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5-01 23:27:35南方小天使

【蕉甜蔗香 學問一籮筐】萬丹育種場 台灣甘蔗育嬰房

﹁蔗田萬頃碧萋萋,一望籠蔥路欲迷,綑載都來糖部裡,只留蔗葉餉群犀。﹂簡短幾句,深刻描繪出早期農村蔗業發達的情景,而坐落於屏東縣萬丹鄉的甘蔗育種場,也曾經是台灣蔗田這段繁華榮景的最佳寫照。
文獻記載,台灣種植甘蔗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朝萬曆崇禎年間,當時福建饑荒,災民舉族移居台灣,甘蔗也被先民攜帶來台種植,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屯田開墾種蔗製糖,台灣糖業自此萌芽。
萬丹鄉采風社常務理事李明進指出,在那個年代的甘蔗種苗叫作﹁竹蔗﹂,這種甘蔗皮白而厚,肉梗汁甜,後來隨著種植面積的增加,各村落內也開始出現﹁糖部﹂,而對於糖部的製糖情形,史料也有記載,﹁每部用三牛,日夜硤蔗,另四牛載蔗到部,又二牛負蔗尾以飼牛,生產人工,有糖師二人,火工三人,車工三人,牛婆二人,剝蔗七人…﹂。
萬丹地區的雨量、土壤、溫度相當適合種植甘蔗,清代時,當地各村落普遍都設有糖部,直到明治卅五年︵西元一九○二年︶,所有的糖部才被當時所創設的台灣製糖株式會社等公司取代。
李明進表示,一八九六年,台灣總督府從夏威夷引進Rose︱Bamboo和Lahaina兩個甘蔗品種,經過六年試驗及栽培後正式推廣,從此開創了台灣甘蔗雜交事業。一九三二年,總督府將一九○六年設於新化鎮的甘蔗試驗場及糖業講習所改為﹁糖業試驗所﹂,並命令高雄州在萬丹庄成立﹁甘蔗交配圃﹂。
民國卅四年台灣光復,糖業試驗所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改組為﹁台灣省糖業試驗所﹂,並接管萬丹交配圃,之後萬丹交配圃改稱﹁台灣糖業試驗所屏東分所﹂,四十四年再改為﹁屏東育種場﹂,六十二年改名為現在的台灣糖業研究所萬丹甘蔗育種場。
八十多年來,糖業研究所從事甘蔗交配育種,不斷推陳出新,研發高糖、豐產及抗病力強的新蔗種,至今已培育出二百一十四個品種,絕大部分都是出自萬丹育種場,在民國六十八年六月之前育出的品種以F開頭,也就是代表FORMOSA,六十八年以後改用中華民國的縮寫︱ROC為代號。
目前台灣甘蔗的生產主力F160、ROC10號、ROC16號及ROC18號,都是萬丹育種場所培育出來的品種,廣植於嘉南平原及屏東平原。
除了育種之外,場內還保存了百餘種野生蔗種,以及近千種自外國引進的甘蔗品種,就連三百多年前隨著先民包袱一起被帶到台灣的﹁竹蔗﹂,都還保留在園區內,萬丹育種場不但是台灣甘蔗品種的搖籃,也是台灣糖業歷史的﹁活字典﹂,值得重視。(記者李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