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師述點傳十八點
點傳十八點,
給點傳闡發點道要義,
點傳須知之行之,
修道者承之效之。
點傳十八點
一、點他良心點:
須菩提曰佛言: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須菩提,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之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良心之點,是如如之自然行為,
是夫子忠恕之道。
二、指他的污點:
佛告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任聲、香、味、觸、法布施。
老君曰:「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以引聖人之言,
指告同修者之污點,同登彼岸。
三、讓他離魔遠點: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眾生修道,著相修行,內心有魔,故如理不能實現,即是內魔,內心無魔,外魔不能入,故須見諸相非相。
異端行怪,
皆自心中之心魔,故須離之。
四、接近賢哲點:
佛告須菩提:
「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
中庸曰:「大哉聖人之道,
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
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待其人而後行」。
聞是章句,能生淨信,
可以接近賢哲,
聖人之道,至大至高,禮儀威儀無比,
待識得之人效之行之,即是接近賢哲。
五、那是明點:
佛曰: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
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其福勝彼,何以故?
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能受持四句偈,
為他人說,是明的點,
能盡自己的天性為天下眾而行者,
則是明的點。
六、何為暗點:
佛告須菩提:
「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否,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
是故君子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佛在燃燈佛所授記,是暗點。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
不睹不聞之地,能慎其獨,是謂暗點。
七、助他行功大點:
佛告須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
以身布施,若復有人,
聞此經典,(受指點竅妙)
信心不疑,其福勝彼」。
子曰:回之為人也,
擇乎中庸,得一善,
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聞此經典(受指點)
信心不疑,是最大功德,
回之能為聖人,
則是得一善,拳拳服膺,而弗失,
是其成聖人之功德母。
八、架子小點:
佛告須菩提:
「於意云何?
我得須陀洹果否?
我得斯陀含果否?
我得阿那含果否?
我得阿羅漢道否?
須菩提言:不也,
世尊,何以故?
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佛道之成乃心不存所得,故無架子,貧無諂,富無驕,進而樂禮者,方可謂無架子,夫子溫良恭儉讓之五德,方可得聞其政,故架子則是驕,驕泰以失之。
九、告他修道起始點:
佛告須菩提:
「過去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三點如星象,橫釣似月斜,
披毛從此出,作佛亦由他。
修道從心修起,棄其妄想之心,
真心即可實現。
十、終止點:
佛曰: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上山到頂,下海至淵。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一切行無為法,
一切以如如不動之如是作觀,
是終止之點。
下大決心,不上至頂,
不到至淵,永不終止。
十一、結果如何點:
「舍利子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色即空,
空即是色,色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魔鬼心作魔鬼,
凡夫心成凡夫,
聖賢心成聖賢,
仙佛心成仙佛,
人間結果,色空不異,
怎麼做,結怎麼果,理之當然。
十二、改其悖謬點: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知己者,過則勿憚改」。
「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修道士是理則進,無理則退,
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須自重人格,進學守忠信,
勇於改過則無悖謬,
自己不要之事情,
不要加在別人之身上,則無悖謬。
十三、去其固執點: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
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自用自專之人本是違反自然之原則,
人本群居,不能獨生獨存,
如是者更不可自用自專,
違反古道之原則,災及其身者也。
合理事皆順理去行,
不合理事則不該去做,
則是去其固執點也。
十四、不使他的缺點: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
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
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
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此謂修道在正其心」。
人之有缺點則出於心之妄想,
妄想生萬法,一切之貪慾嗔忿、
恐懼、好樂、憂患、由斯而生,
住則不正,不正則是缺點,
缺點則性不圓,自己不圓,
對於他人則不能圓滿,
故該不使他的缺點。
十五、啟發他的優點: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故君子必誠其意」。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而篤焉」。
人之初性本善,善本為誠之用,
不能合其用則是自欺,
故君子者必能誠其意,
天之生物,必因其才華而用之,
人怎可違背天理,不因其才而用,
怎可不啟發人之優點,
故須啟發他的優點。
十六、時常惦記他點: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詩云:緡蠻黃鳥止于兵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
他是我的他,不可忘記了我的他,
他居住千里之邦畿,鳥亦知其所止,
人為何不如,看啊!淇水灣邊的菉竹茂盛著,威威風風的衛武公,在那兒用功夫耳。
十七、助他了願點: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
為化眾生,名謂得道。」
幫助我的他,幫助你的他,
都是為了他,
行人家不能行的,
做人家不能做的,
學人家不能學的,
修人家不能修的,
曰至,犧牲自己,
圓滿大道,你我他都了願了。
十八、盡孝點:
「在明明德,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
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明德、新民、至善,
至於無聲、無臭,
至行之至,立身行道
以顯父母孝之終,
盡孝也。
上一篇:《高瞻遠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