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2 20:42:33吳老師

「幼兒讀經」淺談(下)



「幼兒讀經」淺談(下)

這樣說來,幼兒讀經其實是沒有難處的囉?本來就沒有難處,難處是在於父母的阻撓。四年的教學經驗,讓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天下沒有不能讀經的小孩,只有不願讓小孩讀經的家長。各位家長讀到這裡,先別忙著發火,請先看我細細分析。教過這麼多幼兒的經驗中,我發現到一個十分古怪的現象:凡是不在意幼兒背多背少的家長,幼兒持續讀經的機率有八成。這種幼兒通常一開始只是扮演「伴讀」的角色,就是陪著哥哥姊姊來上課的小跟班,不是父母著力栽培的對象。縱然如此,可不能小看他們,在經過一年半載的薰陶之下,他們往往成為正式的學生,而且背得比他們的兄姊來得起勁。

  而凡是十分在意幼兒的背誦成績與成果者,這一類的兒童持續讀經的機率約僅三成。何以故如此?此乃由於家長「欲速」與「見小利」的心態所造成。所謂「欲速」是指家長急欲見到自己的小孩要與其他大孩子的程度並駕齊驅,至少在背書的能力上要一致;所謂「見小利」則指小孩的讀經成績要頂呱呱,拿得上檯面。在這種心態下,家長一手扛起督促小孩背書的責任,偏偏他們又捨棄「錄音教學」的簡易方式,寧可採取「我唸一句,小孩唸一句」的傳統方式,而且要求務必背得盡善盡美,最後的結果就是:小孩在地板打滾哭鬧,家長則氣得臉色鐵青。於是兒童視讀經為畏途,而家長則視教讀經為麻煩事。一旦兩者有了這種心態,則兒童退出讀經班是早晚的事。或者家長本人信心堅定,但小孩的哭鬧郤引起其他家庭成員的不滿,最常見的是,媽媽嚴格督導,爺爺看了心疼,奶奶認真負責,媽媽看了不忍;或者先生怪太太,或者太太怪先生,全家鬧了個雞飛狗跳,人仰馬翻。於是大家召開家庭會議,一致認為是「兒童讀經」製造了家庭糾紛,結局當然是不言可喻。

  「兒童讀經」何其無辜!居然背上這種黑鍋

  「幼兒讀經」本非難事,而是家長的心態要調整。雖然理論上幼兒的記憶不亞於小學生,但是事實上幼兒剛開始背書的時候,速度的確很慢。而且幼兒參加讀經班,應當要有一段緩衝期,這個階段主要是陶冶他,讓他漸漸熟悉古文的音調,每週一次上課是個薰習,回家聽錄音帶更是必要的薰習工作。這個時期可能僅需半年,也可能長達三年,請家長務必要有耐心,豈不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民族菁英、國家棟樑的培養豈是一件速成之事.而且據我看來,這種薰習工夫正是可以深入兒童的潛意識,所謂「真積力久則入」,經典的影響力於此方可真正可以達到「砭肌入骨」的程度。別看小學生背書既快又流利,他很可能背了十成而忘了四成,但幼兒錄音教學則不然,他是終其一生都不會忘記的。

  而且幼兒還佔有一項得天獨厚的本錢,那就是「時間充裕」。一名小學生假若不自一、二年級開始接受讀經教育,那麼他頂多只有三、四年的時間接觸經典;然而一名自幼稚園中班開始讀經的小朋友則大大不同,他可以有八年的時間浸淫在經典的世界中。八年的功力豈是四年可以相提並論的。有一個實例,在上述提到我於兩年前開始教一班純幼兒讀經班,兩年後除一位學生之外,其餘的皆已改頭換面,汏舊換新了。這名兒童自中班開始接觸經典,到現在已快升小二了,他的讀經成效如何呢?有一次他的學校老師要他們全班造一個「己」字的句子,本來每一題都要造兩個句子,但是對於這一題,他的老師想了想,以一個小一的程度恐怕只能造「自己」一辭而已,於是條件放寬,只要造一句即可。沒想到四十幾個學生當中,居然有一個學生可以造出兩句,第二句即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把老師唬了一大跳。這個學生就是我的那名學生。

  這還只是小事一樁,另有一個實例更可看出他的語文程度。上課中有時會指定某個學生擔任小老師,帶著大家朗誦。有一次教了詩經鄭風的(溱淆)一詩,其中有一段是: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淆之外,洵訏且樂。

  大家可能認為有標點符號總不難唸,但是標點符號對小一的學生而言根本不具任何意義。這名學生是這麼斷句:女曰觀乎,士日既且,且往觀乎,淆之外洵訏且樂。另一名學生則唸成如此: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淆之外洵訏且樂。一個順適,一個不順適,差別就在於對文句有無敏感度。事後我問他,為何唸得跟我不一樣?(我是依標點符號斷句)他搔頭搔腦地想了半天,然後冒出一句:「我感覺這樣唸很好啊!」這就是所謂對文句的敏感度。這種敏感度大抵要到三、四年級才有,而且要勤讀課外讀物力能具備,而他一名小一的學生就能如此,再讓他讀個五年經典,成就豈是我們所能預料的?而且他的氣質跟上面的兩個哥哥就是不一樣,溫文秀雅,儼然就是一位文質彬彬的小君子,由此可知讀經也能潛移默化一個人的氣質。

  「幼兒讀經」的理論、方法與功效即如上述。總而言之,請諸位幼兒的家長們牢記孔子的一句話:「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家長的心願。然而龍鳳之材豈是垂手可得?沒有投注相當的耐心與毅力,是造就不出人間龍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