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5 08:41:11品瑜

共鳴

共鳴是同理心,不是同情心。同情心是將人「物化」的態度,是以權力為基礎的紆尊降貴,伴隨著想要照顧別人的渴望。同理心則非常人性化,是透過坦承和脆弱而有的親密參與。共鳴能使人連結到自己最深的本質。
-《關係花園》【第一章】「共鳴」,麥基卓(Jock McKeen, M.D.)、黃喚詳(Bennet Wong, M.D.)著,易之新翻譯,心靈工坊。頁41。

    自小,我們在【生活與倫理】就學到要對人有「同情心」,因為這是一項值德讚揚的美德。

  於是,有無同情心,便最常掛在我們嘴裡,不僅督促著自己,也檢視著別人。

  「你好沒有同情心喔~」、「我最有同情心了!」

  似乎在我們那個充滿禁忌且語言蒼白的戒嚴年代裡,這句話是僅有的語言豐富。不管男女老少,或者平日談天與議論是非,最常說的就是這句話。

  只是,當我們都被「同情心」所規訓,像是成天拿著一個充滿稜角的模型往身上套時,我們似乎也遺忘了這只模型到底如何來的,這也意謂著我們很少人會去注意「同情心」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而我也是「同情心」形塑下的樣板成品,眼裡所見只要能觸動我的惻隱之心,或者是讓我腦袋跳出「好可憐」的字眼,接下來就是一連串「自以為是」的濟弱扶傾行動,非得努力地讓對方活到符合自己想像的樣子。

  漸漸地,我開始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真的很有同情心。然而,相對「有同情心」,就是「沒有同情心」,這就是用來指責他人沒有能夠按照我期待的方式來幫助我。這讓我陷入了一種受害者情結的無助。

  只是,這些「沒有同情心」的人其實也並不是完全沒有幫助的行動,重點在於,他們沒有達到我原先預想,或者我根本覺得不受用。

  行動少一些的冷漠者倒好,因為我對他們的怨懟可是理直氣壯,反倒是那些過於熱心的人,看他們幫我忙得熱呼呼的,即便我心裡有些不對勁,但卻不知該如何形容,很是憋屈的,好像有了一點點埋怨,就太不識相地成了那隻咬呂洞賓的狗。

  到底是怎樣呢?

  我心裡一直疑惑者,直到最近才發現,原來,被人同情的感覺,好像低下了一等,而且被人剝奪了作為的能力,像是只可憐兮兮的布偶,使不出力氣來。

  
  五年前,當我檢驗出有腫瘤時,一位研究所時代的好友來電,很是急切熱心地問我近況,然後熱火火地說:「得到癌症幹嘛躲呢?我又不會瞧不起你!我很同情你的遭遇呀!」

  而一位住在法蘭客福的台灣女性友人,輾轉知道我的近況,也急切切地來電,劈哩啪啦地說了一些安慰的話,然後就拋下幾句:「你會得病都是因為你看不開,像我有誰惹我就罵回去,這樣一定不會生病,像你老是隱忍,你要跟我學習呀!不然你這樣生病真是自找罪受!」

  當我在部落格開始書寫原生家庭的家暴經驗時,竟還有一位自稱醫生的女性讀者,很是權威地留言:「唉!你真是可憐,說出家暴經驗雖然讓你很丟臉,但是我們都很有同情心,沒關係的。」

  試想,這樣自以為是的「同情心」,難道不是第二重傷害嗎?

  無意苛責,畢竟被社會主流價值所規訓下的「同情心」,已屬眾人迷思下的優良品德,而我自己能作的,是否就是在被人同情的憋屈痛裡,思維出一份更深化細緻的情感,然後溫柔地與周遭的人互動,並彼此受用?

  好長的一段時間裡,我的確是在日常分秒裡,嘗試各種可能,去揣摩這深化與細緻的情感,終於,我在許多人慈心的示現裡,終於懂得,在粗糙與充滿高度的「同情心」之外,原來還有一份善良與溫柔叫「同理心」。

  西方心理學家將「同情心」(sympathy)與「同理心」(empathy),「同情心」意謂a feeling or expression of pity of sorrow for the distress of another,對他人的悲慘處境感到難過與憐憫的一種感覺或表示;「同理心」identification with and understanding of anotherˊs situation, feelings, and motives則是辨識與理解他人的處境、感覺與動機。

  「同情心」是人、我有位差的高度分別,而給出的憐憫,就存在著「施予者」(主格)與「被施予者」(受格)的二元對立,而在這樣失衡狀況下,「施予者」通常掌控了意義詮釋的絕對權力,而將「被施予者」徹底物化成被動與失能的角色,所以關係是固著、僵化與死氣沉沉的。

  相對的,「同理心」心卻是一種試著了解與辨識的互動過程,所以是呈現流動的活潑狀態,沒有誰是主格或誰又是受格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一份想要去探索彼此處境的思維流動,讓雙方同時去了解,且被人了解。

  我想,自己真的是很幸運,即便自己不是天縱英才,或資質也稍嫌不足,但是總有別人的善良,來成全我的領悟。

  近來,總算是漸漸懂得「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區別,除了是書籍上的許多充滿智慧的文字,最重要的是周遭的人事物為我耐煩地示現一幕幕真實案例,讓我得以將書中所學與現實生活,交叉印證。

  有人為我示現「同情心」,而有人則為我示現「同理心」,面對這些悲心,我都是同等感激的。我知道他們都是在教我,學習成為一個溫柔的人,願意與人同在地以同理心共振出人性最美的柔軟。

  於是,我認為讀書會裡分享這一本書,難道不也是讓我們在智慧文字之後,用心回頭看周遭分秒出現的每一個人,到底在教會我們什麼呢?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我覺得書本上的智慧,再加上生命裡出現的人事物,正好促成我們的思與學循環,難道我們不是幸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