兩個半人才能合抱的“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中間12根柱了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12根柱子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整個28極柱子象徵天上的28星宿。殿內地面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龍鳳花紋,富麗堂皇。殿前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一座,背后又一座皇乾殿,前后左右連成一氣,顯得莊嚴,雄偉,氣勢磅因礡。

這座大殿坐落在面積達5900多平方米的圓形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層,高6米,每層都有雕花的漢白玉欄杆。這個台基與大殿是不可分的藝術整體。當游人跨出祈年殿的大門,往南望去,只見那條筆直的甬道,往南伸去,一路上門廊重重,越遠越小,極目無盡,有一種從天上下來的感覺。難怪一位法蘭西的建築專家在遊覽了天壇之后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但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碩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這座大殿在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被雷擊起火焚毀,據說,當時殿的大柱是用沉香木做的,燃燒時,清香的氣味,數裡之外都可以聞到。翌年,皇帝召集群臣商量重建祈年殿。因找不到圖樣,掌管國家建築事務的工部便把曾經參加過祈所殿修繕事務的工匠們召集來,讓他們根據記憶、口述製成圖樣,再施工建造。因此,現下的祈年殿是清代光緒年間的建築,但是,基本建築形式、架構,還保留著明代的樣子。
  齋宮在西天門內,是皇帝祭天前沐浴齋戒的地方。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四周以迴廊163間環繞。正殿月台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銅人手持齋戒牌,傳說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鑄造的。東北角的鐘樓內高懸著明成祖永樂帝在位時製造的一口太和鐘,皇帝祭天時,從齋宮起駕,開始鳴鐘,到皇帝登上圜丘壇,鐘聲即止。祭祀典禮結束時鐘聲再起,宏亮的鐘聲為祭祖典禮大壯聲威。

另一個介紹蠻詳細的地方:
http://www.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5207488/A5212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