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18 22:17:49京都子

兒童繪本「大海」

  記得Rebecca 一歲九個月的中秋,我們一家三口再加上肚子裡的Isabella,站在Erlangern的歐洲運河邊(Europakanal),靜默地看著月圓。

  北國秋涼,白晝的熱力像厭倦了的戀人,急速消退最後的餘溫,夜未央,早已聞到霜降的冷冽氣味,腳踩的乾裂落葉,滿耳的窸窣聲,反襯了週遭的寧靜。

  我們浸潤在銀色的月光下,融入那份寧靜、安祥,以及與天地、自然的連結。抬頭望月,許久,Rebecca的視線拋物到虛空外,低聲吐息著:「月亮,好美!」

  我與外子,同時凝望著孩子與月,所圈繞的如凝脂的暈黃氛圍,漸漸消融我們的心靈上的一些粗礫、堅硬、漆黑;她的表情像一首千年的詩,那是時間漸層的暈染,讓我們的會意如蝸牛行走其上,道次地慢懂、解譯。

  我與外子,領受一份禮物,讓我們去返璞自己曾有的面貌,去歸真圓融的自我本性。而孩子,就是那份天地有情賜與的一份圓滿俱足。我們知道,孩子比我們更接近大愛,以及我們的心靈原鄉,於是,我們學習如何在謙虛中,去憶起自身的回歸的路。

  2001年中秋月圓,沒有月餅的甜膩分食,毫無烤肉的濃烈煙薰,更少了眾人喧譁笑鬧,以及月亮與嫦娥始終笑我們髒的巨大垃圾量。

  我們擁有的是一份生命的寧靜。

  在為孩子講「大海」這本北愛爾蘭的繪本之前,我與她們分享了另一個屬於我們自己在靜默中神啟的故事。孩子們於共同回憶之中,閉著雙眼,讓心之流映漾那一夜的月光流離與表情。

  自己有個習慣,總會在為孩子閱讀一本繪本之前,在一個人閱讀的思索之中,如夜間泅泳於海,一步一步地自岸邊走向海的深處,四肢漂浮於海面上,想像是枝柔嫩的水草,讓波浪般推演的意涵,牽引著我放空無骨的思索觸鬚,向更遠、更深行處漫溯…

  「大海」像一首詩,如風歌飛,輕吐著親情的感動心跳;「大海」又像一枚心上的溫暖印記,熨貼伏心,慢煨著人世心冷的漸涼;「大海」彷若眼神的相續、連接,圈繞著一個愛與被愛的共生磁場,不滅、緊緊地守候…

  善於描繪親子生活故事的馬丁.韋德爾,將生命的我在、天人合一的消融,以及親子之間的感動氛圍,顯影在「大海」這本兒童繪本書裡。

  一位母親帶著女兒,在月夜裡從草原、沙灘,走向月光晃亮的海裡。

  無聲。靜默。

  小女孩在無聲的愛的陪伴下,自己感受著草原伏行的風動;凝視月色於滄海中,瞬間知幻而真的感動。

  母女倆奔跑至大海,母親退開至一旁,讓小女孩與大海相應、會心,那是孩子靈性裡自成的一個小宇宙,無可說、未能言,只能成全。

  爾後,母女一起戲水、行走,留下一串的足印。

  天高。地闊。自我的渺小在對天地的讚嘆中,柔軟、蜷曲。

  母女倆沒有走向城裡的燈火輝煌,以及人群聚攏、取暖的溫度。他們在黑暗的沙灘上休憩,小女孩坐臥在母親懷裡,母親說:「記住今天晚上,生活應該像這樣。」

  夜冷風寒,母親揹起女孩回家。靠在壁爐邊吃著熱烘吐司,在奶油的溫香柔軟之中,沉沉睡去。

  小女孩永遠記得那一夜。母女如滄海一粟,宇宙旅人般地行走,臣服於天地的無邊遼闊之中。

  愛。記憶。無言。

  讀完這本書,我思索著,當孩子在某個時間的流變裡,能夠憶起關於我們之間的,究竟是什麼?

  母親個人自我表述的「我愛你」、「一切都是為你好」…?

  馬車夫母親趕場奔忙於才藝補習班、喧嘩活動之間?

  道德糾察隊的母親,終日嘮叨、碎念如警嗶的刺耳聲響?社會工廠的模具裁切員,拋光、磨亮地展現形塑孩子的傲人作品?

  巴卜洛夫實驗室的科學家,交替以電擊、鈴響、亮光與肉塊,古典制約地以刺激、反應訓練如狗的孩子?考第一名時的芭比娃娃、退步十分的瞪眼冷戰、眾人評比的尖酸刻薄…?

  我能不能也給我的孩子,有一份會心、無言的感動回憶?

  一張畫片的靜默對坐與伏流想思。在她人生低潮時,如一張魔毯地載著她騰空、飛去,超脫所有社會價值的地心引力,翻飛掉所有的評比框架,在虛空之中與天地相應。

  一枚眼神交會如羽毛,別在襟上。在她天地寄旅的孤獨時,瞥見羽毛風動朔朔,撫慰著寂然的無能能解,也指引著歸鄉的悠悠道途,路雖遠,心已返。

  一片凝視如燈,佇立守後。在她人世蒙昧的霧鎖之中,為她劃破黑暗如裂帛,自己反觀自照心裡的洞燭,相續著慈光普照與自性的明亮,牽引無邊的光亮氛圍。

  感動。心有所感而後能動態相續。

  感受。此地無聲勝有聲。

  想想,我們能留給孩子的是何種感動?

「大海」The Big Big Sea—馬丁.韋德爾(Martin Waddell)撰文,珍妮佛.伊修絲(Jeniffer Eachus)繪圖(上堤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