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25 18:52PM Jason Reads Da Vinci Code
遙遠的東方有位孔夫子;遙遠的東方還有個義和團。
「孔夫子曾是義和團的分舵堂主!」
可能唬嚨老外還有點可能,但只要稍微對中國歷史有點認知的,都能了解這是胡編的。儘管這世上真有孔老夫子,也真有義和團,但這樣七拼八湊起來就是不對;因為至聖先師孔老先生處在春秋戰國時期(註1),而義和團始於滿清末年(註2) 。奇妙的事就在於,1519年就過世的達文西卻能當上1958才問世的錫安會(註3)盟主哩!
初讀《達文西密碼》
《達文西密碼》是一部好小說!鮮明刻劃的角色個性、聞明古今的史地背景、加上永遠是引發人好奇心的陰謀論來打底,它的確融合了許多好小說應備的要素,也難怪會在全球熱賣,也成為炙熱的話題。
不得不承認,小說作者丹.勃朗(Dan Brown)為了要寫這篇小說真的是做了不少功課,蒐集了很多資料和原素,然後把它們七拼八湊在一起。如此看來,也有人能寫這樣的一個故事:孔夫子曾任義和團分舵堂主,並且守護著秦始皇(註4)是天外飛仙的密秘。
「太扯了!」
沒錯!的確這個點子是太扯了些。所以我們不得不佩服《達文西密碼》的作者究竟還是下過了功夫,才能把史料七拼八湊起來,不但不讓人覺得它太扯,還甚至讓人對他產生認同,真是達到了「有點扯又不會太扯」的境界。
第一次拜讀《達文西密碼》這本小說時,是在電影發行大約兩年前的事,那時對基督教教義和歐洲及中東歷史文化其實也只是略知一二而己。
也和眾多的讀者意見相似:「小說比電影好看多了!」因為它扯得更多,而且扯得更像真的。不過,人言道,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呀!這小說作者再怎麼著墨,還是有些蛛絲馬跡讓人生疑。
「這真的嗎?到底幾許是真,幾許是假呢?」
我一頁一頁翻著看得入迷。而第一個讓人開始起疑的是:書中(電影沒演到)提到座落於法國羅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是由666片玻璃所建構成的。唯,666這個數字,向來會讓人聯想到惡魔的代表號。
特別是該建物的設計者想必是位西方人(註5) 吧?沒道理他不知道這個意義,好歹也會避諱一下吧?就算他不是西方人,就算他真的不知道或特意要用異端的代表號來建築,一群法國人難道會不提醒他嗎?就好像即使沒有強烈宗教背景或迷信的中國人,好歹也會避諱住在路衝,或了解四樓是不吉利的道理吧?
「這位建築師或法國佬真的那麼鐵齒,或那麼蠢嗎?」於是我查了些資料,證實該建物實際是由673片玻璃所組成的,壓根兒不是小說作者所述的666片。所謂「細漢偷摘瓜,長大偷牽牛」,連這種事都能呼嚨?於是我開始對於這小說裡所提及的事,便越來越小心求證了。
一切起於,也決定於信念
當在電影進行中,藍登教授(由湯姆.漢克飾)在羅浮宮的命案現場解碼時,面對著死者生前留下的線索,逐筆在便條上寫下了「李-奧-納-多」,卻引來現場觀眾的一陣笑。從那笑聲些許可以聽出,看來觀眾朋友們是聯想到了當代名演員「李奧納多狄卡普利歐(Leonardo Wilhelm Di Capoio)」,其代表作為「鐵達尼號」。
又著實令人納悶,在座究竟有幾位觀眾朋友知道達文西其實不叫「達文西(Da Vinci) 」呢?
他的名字其實就叫做李奧納多(Leonardo)。而「文西」則是他出生的小鎮名,是距離佛羅倫斯大約六十英里的一個小村落。而被稱叫做「李奧納多.達文西」,指的是他是來自於文西鎮的李奧納多。進一步的,李奧納多,也就是眾所皆知的名藝術家與發明家「達文西先生」,於西元1452年出生,過世於西元1519年。又怎麼能如小說中所述的帶領鍚安會呢?因為鍚安會是在西元1958年才成立的。
我們腦子裡裝了什麼,影響了我們接受到新資訊時所作的反應與判斷。所以電影院中的觀眾朋友們在看到了「李-奧-納-多」時,咯咯地笑了!好在當劇中出現抹大拉.馬利亞(Mary Magdalene)是耶穌髮妻的說法時,沒有人想到「馬利亞不是聖母,耶穌的母親嗎?難道耶穌搞亂倫嗎?」觀眾沒這樣想,看來心裡到底還是有裝些倫理道德,或是腦子裡真的有裝點東西,還能夠做出些合理的判斷吧。(或者是腦子裡一點東西都沒裝,所以也沒得聯想嗎?嘖~言重了!)
