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23 13:44:40發哥
崇德學院‧社會大專至善班《聖訓觀止》〈一〉講義
發哥略註
一.勸學篇 〈濟公活佛〉
古之聖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學則知善,知不足;教則能知困,自反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
古之簡冊難得,今之書籍博眾,然今古之道德學問何以相距如此?實乃古者皆勤習禮樂,深入道德,氣節昭天地,得一善則服膺不移。弗恃一己之才智,而致天下動亂崩離。
諸君觀今世之波瀾詭譎,導因何處?無非貪、嗔、痴,因循推演,使人陷入無邊深淵而難自拔,倘能除一己之私,萬緣放下,憑藉初發之愿立,堅持到底,不受引誘退志;不因考驗而怨天尤人,則天地之間任爾悠遊。千遍萬軫,無妨初衷。
故今勸學,勸爾學一頂天立地之人,學一自然無虛飾之人,
學一無得無失,逍遙來去自如之人。
註:本篇部份引自:《禮記‧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二.發心向道 (韓湘子大仙、藍采和大仙、濟公活佛)
凡人皆有所相,遂生善、惡、怨、愁、恨、辱、憂、喜、悲、歡,日夜勞心累形,受五蘊、六入、八邪、九惱煎熬,造諸十惡業,使得心不安,神不寧,氣不平,常沉苦海。
苟能覺世無常,發心向道,修清淨志,斷諸妄想,事事作平等觀,意無不均,則能近道矣。
三.一切由心 〈南海古佛〉
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使身安樂;自身作惡,使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
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善由心作,惡由心為。
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天人,心惡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
若是有人,悟得此心,把得心定,依佛修持,行佛志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四.點亮心燈 (韓湘子大仙、活佛師尊)
聖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溯乎其本原,無善惡之判,應物宜摒內外設框。
坦蕩心,合理、氣諸相;樸篤行,尊德、功、五常;立希聖之志,格物安邦;存憂患於微,邪妄伏降。
宜逐三心飛四相,少令六慾七情傷;塵境來去若雲影、山光,映之、離之何妨。
唯期佛子,正心養氣,歛浮華、除礙障,休懼苦難與風霜,點亮心燈作導航,渾然融通展十方;闡宣渡化有緣訪,澤惠千秋揚。
註:六欲:又稱「六情」「六穢」或「六衰」,指色、聲、香、味、細滑、識等六感。目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細滑,心受識。識者即上所謂識陰者也﹔五陰六欲,蓋生死之原本,罪苦之所由。古人認為食肉易失之六欲,語出佛經。
七情:《禮記》何謂人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五.立志修道 (韓湘子大仙)
人海茫茫,何處歸路?天涯海角,渺渺茫茫,視此生渺小,嘆歲月無情,天乎!人乎!地乎!時運轉遷,非人所能也!
窮通貧賤富貴,一切造化,操之何也?古往今來多少事,風流才子又安在?
一切一切亦屬何也?財富萬貫,大廈千間,瓊樓玉宇,盡屬虛幻。世人追逐名利,以致惹來滿身禍患。
蟬以聲見粘,螢以火見獲;麝因香重而身先死;蠶因絲多而命早亡。
人若好出名者,必遭人嫉妒,必遭禍患,必遭滅亡。
故欲修道者,必先立志。有抱負,剛毅木訥,謙謙君子,人人敬仰;
窮理盡性,親親仁民,仁民而愛物。屆時景星慶雲,天下太平。
六.君子不器 (韓湘子大仙、濟公活佛)
古人云:「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可謂智貫天人。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微言而篤行之,愛人以德。思而學,言顧行,行顧言。
又云:「上智不器,乃成德之君子;中智成器,乃致用之能人;下智不成器,乃固執之愚人。」
故習者習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素其位而行以利諸人,正氣盈則萬民福。
註:《禮記‧學記》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七.志於道 〈濟公活佛〉
伊川曰:「有求為聖人之志,然後可與其學;學而善思,然後可以適道;思而有所得,則可與立;立而化之,則可與權。然天地無全功,萬物無全用,聖人無全能。」
古之君子,獨灼此三才異務,相得而成之理,故積志委正,以趨明師,勵節高亢,以絕世俗。料能而行,度德而處,是以悔吝不滯於身。
語此勉修士,為學須立志,志立則天下無不可成之事。切勉乎!
