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不過是空靈的一種體驗而已
倡導零極限的修藍博士在接受一次廣播專訪時,提到一項很突破的概念,當時主持人問他:「當我們回到你所謂的空無void狀態時,那我們就是一種光!人就變成了光本身,並且覺得自己就是光!」
修藍博士回答說:「光,不過是空靈的一種“體驗”(experience) 而已,當人真正在空無的零極限時,根本什麼都沒有,沒有聲音、沒有光、沒有氣息、沒有時空,那是絕對的沒有!」
主持人有點犯懵,完全接不住話了。
修藍博士進一步澄清他的概念,他說當一個人真正在零極限時,是不可能「感知」自己就在零境界,或者「說出」自己是道光這樣的話,因為他已經進入其中,甚至是零極限的一部分,於是,零極限是完全的靜默無聲,沒有感知零極限的人,也沒有零極限,那是無有分別的融入。
當我們能夠感知或者去訴說「自己在光中」,或者「感覺自己是光」,這都已經是事後的回想(after thought),亦即再度脫離那零極限的「狀況之外」,所以才能以時空的框架,「說出」與「分享」這樣的經驗。
這一段訪談,我反覆聽了快一百遍,每聽一次就更警醒自己,在每一次進行零極限行動藝術或體驗分享時,自己早就已經出脫了零極限的狀態,所以我所說的都只是事後回顧的「轉瞬」經驗分享,只能努力接近真實地去模擬,卻永遠不等同於那完全空寂的吉光片羽,而且更絕對不是「實相」本身。尤有甚者,可能在知見的框架與老舊記憶的模板限制下,再加上語言傳達的偏差,而有了謬失,甚至是引喻失義。
不管是知見、記憶與語言,所造成的轉譯謬誤,其實只是過程的錯失(error),可以透過系統觀察,找出慣性規律的反覆錯誤之後,而進行修正,最可怕的是自我感覺良好地以為始終在零極限的境界裡,卻不知道自己已是狀況外,於是所有起心動念便缺少了反思鏡頭的觀看,這樣的分享就會出現嚴重的偏差(bias),而這是難以被釐清與發覺的,也會離實相越來越遠。
正是這種偏差(bias),讓我更加戒慎恐懼,隨時提醒自己在以語言或文字表達的言語道斷當下,已經脫離了零極限,但是為了分享與共振出更多的精進心,所勉力為之的經驗,只能在不斷反思與自我解構裡,盡力模擬與接近實相,但絕不能等同於零極限本身。
對不起、請原諒我、我愛你、謝謝你。
在物質世界裡的經驗分享裡,我會更謹慎地以周而復始的建構、解構,來接近真實,但也同時提醒自己,就在一秒缺乏反思的瞬間,遺忘擬像永遠不等同於真相,並可能就此失之千里地身語意毀犯。
不可不慎!
也不是就此因噎廢食,而是繼續擦亮反思的鏡頭,觀己如守在鼠洞之外,準備隨時手到擒來的捕鼠人。我既是那隻老鼠,也是捕鼠人!
遊戲的精彩才慢慢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