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24 18:04:02璽珠

HK獨立媒體可以做出這麼有趣的東西,希望台灣也可以

有感慨了!陽光時務不會太文青以致失去群眾,切入主題很廣 

這篇文章在2012/7/27上傳,http://www.isunaffairs.com/?p=9692 

以下一一摘錄有感覺的段落,並附上隨筆心得。

手上事情太多,沒時間彙整好好寫文章,只好這樣片段了@@

台灣作者:

抱持著「殖民地思維」的消費者,加上抱持著「代工思維」的出資者,讓台灣的創作者同時遭到兩方夾殺,這種結構性的問題不論在文學領域或電影上,都是一樣的,只是由於出版業所涉及的投資風險相對較小,因此相對於電影還有較大的活性。 

隔了整整一個月,中時出現了這篇:

http://tw.news.yahoo.com/%E9%9F%93%E5%9C%8B%E8%B4%8F%E6%88%91%E5%80%91-%E4%B8%8D%E6%98%AF%E5%8F%AA%E9%9D%A0%E6%94%BF%E5%BA%9C-213000701.html 

hk作者:

我想現在作者和讀者都不再滿足於想知道人類科技可以發展到甚麼程度,而是想知道它帶來的問題和後果。 

這段與宮崎駿的話與何其相似!最近我剛好在看「折返點」,所以會提出許多類似的呼應。

或許更應該說,這些創作者們,即使年輕,也許尚不能成熟如宮崎駿般犀利的看待社會,但他們都本能的察覺到了人類的危機!

大陸作者:

我的觀點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想像力,已經隨著各種烏托邦理想與實踐的破滅而衰竭了。今天的絕大多數人,都相信除了資本主義所安排的一整套生活方式以外,其他道路一概行不通。我們很難去想像一個更平等、更幸福、更自由、更有創造力的未來,不敢想像,甚至不會想到要去想像。這不僅僅是教育體制或者文化普及的問題,而是由我們現階段社會與文明的組織方式所决定的。

僅僅從大陸這邊的情况來看,近三十年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主義信仰體系的崩潰,導致實用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思想滲透到文化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每個人都相信,唯有實實在在的好處才是真的,而要獲得這種好處,只要按照一些最基本的規律去辦事就可以了,於是想像力自然成了冗餘物。

其實我個人是比較反感那些「爲了某種目的去培養想像力」的說法,就好像想像力也可以被當做某種專業技能,去投資,去培訓,最終學以致用一樣。人類天生就有想像的能量和衝動,不然也不會創造出如此輝煌的文明。重要的或許是如何學會從自己想像的産品中發現意義,去豐富自身,去充滿激情地創造,而不要僅僅剩下逃避主義的白日夢。

同樣的,這段話與之類似的,折返點中,宮崎駿有提過。

基本上,是人類社會「經濟一神教」帶給全體人類的一種反噬。其實並不僅見於中國,只是嚴重程度不一。

hk作者:

「標準答案」是想像力的殺手,「即食文化」是想像力的毒藥。

香港人欠缺想像力到了令我感到害怕的地步。我不是指天馬行空地幻想作夢那種想像力。有時跟身邊的成年人對話,我發覺他們連對自己未來的想像力都疲乏。自己可能會發生甚麽事,身邊的轉變可能會帶來甚麽後果……他們只會有一種答案,不會去想像其他可能性。你若是提出不主流的想法,他們就會立即否定。他們總覺得世界似乎會按著他們理解的定律永遠地運作下去。超出他們已知事物以外的東西,你想要他們假設一下,他們都不感興趣。每次遇上這類成年人,我都會感到心寒。習慣千篇一律的人生,對未來自然不用怎麽幻想。

我喜歡看現代藝術品,因為它的想像空間很闊,雖然我一竅不通。每次到台北我都會去逛當代藝術館。可是香港太缺乏這方面的空間。音樂、電影、小說和各種媒體,其實都可以激發想像力。郊遊、讀詩、在地鐵站等人看人,亦一樣可以。可是香港人太忙,時間太值錢,根本不捨得花時間去「想像」。故事的意思是甚麽最好直白地說出來,開放式結局的劇集會被觀衆投訴。

現在許多家長喜歡一窩蜂地說要培養孩子的藝術細胞和創造力。但我其實很懷疑,假如父母本身的功利想法不改變,到底會扼殺多少孩子的想像力?

這段則讓我想到了如今輕小說氾濫的狀況,同樣的狀況「折返點」也有提到過。

如今,華文輕小說創作能量瘋狂湧出,更可喜的是,讀者願意買帳了!

但沒想到,同時也出現了一些讓人皺眉的現象。

類似的輕小說作品不斷出現,「總覺得在哪裡看過這樣的設定、情......

這已經不是講難聽一點的「撞梗」、「抄襲」等可以說明的!

真正的問題其實是缺乏想像力!

又或者是因為,在如今就連「想像力」都充滿「競爭」的時代,迫使很多創作者不得不如此?

就連讀者、編輯也不得不因此養壞了胃口!

雖然很可悲,可是如果小說編輯在做包裝時,不做得「直白」一點,讀者就不買帳!故事呈現得不夠單純,出版社就賺不了錢!

這在很多出版者眼裡,是何其可悲的事實!他們卻迫於現實,不得不這樣做!

台灣作者:

想像力具備多種面向,人打從出生以來,就不斷地應用想像力,好比今天數學只考19分的同學,大概就會充分地運用想像力去設想該如何處理這件事情,是要據實告知父母或者以理由推托等等。而「科幻的」想像力,則往往涉及許多人類日常生活比較不容易接觸到的議題,好比「十年後的台北市生活是什麽模樣?」,現今台灣的社會氛圍似乎比較著重在實質生活層面上,政策去不談理想、不提十年後的台灣要成爲什麽樣的地方、要與世界其他地方有什麽不同,談的永遠只有GDP三個字。

我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台灣的人們逐漸失去了做夢的能力,但我記得在懵懵懂懂的1980年代末期,台灣曾經具備豐沛的想像力。現在台灣不論是政策的制定者、或是手頭上有資源的人,都試圖營造出不鼓勵作夢的輿論氛圍,在這種環境下,又怎能奢求人們擁有太多想像力?

人的想像力需要素材去刺激,刺激越多,想像力就越豐富,因此提升想像力最重要的還是多接觸各種不同的事物,盡情地體驗不同的生活、儘可能地學習不同的知識。 

不過我不知道,台灣社會或許還沒有這位作家感覺的這麼悲觀,就我所知的一些同齡人、年輕人、創作者,還是很有活力、很有追夢的熱情的。但政治上與經濟上的確讓人感覺如他所說,缺乏了「有謀的勇氣」的感覺。

必須再度提「折返點」。

希望人們要多去接觸體驗不同的事物、生活!

大陸作者:

而在這些超大城市之外,人們的生活方式可能截然不同,甚至會有意遠離電子化的生活方式,而形成各種各樣相對封閉,却在文化與生活方式上各有特色的小區域 

我必須要說,大陸的某些人才真的滿強的,可以提出這樣幾乎算是準確的言論。

這段文章可與之呼應:http://www.isunaffairs.com/?p=10287 

我覺得,中國與台灣的現狀,重點漸漸的不應該放在政治上了,更應該為人所重視的、更真實的情況是,彼此文化的碰撞。

中國社會與台灣社會,大文化與小文化的碰撞,並不會有誰強誰弱、誰好誰壞的問題,因為都是文明、都是文化。只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地方待下來就可以了,但其不好之處也須承擔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