註: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程子曰:有求為聖人之志,然後可以共學,學而善思,然後可以適道。‧‧‧
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
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皆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員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沈,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淮南子卷十九 脩務訓》
詩云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此之謂也。 名可務立,功可彊成,故 君子積志委正,以趣明師;勵節亢高,以絕世俗。何以明之?昔者南榮疇恥聖道 之獨亡於己,身淬霜露,欶蹻趹,跋涉山川,冒蒙荊棘,百舍重跰,不敢休息, 南見老聃,受教一言,精神曉泠,鈍聞條達,欣然七日不食,如饗太牢,是以明 照四海,名施後世,達略天地,察分秋豪,稱譽葉語,至今不休。 此所謂名可彊立者。
八.據於德 〈濟公活佛〉
務審所知,據所言,昔仲尼於鑠聖與賢,德澤兼覆而不偏,
道據唐虞式敘遠,於戲前王不忘,厚德流光古今感;
據梁失其力,无莊失於其美焉。
天縱之德靡失,據悟而瞑,惠子窮形於非己所明之辯,
而上德不據有,絕聖棄智,盡藏天下於天下,和光同塵不議德。
九.游於藝 (活佛師尊)
游目兮瑯嬛四庫,探聖心於經傳子史。古今多少藝林游士,恬筆縱橫寸管於春秋史。
他們懷才抱藝見於世,游墨錦心為淑世。其於修身立德處,陳藝極引表儀,學游那聖哲足跡於是時,溯求歷朝藝祖為模擬,殷勤從游自然,盛德配於天地,名垂藝海標古籍。
一.勸學篇 〈濟公活佛〉
古之聖王,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學則知善,知不足;教則能知困,自反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
古之簡冊難得,今之書籍博眾,然今古之道德學問何以相距如此?實乃古者皆勤習禮樂,深入道德,氣節昭天地,得一善則服膺不移。弗恃一己之才智,而致天下動亂崩離。
諸君觀今世之波瀾詭譎,導因何處?無非貪、嗔、痴,因循推演,使人陷入無邊深淵而難自拔,倘能除一己之私,萬緣放下,憑藉初發之愿立,堅持到底,不受引誘退志;不因考驗而怨天尤人,則天地之間任爾悠遊。千遍萬軫,無妨初衷。
故今勸學,勸爾學一頂天立地之人,學一自然無虛飾之人,
學一無得無失,逍遙來去自如之人。
註:本篇部份引自:《禮記‧學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二.發心向道 (韓湘子大仙、藍采和大仙、濟公活佛)
凡人皆有所相,遂生善、惡、怨、愁、恨、辱、憂、喜、悲、歡,日夜勞心累形,受五蘊、六入、八邪、九惱煎熬,造諸十惡業,使得心不安,神不寧,氣不平,常沉苦海。
苟能覺世無常,發心向道,修清淨志,斷諸妄想,事事作平等觀,意無不均,則能近道矣。
三.一切由心 〈南海古佛〉
一切善惡,皆出自心。自心修善,使身安樂;自身作惡,使身受苦。心是身主,身是心用。
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學,德由心積,功由心修,善由心作,惡由心為。
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正成佛,心邪成魔,心慈天人,心惡羅剎。心是一切,罪福種子。
若是有人,悟得此心,把得心定,依佛修持,行佛志願,佛說是人,不久成佛。
四.點亮心燈 (韓湘子大仙、活佛師尊)
聖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溯乎其本原,無善惡之判,應物宜摒內外設框。
坦蕩心,合理、氣諸相;樸篤行,尊德、功、五常;立希聖之志,格物安邦;存憂患於微,邪妄伏降。
宜逐三心飛四相,少令六慾七情傷;塵境來去若雲影、山光,映之、離之何妨。
唯期佛子,正心養氣,歛浮華、除礙障,休懼苦難與風霜,點亮心燈作導航,渾然融通展十方;闡宣渡化有緣訪,澤惠千秋揚。
註:六欲:又稱「六情」「六穢」或「六衰」,指色、聲、香、味、細滑、識等六感。目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細滑,心受識。識者即上所謂識陰者也﹔五陰六欲,蓋生死之原本,罪苦之所由。古人認為食肉易失之六欲,語出佛經。
七情:《禮記》何謂人情?喜、怒、哀、樂、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
---故聖人之所以治人七情。---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五.立志修道 (韓湘子大仙)
人海茫茫,何處歸路?天涯海角,渺渺茫茫,視此生渺小,嘆歲月無情,天乎!人乎!地乎!時運轉遷,非人所能也!
