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3 01:32:11Lukacs

李肇星署名文章談中國外交趨勢

和平、發展、合作━━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旗幟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8/22/content_3389425.htm

新華網北京8月22日電 題:和平、發展、合作━━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旗幟
  李肇星

在和平發展合作旗幟的指引下,中國外交開拓進取,爲國內建設服務,也爲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貢獻。

一、和平發展合作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進入二十一世紀,世界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發展,科技進步突飛猛進,人類社會前進的步伐加快,新情況、新矛盾層出不窮。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各國人民的共同使命。

國際社會在探索與實踐中,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應該站在時代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高度,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努力擴大各國利益的匯合點,尋求互利共贏。

━━維護共同安全需要合作。非傳統安全威脅增加並與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各類安全問題的跨國性、相關性、突發性日益增強。一國的安全與地區和全球安全緊密相聯。只有通過國際合作,才能有效地解決各國共同的安全問題。冷戰思維、單邊主義、武力至上行不通。

━━實現共同發展需要合作。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不斷加深,也加劇了發展的不平衡,一部分國家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全球化的經濟需要全球性的合作。通過合作,才能逐步解決全球發展失衡問題,有效防範經濟和金融風險;才能幫助各國抓住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實現共同發展。

━━推進不同文明和諧共存需要合作。資訊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生産方式,也使國與國和不同文明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各種文明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取長補短,加強溝通、對話與合作,才能在發展自身的同時,爲人類的共同進步作出貢獻。
近年來,國際社會多領域、多層次、多渠道的合作,已成爲越來越多國家的現實選擇。各國人民對和平、發展、合作的追求,已彙成時代潮流。

二、堅持和平發展合作是中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任務所決定的

中國長期堅持在《聯合國憲章》精神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交流;堅持反對侵略戰爭、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人民最需要和最珍愛的就是和平與發展。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力量。我們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就是世界和平得到維護、共同發展得到推進的國際環境和歷史進程。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必須在這一大的戰略前提下才有可能實現。
愛好和平、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在對外交往中,崇尚親仁善鄰,主張和而不同,追求普遍和諧。具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是中國外交取之不盡的智慧源泉。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被譽爲處理國家間關係的“黃金法則”,鐫刻於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廳。中國的發展將爲人類的進步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是一條在維護世界和平中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發展促進世界和平的道路;一條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道路;一條勇於參與和平國際競爭又堅持廣泛合作的道路。中國選擇這條道路,就是要順應時代潮流,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就是要超越傳統模式,堅持主要依靠中國自身的力量和改革創新,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和平發展合作的思想,是對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豐富和發展

中國政府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張國家無論大小、貧富和強弱,都應一律平等,友好相處。各國應在互利的基礎上加強和擴大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中國的這一主張,維護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贏得了廣泛讚譽。

進入新世紀,中國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宗旨,在外交實踐中相繼提出一系列新的思路和主張,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積極倡導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觀。中國主張,應推進多邊主義,促進國際關係民主化和法制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作爲國際多邊機制的核心和實踐多邊主義的重要舞臺,聯合國應進行必要、合理的改革,尤其要最大限度地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合理要求和關切。

認真實踐以平等互利爲核心的新發展觀。中國主張,各國在追求發展的進程中應努力實現互利共贏,鼓勵彼此開放而不是相互封閉,公平競爭而不是損人利己,優勢互補而不是以鄰爲壑。國際社會應加強協調,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有利於共同繁榮的方向發展。保證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經濟事務中的平等參與。建立開放、公平的貿易體制,改革和完善國際金融體制。通過對話妥善解決經貿摩擦,反對動輒採取單方面制裁和報復措施。

推動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爲主要內容的新安全觀。中國主張,各國在安全上應相互信任,通過互利合作維護地區和國際安全。堅持以協商化解矛盾,以合作謀求穩定。中國支援開展安全對話和建立區域安全合作機制,加強和深化多邊安全合作,解決共同面臨的安全威脅和挑戰。中國反對任何形式的恐怖主義,主張通過加強國際合作,打擊恐怖主義並消除産生恐怖主義的根源。

