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30 20:27:37科學家
讓孩子走出自卑的陰影?
在成年人看來,孩子是最無憂無慮的。事實上,孩子也有自己的憂愁和痛苦,自卑就是其中一種。對於孩子的自卑,一些家長可能根本沒有注意到,或者是無法理解,從而不能盡早發現,及時補救,致使自卑心理伴隨孩子從童年步入成年,給他們帶來更大的痛苦和折磨。
一、孩子自卑的表現形式
自卑的幼兒通常會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甚至是樣樣不如別人,常以一種懷疑的眼光看待自己以及周圍的人,而且對周圍人的言行、態度反應格外敏感。但由於個性不同,自卑程度不同,幼兒自卑的具體表現也有所不同。
1.消極的退縮行為
由於有自卑感的孩子常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害怕失敗,因而在學習或社會交往活動中會表現出一定的退縮。
(1)不敢嘗試新事物:在學習新知識或新技能的過程中,謹慎保守、退縮不前、不敢嘗試。
(2)向困難挫折低頭:在做事過程中,只要遇到困難挫折,就輕易放棄,無法堅持,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費力氣。
(3)不敢參與競爭:雖然十分渴望獲得成功的體驗,但由於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通常還未交鋒就斷定自己會失敗,因而不敢參與任何競爭或競賽。
(4)較少與同伴交往:在集體生活中,從來不願拋頭露面。很少主動與同伴交往,一般沒有朋友,或者過分依賴於某一個能保護自己的同伴。
2.不恰當的過激行為
一般有自卑感的幼兒都非常在意他人的態度和評價,有時為了維護強烈的自尊感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
(1)經常疑神疑鬼:由於對自己缺乏信心,因而常懷疑周圍的人不喜歡自己,對他人言行態度往往十分敏感,特別是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更是反應過激。
(2)過分追求表揚:由於自我評價較低,因而特別希望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肯定自己,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所以往往會比一般幼兒更渴望家長和教師的表揚。
(3)言語或身體攻擊他人:由於過分害怕他人歧視或欺負自己,有時會錯誤解讀同伴的話語或行為,從而做出過激反應,用言語或身體攻擊回擊同伴,保護自己。
3.情緒壓抑、多愁善感
由於過分看輕自己,自卑的孩子常悲觀地對待任何事物,遇事總往壞處想,因而,總是心情抑鬱、自憐自哀。
二、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
自卑心理的形成有著多種原因,大體可以從幼兒自身、家庭環境、他人態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身心缺陷或不足
由於身體上的殘疾或缺陷,如肢體殘缺、聾啞、口吃、過於肥胖、過於矮小、身體虛弱等或智力發育不及他人,如繪畫或數學學習不如別人等,在多次經歷失敗或遭遇他人嘲笑後,幼兒都可能會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不如他人,產生深切的自卑感。
2.不良的家庭環境
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幼兒,由於家境貧寒,在吃、穿、用等各個方面都不及其他小朋友,很可能由此產生自卑感。
然而,即使家庭條件不錯,但如果父母關係不和或離異,幼兒也可能因為無法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 和照顧,或因為與其他小朋友的幸福家庭相比,自己家庭缺少和睦或缺少父親、母親,而產生自卑心理。
3.他人的消極評價
幼兒還不能客觀地對自己進行評價,此期的幼兒更多是通過他人的態度和評價來認識自己,因而他 人的態度和評價對於幼兒自卑心理的產生具有重要的誘發和強化作用。因身心缺陷或家庭因素而遭致他人的歧視或嘲笑,很容易激發幼兒的自卑心理。另外,父母對幼兒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如在幼兒學著獨自解決某問題時,父母或催促幼兒或嫌棄幼兒做事拖拉;再如當幼兒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父母將成功的原因歸於機遇、巧合或任務難度低,而貶低幼兒的能力等,這些做法都有可能使幼兒產生自卑。
三、幫孩子消除自卑、樹立自信
為消除幼兒心中的自卑,讓孩子擁有一個燦爛、快樂的童年,家長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改變教師、同伴對幼兒的態度。作為幼兒的重要交往對象,教師和同伴對幼兒的態度和評價直接影響幼兒對自身的認識和評價。因而,家長應與教師多交流,與教師攜手改變幼兒的同伴群體,使幼兒所處的同伴群體能不因幼兒自身或家庭的因素而嘲笑歧視幼兒,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關心愛護、尊重、理解的環境氛圍。
2.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應客觀公正地評價幼兒的表現,尤其應肯定幼兒表現出的能力以及為克服困難付出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應事事代勞,剝奪幼兒表現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也不能在幼兒經過多次嘗試都失敗後,仍袖手旁觀或開始冷嘲熱諷,而應給幼兒一些提示或幫助,幫助幼兒獲得成功。
3.引導幼兒正視自身或家庭的缺陷。雖然幼兒年齡還小,並不懂得什麼深奧的大道理,但他們能夠理解家長誠懇真切的教誨。家長可以如實和孩子說明孩子自身或整個家庭事實存在的問題,表明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是愛他的,讓孩子獲得一種安全感,讓孩子坦然接受事實。