窮通貧賤富貴,一切造化,操之何也?古往今來多少事,風流才子又安在?
一切一切亦屬何也?財富萬貫,大廈千間,瓊樓玉宇,盡屬虛幻。世人追逐名利,以致惹來滿身禍患。
蟬以聲見粘,螢以火見獲;麝因香重而身先死;蠶因絲多而命早亡。
人若好出名者,必遭人嫉妒,必遭禍患,必遭滅亡。
故欲修道者,必先立志。有抱負,剛毅木訥,謙謙君子,人人敬仰;
窮理盡性,親親仁民,仁民而愛物。屆時景星慶雲,天下太平。
六.君子不器 (韓湘子大仙、濟公活佛)
古人云:「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可謂智貫天人。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微言而篤行之,愛人以德。思而學,言顧行,行顧言。
又云:「上智不器,乃成德之君子;中智成器,乃致用之能人;下智不成器,乃固執之愚人。」
故習者習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素其位而行以利諸人,正氣盈則萬民福。
註:《禮記‧學記》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此四者,可以有志於學矣。
七.志於道 〈濟公活佛〉
伊川曰:「有求為聖人之志,然後可與其學;學而善思,然後可以適道;思而有所得,則可與立;立而化之,則可與權。然天地無全功,萬物無全用,聖人無全能。」
古之君子,獨灼此三才異務,相得而成之理,故積志委正,以趨明師,勵節高亢,以絕世俗。料能而行,度德而處,是以悔吝不滯於身。
語此勉修士,為學須立志,志立則天下無不可成之事。切勉乎!
註: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程子曰:有求為聖人之志,然後可以共學,學而善思,然後可以適道。‧‧‧
子列子曰:「天地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故天職生覆,地職形載,聖職教化,物職所宜。然則天有所短,地有所長,聖有所否,物有所通。何則?生覆者不能形載,形載者不能教化,教化者不能違所宜,宜定者不出所位。
故天地之道,非陰則陽;聖人之教,非仁則義;萬物之宜,非柔則剛:此皆隨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也。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有聲者,有聲聲者;有色者,有色色者;有味者,有味味者。生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皆未嘗終;形之所形者實矣,而形形者未嘗有;聲之所聲者聞矣,而聲聲者未嘗發;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嘗顯;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皆無為之職也。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員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涼,能浮能沈,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無知也,無能也,而無不知也,而無不能也。」
《淮南子卷十九 脩務訓》
詩云 :「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此之謂也。 名可務立,功可彊成,故 君子積志委正,以趣明師;勵節亢高,以絕世俗。何以明之?昔者南榮疇恥聖道 之獨亡於己,身淬霜露,欶蹻趹,跋涉山川,冒蒙荊棘,百舍重跰,不敢休息, 南見老聃,受教一言,精神曉泠,鈍聞條達,欣然七日不食,如饗太牢,是以明 照四海,名施後世,達略天地,察分秋豪,稱譽葉語,至今不休。 此所謂名可彊立者。
八.據於德 〈濟公活佛〉
務審所知,據所言,昔仲尼於鑠聖與賢,德澤兼覆而不偏,
道據唐虞式敘遠,於戲前王不忘,厚德流光古今感;
據梁失其力,无莊失於其美焉。
天縱之德靡失,據悟而瞑,惠子窮形於非己所明之辯,
而上德不據有,絕聖棄智,盡藏天下於天下,和光同塵不議德。
九.游於藝 (活佛師尊)
游目兮瑯嬛四庫,探聖心於經傳子史。古今多少藝林游士,恬筆縱橫寸管於春秋史。
他們懷才抱藝見於世,游墨錦心為淑世。其於修身立德處,陳藝極引表儀,學游那聖哲足跡於是時,溯求歷朝藝祖為模擬,殷勤從游自然,盛德配於天地,名垂藝海標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