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5 19:33:52京都子
關係的灌模生產作業線—社會道德之外的思索
當我們清晨睜開眼睛,望著再熟悉不過的枕邊人,請問,第一個掉落的念頭是什麼?
「太太」
「孩子的母親」
「愛人」
「×××(名字)」
………
除了這些社會角色與概念之外,還有沒有更明晰、準確地,定義你與她之間的關係呢?有沒有一種超越名相的角度,就像一朵花看著另一朵花般,僅僅全然注視著,然後生起一種對共有存在的欣賞與讚嘆。
於是,當你全然注視著枕邊人,你既能欣賞她獨特的美麗,自心升起讚嘆與喜悅,也能夠覺知自己與她之間,存在著一份無我分別的生命連動,你既是她,而她也是你,互即互入地合而為一,也因此願意分享那份存有的開闊。
注視、讚嘆、喜悅、覺知、相信與成全,這些基本關係品質,皆由自心純淨無染而起。於是,關係的起源不在外部的規範,更應該是存乎一心的真如本性。
只是,當然人類演化走向高度群聚社會,為了追求最有效的生存策略,關係的有效運作,成為一種簡易的標準化原則,這就是我們所認知的關係道德規範。這樣的規則系統發展,原本也是無可厚非,只是當我們忘記了規則的發展,不過是為人所用的一種工具,它的確有待時空遞變的進化與修正,甚至是經過個人無間深思與細微化的思索時,我們就會淪為一種暴力的教條主義,集體無意識地對於規範缺乏生命的反省,並且遺忘了自心心行才是所有生命能動的來源。
當大多數人疏懶內心的功課,連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都得訴諸絕大多數人贊同且施行的生存手段時,關係就需要一種樣板規格,讓更多失去本心卻又不知服膺何種規則的人,有了按表操課的機械化動作。
首先,我們開始與其他人分離,以一種二元對立的方式,進行從屬依附關係的確立,並依此規定雙方的種種權利與義務,但是制約關係中,義務的限制條列多過權利的伸張。
在社會關係的刻版框架之中,我們通常不假思索卻又理所當然地擁有對方,或甚至形成一種從屬的依附關係: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朋友、愛人、夫妻、師生…,我們只是集體無意識地在這個關係概念的制約之下,按照最大多數人認同的規矩,行使所謂關係義務,或者進行一種「合理化」的關係需索,更甚至是情感的勒索。
社會道德提供了各色規格化的「模板」,讓我們根據關係名相,進行一一套用灌模的工程。
父親養育兒子,兒子孝順父親。
兄長友愛弟弟,弟弟禮敬兄長。
先生疼愛妻子,妻子敬重先生。
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尊敬老師。
…………………………
只是,再多的關係模板,提供的只是更多的生命樣板,粗糙、沉重地切割著無有形體的生命。
這就像烤餅干一樣,把人的身心靈當成一糰麵粉糰,桿平之後,拿著這些模板在上面切割成型,「父親」、「先生」、「兒子」、「員工」、「兄長」、「學生」…,一個全人就這麼被模型僵化的稜角裁切,然後散亂成一大堆毫無關聯的形象。
在麵糰上印模過的人都知道,即便我們的目測再如何精準,模型與模型之間,還是不能將這麵糰給充分運用,總還是剩下些餘邊。
最後非得三番兩次地再將每次剩下的餘邊揉成麵團、桿平之後,繼續重複印模的工作。
每個人都是全人,如果只是被關係模板給割裂,我們不僅犧牲了全有的獨特樣貌,也浪費了那些模版之間所不相容的殘角,很可能這正是我們生命能量的豐富之處。
關係模版直接破壞的,就是我們自心的完整,以及無窮愛人與自愛的能量。
因為身心靈被如此粗糙的切割,我們的破碎渴望一種完整的復元,於是我們變相地向外需索彌補,乞求相對關係裡的另一個人,給予我們所匱乏的,填滿坑洞,並且消弭殘缺的恐懼。
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報怨:
「男友給我的愛不夠多,讓我覺得好空虛喔…」
「孩子都不理我,我覺得自己被遺棄,真是悲慘…」
我們總是將自己的壞情緒,歸咎於「關係人」給我們的愛不夠多,甚至還會拿出社會關係裡的種種義務條列項目,進行負向表列的指責,像是搜集「黑色點券」(black coupon)般,十張「黑色點券」換得痛罵罪責「關係人」一次。
全人殘破之後的匱乏乞求,造成關係充滿計量似的爭奪,以及言之成理的罪責,這就是我們自己與週遭人的所有寫照,當我們越恪守關係的道德規範,將他人與自己硬套在樣板的關係模板裡,我們就是在對彼此的身心靈進行凌遲與分屍,即便我們在血淋淋的社會人肉市場裡喊價、拍賣與搶奪,眾多屍塊任我們挑精撿細,終究還是拼不出一具完整的全人。
我們是否願意在社會道德之外,從心審視人、我關係,並以全人的愛相互對待呢?
愛,不只是因為那些關係的道德制約,而是珍視那獨特的個體,以及與我無二的生命連動,我們是在彼此的生命裡。
明日清晨醒來,看著你身邊的伴侶,或者想到的第一個人,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呢?