耶穌的生母的確就叫做馬利亞。而劇中提到的抹大拉.馬利亞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在聖經中也有記載,而且還是相當重要的角色。她和聖母同名,而之所以稱為「抹大拉.馬利亞」,指的是她來自於一個叫抹大拉的地方。
雖然《達文西密碼》一書瞎扯淡了很多,倒也有說出一些道理。劇中的藍登教授在片尾時對女主角說,這一切是否攸關,決定於妳相信的是什麼?
的確,這小說點出的歷史文化,信念信仰不論是對或錯,和我們的生活究竟有沒有關係?我們究竟相信什麼,或在找尋些什麼呢?
若我們單純只是視它為小說,看過就忘了;一場電影、一晚娛樂,那也就算了。因為這樣的觀眾朋友只「相信」它是個娛樂工具罷了。
但若我們是想要一探究竟的用心讀者或觀眾,不論是基於滿足好奇心、為了探究歷史、或為了堅定信仰,那麼內容是否屬實便相對的重要了。
「你怎麼能那麼確定電影(小說)裡寫的說法就是錯的呢?畢竟歷史多是由勝者所寫下的,說不定真的有什麼被隱瞞的。」有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問題。在初讀這本小說之時,對相關文化和歷史背景涉獵甚淺的我,坦白說,也曾有過類似的疑問。
不過這就是「陰謀論」,該小說的立基及有趣的地方。只要隨便扯一點什麼,就能讓有心人士說得是口沫橫飛;讓不懂的人聽得是似是而非、若有其事;讓覺得有必要說明實況的人,則得耗費心力地來舉證說明一切。
畢竟要誣告一個人,是要比澄清一件事容易多了!
那,為什麼我們選擇相信孔夫子不是義和團的首腦,秦始皇不是天外飛仙呢?因為我們所知道的證據支持我們的信念,所以我們選擇了不相信。
事實還是勝於雄辯的。勝者即使要寫下歷史也得根據有發生的事實才能寫,也才有可能包裝或渲染它;如果連事實都沒有發生過,就要渲染或包裝它,那便是偽造,或客氣的說是傳奇故事,但絕對不是史實。例如:亞瑟王(註6) 、宙斯神(註7) 、孫悟空(註8) 、名偵探柯南(註9) 等等,都是人編造的傳奇或故事,但皆非史實。
孰對孰錯?
關於驗証《達文西密碼》一書裡頭錯誤與爭議的相關文獻和媒體有很多,上個「英特網(Internet)」,問一下「孤狗大神(google)」就一大堆了。真的要列出小說中所有有錯誤與爭議的地方,的確是得再寫一本書出來。從小說發行至今,全球也己經有約十本左右的相關辯證書籍問世。拜這波電影風潮,電視媒體也有不少相關報導和專題節目。在此我們不妨就討論一下這小說電影中最吸引人的陰謀論:「耶穌真的有和抹大拉.馬利亞結婚,並且有後代嗎?」
很慶幸小說作者還是有讀過點書,沒有說抹大拉.馬利亞是妓女,還特別在劇中強調她不是妓女,不然這倒是一般人很容易誤解的一點(註10) 。不過究竟她是否有和耶穌結婚生子呢?
即使撇開普世基督教教義所認為耶穌是單身的說法,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出現的文獻,也並沒有史料記載這一點。劇中引用《腓力福音》的經文:「救世主的同伴是抹大拉.馬利亞」這句話,而藍登教授解釋說同伴也有伴侶的意思。所以推定抹大拉.馬利亞是耶穌的髮妻。
一切都看起來是那麼的合情合理,有文獻,有教授的推論!但很遺憾的,他們出現在小說電影裡,而即不是出現在真實世界中的羅馬教庭,也不是出現在現實世界中的耶魯大學討論會上!而是在虛構的小說裡。
我們來看看真實世界中的《腓力福音》是怎麼回事?《腓力福音》是在西元三世紀所寫成的,也就是在耶穌之後約二百年的事。然而《腓力福音》不只是沒有被納入聖經,而且從古自今大部份的學者也都不認同此文獻,和其它漢馬地古抄本等等都是殘缺不全,且與歷史矛盾的著作,一般認為它們都是「偽經」,也就是偽造胡編的經文。為什麼學者不認同呢?就和我們不會認同孔夫子是義和團首腦的道理一樣。秦始皇也不是天外飛仙(雖然他一直很想當)。
我們可以以常理來推判一下,究竟離事件發生越近,所紀錄下來的文獻是比較可靠的,還是離比較久的文獻才比較可靠呢?今天發生的新聞,由記者或目擊者立刻寫成報導,可信度比較高?還是過了二百年,再由非當事人寫下報導,前後兩者孰較為可信呢?
