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8 08:58:40Ting

科索沃選擇了勇敢的獨立之路

國際社會又增加了一個新國家。位於巴爾幹半島的小國科索沃本月十七日宣布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全國民眾湧上街頭,歡慶屬於自己的國家的誕生。科索沃總理塔契強調,「現在正是我們決定讓國家成為全球自由獨立國家之一的時候,我們正站在歷史上最關鍵的時刻,世界地圖即將改變。」塔契重申會實施由聯合國特使、前芬蘭總統阿提沙利所提出的獨立方案,並歡迎歐盟特遣團進駐協助監督科索沃的「民主發展」。反對科索沃獨立的塞爾維亞總統則悍然表示,「我要清楚指出:我絕不放棄為我們的科索沃而戰,而且我要傾注我所有力量戰鬥。」顯示科索沃的獨立依然坎坷崎嶇,不過科索沃在人口、經濟、軍事與地緣政治的惡劣條件下,仍勇敢選擇走上獨立之路,值得吾人省思、借鏡。

科索沃處於巴爾幹半島,面積僅有一萬多平方公里,是台灣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二百萬,更只是台灣的十分之一,既弱小又貧窮,歷史上即為紛擾動盪之地。科索沃在中古時期是塞爾維亞王國政治、宗教與文化中心,原本信奉東正教,後在十四世紀時被鄂圖曼土耳其併吞,大批信奉伊斯蘭教的阿爾巴尼亞人遷居至此,乃種下種族與宗教衝突的根源。在近代史上,巴爾幹半島由於具有的歷史、種族、宗教與強權介入等複雜因素,戰爭、內亂、暗殺頻仍,到處充斥衝突與對立,並且延燒到其他地區,因此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近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即起因於一九一四年斐迪南大公遭暗殺的塞拉耶佛事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美俄兩極對立的冷戰時代。此時,巴爾幹半島幾乎被劃入東歐共產世界的版圖,南斯拉夫聯邦成立,包含塞爾維亞、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蒙特內哥羅及馬其頓等六個共和國,而科索沃則屬於塞爾維亞的自治省。此種政治版圖劃分,完全由強權決定,無視科索沃與塞爾維亞在種族、宗教上的矛盾,因此埋下爭端不斷的禍根。現在科索沃在種族結構上,阿爾巴尼亞裔佔九成,塞爾維亞裔佔一成,塞裔信奉東正教,阿裔信奉伊斯蘭教,阿裔偏向獨立,並與南部的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結合成「大阿爾巴尼亞」,故而引起塞爾維亞的疑慮,加上塞爾維亞長期視科索沃為傳統領土的一部分,塞爾維亞因此聲稱將竭盡一切手段,阻止科索沃獨立。九十年代末期,塞爾維亞與其盟友俄羅斯對科索沃展開種族屠殺,引發北約介入,對貝爾格勒轟炸七十八天才平息衝突。同年聯合國通過一二四四號決議案,確認塞國擁有科索沃主權,但由聯合國託管,並期待強權能夠協商出解決方案,但科索沃最終決定宣布獨立。

科索沃選擇獨立,何以為勇敢之舉?其一,科索沃相當落後貧窮,缺乏天然資源,目前失業人口達六成,基礎建設脆弱,缺電嚴重,工廠開工率只有兩成,必須仰賴外界的資助,尤其是塞爾維亞,因此塞爾維亞在國際社會的關注下,雖不敢動用武力對付科索沃,但已揚言要對科索沃展開經濟制裁。塞爾維亞政府經濟委員會主席納德.波波維奇即放言,從經濟角度看,科索沃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是完全不現實的。其二,科索沃獨立,可能在歐洲引發骨牌效應,使一些受到分離主義影響的國家,包括西班牙、比利時、英國、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伐克等國惶恐不安。因此,在美國的帶頭下,歐盟雖有二十個國家支持科索沃獨立,但也有六個國家持保留態度。換言之,科索沃獨立所面臨的問題,本質上係生存之考驗,而非國名等象徵符號之爭。

科索沃在各種國家定位、走向的選項中,走上獨立,是最艱困的一條路。但科索沃人民儘管曾經遭到強權的屠殺,卻毫不畏懼地選擇走自己的路。不可諱言的,在被殖民的歷史上,台灣與科索沃幾乎擁有同樣的悲慘經驗與傷痕,因此吾人除了對這個新生國家致上無限祝福,更盼望台灣人民能夠從科索沃的獨立學到更多的智慧、勇氣與決心,方可為台灣歷史寫下可歌可泣、感人肺腑的雄壯詩篇。

<本文轉載於2008/2/18自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