想想看,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內在工作。
「太太」
「孩子的母親」
「愛人」
「×××(名字)」
………
除了這些社會角色與概念之外,還有沒有更明晰、準確地,定義你與她之間的關係呢?有沒有一種超越名相的角度,就像一朵花看著另一朵花般,僅僅全然注視著,然後生起一種對共有存在的欣賞與讚嘆。
於是,當你全然注視著枕邊人,你既能欣賞她獨特的美麗,自心升起讚嘆與喜悅,也能夠覺知自己與她之間,存在著一份無我分別的生命連動,你既是她,而她也是你,互即互入地合而為一,也因此願意分享那份存有的開闊。
注視、讚嘆、喜悅、覺知、相信與成全,這些基本關係品質,皆由自心純淨無染而起。於是,關係的起源不在外部的規範,更應該是存乎一心的真如本性。
只是,當然人類演化走向高度群聚社會,為了追求最有效的生存策略,關係的有效運作,成為一種簡易的標準化原則,這就是我們所認知的關係道德規範。這樣的規則系統發展,原本也是無可厚非,只是當我們忘記了規則的發展,不過是為人所用的一種工具,它的確有待時空遞變的進化與修正,甚至是經過個人無間深思與細微化的思索時,我們就會淪為一種暴力的教條主義,集體無意識地對於規範缺乏生命的反省,並且遺忘了自心心行才是所有生命能動的來源。
當大多數人疏懶內心的功課,連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都得訴諸絕大多數人贊同且施行的生存手段時,關係就需要一種樣板規格,讓更多失去本心卻又不知服膺何種規則的人,有了按表操課的機械化動作。
首先,我們開始與其他人分離,以一種二元對立的方式,進行從屬依附關係的確立,並依此規定雙方的種種權利與義務,但是制約關係中,義務的限制條列多過權利的伸張。
在社會關係的刻版框架之中,我們通常不假思索卻又理所當然地擁有對方,或甚至形成一種從屬的依附關係: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朋友、愛人、夫妻、師生…,我們只是集體無意識地在這個關係概念的制約之下,按照最大多數人認同的規矩,行使所謂關係義務,或者進行一種「合理化」的關係需索,更甚至是情感的勒索。
社會道德提供了各色規格化的「模板」,讓我們根據關係名相,進行一一套用灌模的工程。
父親養育兒子,兒子孝順父親。
兄長友愛弟弟,弟弟禮敬兄長。
先生疼愛妻子,妻子敬重先生。
老師教導學生,學生尊敬老師。
…………………………
只是,再多的關係模板,提供的只是更多的生命樣板,粗糙、沉重地切割著無有形體的生命。
這就像烤餅干一樣,把人的身心靈當成一糰麵粉糰,桿平之後,拿著這些模板在上面切割成型,「父親」、「先生」、「兒子」、「員工」、「兄長」、「學生」…,一個全人就這麼被模型僵化的稜角裁切,然後散亂成一大堆毫無關聯的形象。
在麵糰上印模過的人都知道,即便我們的目測再如何精準,模型與模型之間,還是不能將這麵糰給充分運用,總還是剩下些餘邊。
最後非得三番兩次地再將每次剩下的餘邊揉成麵團、桿平之後,繼續重複印模的工作。
每個人都是全人,如果只是被關係模板給割裂,我們不僅犧牲了全有的獨特樣貌,也浪費了那些模版之間所不相容的殘角,很可能這正是我們生命能量的豐富之處。
關係模版直接破壞的,就是我們自心的完整,以及無窮愛人與自愛的能量。
因為身心靈被如此粗糙的切割,我們的破碎渴望一種完整的復元,於是我們變相地向外需索彌補,乞求相對關係裡的另一個人,給予我們所匱乏的,填滿坑洞,並且消弭殘缺的恐懼。
我們總是聽到這樣的報怨:
「男友給我的愛不夠多,讓我覺得好空虛喔…」
「孩子都不理我,我覺得自己被遺棄,真是悲慘…」
我們總是將自己的壞情緒,歸咎於「關係人」給我們的愛不夠多,甚至還會拿出社會關係裡的種種義務條列項目,進行負向表列的指責,像是搜集「黑色點券」(black coupon)般,十張「黑色點券」換得痛罵罪責「關係人」一次。
全人殘破之後的匱乏乞求,造成關係充滿計量似的爭奪,以及言之成理的罪責,這就是我們自己與週遭人的所有寫照,當我們越恪守關係的道德規範,將他人與自己硬套在樣板的關係模板裡,我們就是在對彼此的身心靈進行凌遲與分屍,即便我們在血淋淋的社會人肉市場裡喊價、拍賣與搶奪,眾多屍塊任我們挑精撿細,終究還是拼不出一具完整的全人。
我們是否願意在社會道德之外,從心審視人、我關係,並以全人的愛相互對待呢?
愛,不只是因為那些關係的道德制約,而是珍視那獨特的個體,以及與我無二的生命連動,我們是在彼此的生命裡。
明日清晨醒來,看著你身邊的伴侶,或者想到的第一個人,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呢?
想想看,這就是我們的第一個內在工作。
清晨醒來
看著身邊伴侶
第一個念頭
當然是愛愛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