主張形成以尊重多樣性爲特點的新文明觀。中國認爲,世界文明的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遺産和走向昌盛的寶貴源泉,應努力加以維護。各國人民根據本國國情自主選擇發展道路是不可剝奪的權利,必須予以尊重。各國要在平等的基礎上,在“文明對話”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構建和諧的世界。

中國政府的上述主張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又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反映了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的普遍要求,將對當代國際關係的健康發展産生積極影響。

四、和平發展合作旗幟指引中國外交不斷取得新成就

努力促進亞洲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中國堅持與鄰爲善、以鄰爲伴的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在維護地區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周邊國家的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

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中國從亞洲國家共同利益出發,堅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並向有關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爲亞洲國家最終戰勝危機發揮了重大作用。

印度洋地震海嘯災難發生後,中國政府和人民與受災國政府和人民心心相系,迅速作出反應,開展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對外救援行動。

在朝核問題上,中國從大局出發,堅持不懈,積極斡旋,先後促成三方和六方會談,避免了半島緊張局勢升級,爲維護東北亞的和平與穩定發揮了建設性作用。

中國是亞洲區域合作的積極參與者和支持者,在東盟與中國、東盟與中日韓、上海合作組織、東盟地區論壇、亞洲合作對話機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區域合作中,中國堅持協商一致、平等互利、循序漸進的原則,照顧各方利益和關切,以實際行動推動與亞洲國家的共同發展。

中國的發展已經成爲亞洲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自1996年以來,中國對亞洲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4%。2004年,中國同亞洲的貿易額達6650.3億美元,占當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7.6%。抓住中國發展的機遇,擴大同中國的互利合作,已經成爲其他亞洲國家的普遍選擇。

中國本著互諒互讓、公平合理的原則,通過磋商與談判,與俄羅斯等國全面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與印度簽署了關於解決兩國邊界問題的政治指導原則。中國與東盟簽署《南海各方行爲宣言》,與菲律賓、越南在南海地區共同開發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是中國外交的基本立足點。新形勢下,中國努力推動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探索與發展中國家互利合作的新領域、新途徑。繼續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困難,增強自主發展的能力。向亞非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了優惠關稅待遇,並減免了38個亞非發展中國家137.78億人民幣的債務。積極推動建立中非和中阿合作論壇,加強新形勢下與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對話與合作。

穩定和發展與發達國家的關係,積極維護和促進世界的戰略穩定。中國與主要大國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夥伴關係,努力擴大共同利益的匯合點,妥善處理分歧,共同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

中美關係總體保持穩定和發展。雙方各層次對話與交往密切,增進了相互理解與信任。兩國在經濟、科技、反恐、防擴散、地區安全等領域的對話與合作不斷加強。這符合雙方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穩定。

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繼續深化,兩國領導人交往密切,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兩國在政治、經濟、軍事、能源等領域的互利合作不斷加強,在國際和地區問題上密切配合、協作,共同推動多邊主義和國際關係民主化。

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內涵不斷充實。中國與歐盟及其成員國保持密切的高層往來。2004年,中國和歐盟分別成爲對方的第一和第二大貿易夥伴。中歐在文化、科技、教育、環保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保持蓬勃發展的勢頭。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經濟合作密切,人員往來頻繁。中方重視中日關係。面對近年來中日政治關係中出現的複雜局面,中國主張雙方、特別是兩國領導人應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嚴格遵循中日間三個政治文件確立的原則,堅持“以史爲鑒、面向未來”,加強交流與合作,消除障礙,爲兩國關係穩定健康地發展創造條件。

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推進國際合作。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事務,維護聯合國及其安理會的權威和作用,廣泛開展在反恐、軍控、維和、發展、人權、司法和環境等領域的國際合作。15年來,先後15次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共派出3000多名非作戰部隊、警察分隊和民事官員。在伊拉克和蘇丹達爾富爾等問題上堅持原則,發揮了建設性作用。作爲亞太經合組織、亞歐會議等機制的參與者,中國爲有關區域、跨區域合作作出了貢獻。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穩定與繁榮也需要中國。高舉和平發展合作旗幟、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必將爲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