4.增加幼兒的成功體驗。成功經驗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的關鍵。家長應給孩子創造條件,增長他的知識技能,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條件參與適合自己的活動,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從而幫助幼兒建立信心。
一、孩子自卑的表現形式
自卑的幼兒通常會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甚至是樣樣不如別人,常以一種懷疑的眼光看待自己以及周圍的人,而且對周圍人的言行、態度反應格外敏感。但由於個性不同,自卑程度不同,幼兒自卑的具體表現也有所不同。
1.消極的退縮行為
由於有自卑感的孩子常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害怕失敗,因而在學習或社會交往活動中會表現出一定的退縮。
(1)不敢嘗試新事物:在學習新知識或新技能的過程中,謹慎保守、退縮不前、不敢嘗試。
(2)向困難挫折低頭:在做事過程中,只要遇到困難挫折,就輕易放棄,無法堅持,認為反正自己不行,努力也是白費力氣。
(3)不敢參與競爭:雖然十分渴望獲得成功的體驗,但由於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通常還未交鋒就斷定自己會失敗,因而不敢參與任何競爭或競賽。
(4)較少與同伴交往:在集體生活中,從來不願拋頭露面。很少主動與同伴交往,一般沒有朋友,或者過分依賴於某一個能保護自己的同伴。
2.不恰當的過激行為
一般有自卑感的幼兒都非常在意他人的態度和評價,有時為了維護強烈的自尊感會做出一些過激行為。
(1)經常疑神疑鬼:由於對自己缺乏信心,因而常懷疑周圍的人不喜歡自己,對他人言行態度往往十分敏感,特別是別人對自己的批評,更是反應過激。
(2)過分追求表揚:由於自我評價較低,因而特別希望通過他人的評價來肯定自己,來確認自己的價值,所以往往會比一般幼兒更渴望家長和教師的表揚。
(3)言語或身體攻擊他人:由於過分害怕他人歧視或欺負自己,有時會錯誤解讀同伴的話語或行為,從而做出過激反應,用言語或身體攻擊回擊同伴,保護自己。
3.情緒壓抑、多愁善感
由於過分看輕自己,自卑的孩子常悲觀地對待任何事物,遇事總往壞處想,因而,總是心情抑鬱、自憐自哀。
二、孩子自卑心理的形成
自卑心理的形成有著多種原因,大體可以從幼兒自身、家庭環境、他人態度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身心缺陷或不足
由於身體上的殘疾或缺陷,如肢體殘缺、聾啞、口吃、過於肥胖、過於矮小、身體虛弱等或智力發育不及他人,如繪畫或數學學習不如別人等,在多次經歷失敗或遭遇他人嘲笑後,幼兒都可能會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不如他人,產生深切的自卑感。
2.不良的家庭環境
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幼兒,由於家境貧寒,在吃、穿、用等各個方面都不及其他小朋友,很可能由此產生自卑感。
然而,即使家庭條件不錯,但如果父母關係不和或離異,幼兒也可能因為無法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愛 和照顧,或因為與其他小朋友的幸福家庭相比,自己家庭缺少和睦或缺少父親、母親,而產生自卑心理。
3.他人的消極評價
幼兒還不能客觀地對自己進行評價,此期的幼兒更多是通過他人的態度和評價來認識自己,因而他 人的態度和評價對於幼兒自卑心理的產生具有重要的誘發和強化作用。因身心缺陷或家庭因素而遭致他人的歧視或嘲笑,很容易激發幼兒的自卑心理。另外,父母對幼兒不恰當的教養方式,如在幼兒學著獨自解決某問題時,父母或催促幼兒或嫌棄幼兒做事拖拉;再如當幼兒成功地完成某項任務,父母將成功的原因歸於機遇、巧合或任務難度低,而貶低幼兒的能力等,這些做法都有可能使幼兒產生自卑。
三、幫孩子消除自卑、樹立自信
為消除幼兒心中的自卑,讓孩子擁有一個燦爛、快樂的童年,家長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改變教師、同伴對幼兒的態度。作為幼兒的重要交往對象,教師和同伴對幼兒的態度和評價直接影響幼兒對自身的認識和評價。因而,家長應與教師多交流,與教師攜手改變幼兒的同伴群體,使幼兒所處的同伴群體能不因幼兒自身或家庭的因素而嘲笑歧視幼兒,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關心愛護、尊重、理解的環境氛圍。
2.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家長應客觀公正地評價幼兒的表現,尤其應肯定幼兒表現出的能力以及為克服困難付出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家長不應事事代勞,剝奪幼兒表現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也不能在幼兒經過多次嘗試都失敗後,仍袖手旁觀或開始冷嘲熱諷,而應給幼兒一些提示或幫助,幫助幼兒獲得成功。
3.引導幼兒正視自身或家庭的缺陷。雖然幼兒年齡還小,並不懂得什麼深奧的大道理,但他們能夠理解家長誠懇真切的教誨。家長可以如實和孩子說明孩子自身或整個家庭事實存在的問題,表明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是愛他的,讓孩子獲得一種安全感,讓孩子坦然接受事實。
4.增加幼兒的成功體驗。成功經驗是消除自卑、建立自信的關鍵。家長應給孩子創造條件,增長他的知識技能,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條件參與適合自己的活動,讓幼兒發揮自己的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從而幫助幼兒建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