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5 02:17:13曹墉=倫爺
〈中國的柏林圍牆何時倒下﹖〉
德國柏林圍牆倒下二十周年紀念日在即(11月9日),新聞回顧了德國統一後面對各種經濟及社會問題湧現的歷程。兩德統一近廿年,這些問題未見解決,反之一個金融海嘯,令經濟問題惡化,德國東、西兩部人民的分歧更大。
兩德統一,向來被民族主義者視為成功範例。但若細心觀察兩德統一後的社會情況,失敗的經驗隨時比成功的多。統一前東德窮得多,於是德國將西部的大量資源投放東部以振興經濟。多年過去了,東、西兩部經濟水平依然懸殊,東部人民埋怨經濟未見起色、西部人民怪責東部是他們的經濟負擔。1989年,西德的經濟競爭力排全世界第二,國民人均收入三萬八千美元。統一後因東德關係,德國競爭力排名急降至第十五,人均收入則降至兩萬兩千美元。2008年,回升至兩萬五千二百五十美元,廿年間才升了三千美元,還未計通脹。
如果只是經濟出現困難,基於民族大義,可能還算不上什麼。然而社會分裂、人心渙散就不容忽視了。兩德分裂已久,文化隔閡、價值觀差異極大。西德人指東德人太懶、缺乏競爭力;東德人則怪西德人冷血。身份認同方面亦有明顯差異,自認為「東德人」和「西德人」的比例遠高於「德國人」。甚至有不少西德人認為,法國人比東德人更接近他們的價值觀。至於對民主、自由、人權方面的看法,兩德人民分歧甚大。
半年前讀過一本叫《南北韓,統一必亡》的書。作者朴成祚,是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政治系教授。他分析了德國經驗,指出東西德兩地的意識形態落差是統一後社會問題爆發的主要原因。他由此寄語兩韓市民,切勿過度強調民族情緒,忽略社會現實。南北韓的文化隔閡、經濟失衡比東西德還要嚴重,如果勉強統一,只會落得滅亡的悲劇下場。民族因素或許是統一的必要條件,但絕不是充份條件。文化價值、意識形態是否趨同才是考慮統一的充份條件。
由德國經驗到南韓教授的勸告,這本書到了台灣人手上,自然又有新啟示。台灣人將此書翻譯成中文版,其用意甚為明顯(當然,這本書不用指望會有國內版本)。閱讀此書時,一邊由東西德經驗分析南北韓,一邊從南北韓問題遙想兩岸形勢,可堪玩味之處甚多。若然「南北韓統一必亡」,那麼如果馬英九有日忽然宣佈「兩岸終極統一」,又當如何﹖
我不得不再次想起柏林圍牆。圍牆倒下二十年了,卻仍然屹立於兩德人民的心內。中國的「柏林圍牆」又在哪裡﹖兩岸人民的意識形態因何被阻隔﹖六十年前那道圍牆名叫「馬克思主義」,如今在中共統治下,又有「民族主義」再加上一道「網絡長城」。政治方面,當台灣人能夠投票選總統之際,大陸仍然堅持一黨專政。兩岸意識形態之落差,絲毫不遜於南北兩韓。
如果用男女結婚來比喻國家統一,兩德統一就是自由戀愛。二人雖然面對種種困難,但仍然「執子之手」,希望能夠「與子偕老」。文明社會,盲婚啞嫁、指腹為婚已成過去,早就不合時宜。夫婦二人若然性格不合、價值觀截然不同,即使勉強在一起,也只會同床異夢、離婚收場。這又何苦﹖可是直到今時今日,卻有許多民族主義者堅持「統一高於一切」、「如有必要,不惜武力攻台」,毫不理會兩岸經濟現實、文化隔閡與意識形態分別,這又何異於強搶民女﹖
偏偏中國就是一個有著「搶婚」傳統的國度。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我才可以看到中國的「柏林圍牆」轟然倒下﹖圍牆一日未倒,台灣姑娘還是別嫁的好。
上一篇:〈雜說社民連〉
下一篇:〈民主黨成功爭取2012安樂死〉
圍牆一日未倒,台灣姑娘還是別嫁的好。
這句我有疑問...!!(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