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0-08 03:33:18曹墉=倫爺

〈隨感錄〉廿六至卅二

隨感錄之廿六〈足以樂、不足而樂〉

有云:「學然後知不足」。
其實未盡然也。
現添三句於後:
「問然後知不足;答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不足。」

美中雖或有不足,但知不足,足以補不足。
故云:「知足常樂,知不足亦足喜。」
不應足而足者,不足以足;
可足而不足者,不足而樂。

如斯筆觸,如此不足。
其餘種種,更是捉不勝捉,不一而足。


隨感錄之廿七〈懸崖好朋友〉

看「尋秦記」。
再次發現古裝電視劇大多都有一共通點:
懸崖往往是男女主角的好朋友。
不論本來的場景是在海邊、在城內,或是在森林;
無論前一場景是早上、下午還是深夜,
每當男女主角被壞人追殺,
懸崖總會及時出現,在烈日當空的情況下供主角跳躍—
而他們跳後又一定不死。

前次看「83年版射雕英雄傳」,
其中一幕交代楊鐵心(謝賢)被官兵追殺。
楊鐵心邊戰邊走,眼看將要不支倒地。
我心裡想:「懸崖是時候出現了。」
果然,兩秒之後,明明身在牛家村的眾人忽然來到一個懸崖。
三秒後謝賢便飛身滾下山。

懸崖,真是「總有一個o係左近」。
古裝劇的主角們,理應先與它結拜為兄弟。


隨感錄之廿八〈論框框〉

常聽到以下一句:
「人很容易困在自己的框框,只看到別人的不是。」
「只看到別人的不是」固然不對,
問題是「困在自己的框框」到底是好是壞﹖

一般而言,「框框」是貶義的。
一個人被別人冠以「太多框框」之名,等同於「視野狹隘」。
表面看是如此。
從框框看世界,如同管中窺豹,見首不見尾。
然則,框框就沒有任何好處﹖

於我而言,有框勝於沒框。
人不但沒可能沒框,
即使真能沒框,也不一定好。
框者,界限、限制也。
沒框的思想,雖自由矣,能集中嗎﹖

不少人的思想有著很多的框框,
但卻有助建立他們的人生觀。
因著這些框框,他們知道自己將要做什麼和
應該做什麼。
他們的目標清晰、方向正確,
不至於營營役役,混沌一生。

人若沒有了框,
你還算是你嗎﹖

不必跳出你的框框,只要多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就可以了。


隨感錄之廿九〈圍城〉

秋夜,微風,細雨綿綿。
推窗,舉頭,尋月。
放眼,尋遍,滿目石屎,明月何曾見﹖
既暮,八方無聲,俱寂矣。
天地悠悠。
身處斗室,如陷圍城。
唯有扇獨轉。


隨感錄之三十〈童真與成熟〉

沒有人會否定童真。
沒有人會否定成熟。
二者不一定相衝突,
但肯定都是正面的東西。
所謂童真與成熟,其實並不那麼珍貴。
問題是:怎樣區分童真和幼稚、成熟和老化﹖
簡單。
對之有好感的人,他的幼稚是童真、老化是成熟。
對之有反感的人,他的童真是幼稚、成熟是老化。
所以,自認「缺乏童真」的人,不妨自詡並不幼稚。
對於那些自以為成熟的討厭鬼,對他狠狠地說:「你又老了。」


隨感錄之卅一〈軟硬〉

或許,堅強的人最終會有較大成就。
但其實,軟弱的人才最幸福。
據非正式統計,
軟弱而不討厭的人,會得到較多的關懷;
堅強而不討厭的人,會被要求多付出關懷。
前者愈得到關懷,愈益需要關懷;
後者愈得不到關懷,愈要付出關懷。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當然,一個人的「軟硬度」並不容易辨別。
許多人表面硬漢子,實質軟綿綿。
外表柔弱如羊,內裡堅忍如狼者亦甚多。
前者難有成就,亦缺關懷;
後者佔盡便宜,無往不利。
可憐我不軟不硬,只能在此九up。


隨感錄之卅二〈同情〉

韓寒說:
「所謂救人幫人,全是自己還能保全時候的一種消遣。」

施捨源於同情;同情源於溫飽。
正因同情出於溫飽,
下面的故事隨時會發生。
南亞海嘯,死傷枕藉,美國的某甲捐款十萬賑災。
颶風襲美,某甲家鄉首當其衝,被人搶去一空。
某甲一家十口,如何是好﹖
唯有「出東門,不顧歸」了。
不去搶,就被搶。
諷刺是,搶的、被搶的都是他。
香港的某乙聽到了,很感慨。
某甲一世好人而「臨尾香」,他覺得這無疑是人生一大悲劇,
於是捐了十萬去賑災。
捐錢以後,他自覺更溫飽了。
朋友知道了,對他肅然起敬。
「下次不如捐廿萬。」他想。
尊嚴與品格,他都買回來了。
反正他年薪三百萬。

圖片說明:秋日絮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