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01 23:26:02Lupin

上海歷史沿革 - 宋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

北宋開寶三年(970年),(現今長寧區內) 境內建法華禪寺,寺周漸成村落,村以寺爲名,稱法華巷,巷域範圍爲李涇中段。南宋時期,新涇北端通吳淞江處出現集市,人稱北新涇。

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斷淤淺,海岸綫東移,大船出入不便,外來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條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灘以東至十六鋪附近的黃浦江中)上,

宋宣和元年 (公元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
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 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
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後來因為吳淞江下遊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裏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設置市鎮,定名爲上海鎮,並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