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文學館--「遇見台灣詩人100」
2009年8月27日,往台南的車上,赴一場詩的約會於台灣文學館,心情剛入秋,而手上翻閱的《鱷魚手記》卻充滿著溽暑熾烈般的文字,像台南近午時分的陽光。
文學館裡「遇見台灣詩人一百」的大幅看板
說明以當代藝術、科技與詩的跨界結合為主軸,試圖呈現一種讓文字跳脫於平面之外的感受
海報上一部份的詩人群像
展覽結合著所選出100位詩人的歷史性影像紀錄,圖中為詩壇詩僧--周夢蝶
文學成就上幾乎可說是台灣詩壇祭酒地位的余光中
尚還在台灣詩壇吹奏著《魔歌》的現代詩魔--洛夫
教學上令人懷念的陳芳明老師,很想問您的《台灣新文學史》什麼時候寫完可以付梓?望眼欲穿、等待的心情都髮白了呢!
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近況沒變的話,現應還在台中縣山上的小學教書吧!
排灣族盲眼詩人—莫那能,讀書時曾寫過他《美麗的稻穗》詩集的評論文章,是一股為族人化血淚為鏗鏘悲鳴的抗議精神
在台語詩歌領域上極為出色的路寒袖,阿扁當年選上台北市長,有一部份是靠他那打動人心的歌詞吧!這麼覺得,不過現在就讓歌歸歌、人歸人
牆上電視播放著台北開幕展時的意念式舞蹈表演
此件呈現詩的方式除科技性外,還讓人帶著些寒意!詩人焦桐的名字浮在一個有著乾冰霧氣的大水盆中,簡介提到用雙手捧詩人的名字便會有詩出現在電子螢幕上,大概有些故障吧!我捧了老半天,沒出現詩,倒是讓底層的水沾濕了雙手(沾詩?其實是這樣的設計用意嗎?)
大型的電子螢幕上展示著詩,螢幕下有一塊黑墊,每次以腳踏上後便會因重量的感應而變換詩句
一樣是電子科技的呈現,紅屏幕上一開始浮散著文字,有一個手的形狀也在屏幕裡,以手的力量略做施壓,文字便會開始集結並呈現出一首完整的詩來,圖中呈現的是余光中為高雄某個文藝季所寫的主題詩
另一種數位展示方式,呈現著余光中的〈迴旋曲〉,這首詩曾譜成曲,以前大學時在學校大禮堂聽過殷正洋的現場演唱,只能以近似繞樑三日之語來形容
簡介說明:詩的概念以廚房做為呈現,相當具特別性,也是我最有感覺的創作項目
窗前的舊式電話,話筒置放耳邊時可聽到有詩朗誦的聲音傳來
以昏黃意象呈現的詩廚房,一種曩舊時光的老式情懷
這幅畫面,一直讓我想起鄭愁予在其〈野店〉中開頭的詩句:「是誰傳下詩人這行業?黃昏裡掛起一盞燈」,還有余光中的〈桐油燈〉:「記得在河的上游,也就是路的起點,有一個地方叫從前,有一盞桐油燈亮著,燈下有一個孩子,吚唔念他的古文」,畫面中雖不是野店,亦不是黃昏,但那種暈黃燈下的孤寂感是類近的
這場由台北出發、終站於台南的「遇見台灣詩人100」的展覽,坦白說我沒有很滿意,一方面是展出的其實只有五件,數量上較少外,有四件利用電子螢幕科技做呈現,感覺上換湯不換藥,激盪不出更有創意的感覺;另一方面,我還是較偏向詩文字以平面呈現的觀念,因為文字在平面中的想像空間其實比任何的科技都寬都大,科技、藝術與文學的整合表現,其實原創概念很好,但真正能讓人感動的作品卻少。當對電子數位科技的訝異大於對詩本身文字的感動時,那份詩本然的美好便已失去泰半了。反倒是最後那依恃電子科技較少的詩意念廚房,才覺得真正製造了些詩的空間氛圍,撩撥到內心深處,一種淡淡地、有點什麼事物逝去不再的愁緒。
上一篇:周夢蝶--遇見《還魂草》
下一篇:江 湖-初出茅廬
每次讀你的網誌
都讓我有種回神的感覺^^
某些平時少見的”語感”會突然被喚醒
(噢!原來是這樣......)
如果人們對詩境的體會
已經到必須輔以聲光科技來感受時
會難以避免的在理解上被僵化
時事推移 閱歷深淺
你我味詩之感亦將不同
然而忙著賺錢跟消費的現代人
在感受詩境這方面是值得同情的
但也許他們根本不在乎
他們只會失去一點點
足以變化世界在我們心中呈顯的森羅萬象之境
詩終究注定是小眾的,若不是小眾那也可能不是詩,或者是披著詩皮的散文。現代人沒以往般注重文字,甚且更多已被圖像化取代,在台灣連英文都還比中文流行,詩在這個時代要力抗現實還是顯得相當無力,在現今社會還會有多少人會為一首詩而感到悸動?或許是詩裡面也掉不出幾塊錢吧!就像你講的這是個忙著賺錢與消費的時代,當人們對於文字都愈來愈沒耐性時,更遑論會對一首詩花時間去感受了。賺錢也不是不重要,甚至重要的很,只是等量的精神及性靈上的滿足,這個似乎相當進步的文明時代反而給不了我們多少,甚至給的可能是更多的指責呢!
又牢騷多話了,總之,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