同理,是在耶穌死後數十年內便陸續寫下的多篇聖經文獻比較可信,還是事情拖了上百年之後再寫出來的文獻才比較可信呢?
就西元初世紀當時的政經背景而言,耶穌死後,跟隨祂的基督徒是屬於相對弱勢的族群,是會被迫害甚至殺害的一群,我們想想十二使徒(註11) 的下場就可略知一二!人們是冒著生命的危險才寫下了新約聖經文獻。而究竟是人得冒著生命危險寫出的文獻比較可信,還是在幾百年偏安後才寫出的文獻比較可信呢?可會有人拿自己的生命來開玩笑,也要拼了老命寫下並維護不屬實的事嗎?一來他會丟了小命,二來他即無權也無勢,沒必要扭曲事實來保護什麼,因為根本沒什麼利益好坦護。
所以聖經文獻與腓立福音等偽經(註12)何者的可信度較高,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我們還是讀讀《腓力福音》究竟寫了些什麼好了,省得有人說是某些團體為了保護什麼密秘而特意打壓。
《腓力福音》一段原文,其古卷紙書殘缺不全,其正確翻譯如下:「抹大拉馬利亞□□的伙伴,□□□她多於□□門徒,□□□吻她的□□」。因為該文獻太古老而破損的原因,根本看不出來寫得是什麼。然而即然是破損的部份,為什麼小說作者就自顧自的填上了「抹大拉馬利亞,耶穌的伙伴,耶穌愛她多於所有門徒,他常要吻她的嘴唇」呢?
空缺的部份也可能是“彼得”、也可能是“隔壁的老王”、甚至也可能是“皮卡丘”呢!所以按照這種大家來填充的邏輯,抹大拉.馬利亞也可以是孔老夫子的同伴或伴侶囉?反正他都當上義和團分舵堂主了,就再娶一下馬利亞吧?(真是辛苦您了,孔老先生!想必混血兒一定格外可愛)。
所以到頭來,就算《腓力福音》是不是真的先不提,它裡頭根本就沒提到「耶穌的同伴(或伴侶)是抹大拉的馬利亞」這句話,純屬是小說作者自己填空上去的假想。
至於「吻」的表現,在《腓力福音》五十八章三十四節到五十九章四章曾說明:「通過吻,可以產生完美的接納,基於這原因,我們都彼此親吻」。原來吻是中東人的禮儀,代表接納,並無表示與夫婦關係必然連繫。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可信度比較高的聖經是怎麼記述的。假如耶穌真的有妻子,新約聖經必會照實記下來,不必忌諱。例如,使徒彼得結婚的事實,記載在《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多次都有論及他有岳母(註13) 這檔事。基督教是認同男女結婚生育的信仰,倒是沒必要去掩飾耶穌沒結婚的事;反倒是如果耶穌有結婚生子的話,還可以是一個好的榜樣供信眾追隨。附帶提一點,基督教也沒有“規定”人人都該結婚,或單身就比較好;是很自由的。
最後的晚餐
小說作者提到達文西有“眾多”的畫作都在暗示這個天大的陰謀,然而現實中的達文西畫作卻是“少”的可憐(註14) 。這麼一來,究竟是誰在創造陰謀呢?是達文西嗎?還是小說作者?
這劇中甚有說服力的場景──達文西的名畫「最後的晚餐」──一位貌似女孩的人物出現在耶穌的身旁,和耶穌比鄰地呈現出一個V字型。在該作中,作者表示V代表的是女性的子宮,而暗示著耶穌與比鄰的這號人物有性關係。按照劇中的說法,該號人物便是抹大拉.馬利亞,耶穌的髮妻。
在1945年的義大利,米蘭這個城市,達文西開始了「最後的晚餐」這幅畫的繪製過程,此畫繪於聖塔瑪莉亞教堂的餐廳壁上,並完成於1948年。「最後的晚餐」是描述記載在聖經中,耶穌要壯烈成仁前與祂最親近的十二位門徒的最後一次聚餐,也因此被稱為「最後的晚餐」。
在聖經中耶穌多次提到祂是救世主,世人要「飲祂的血、食祂的肉」才能得救贖。耶穌並在最後的晚餐,以麵包比喻為祂的肉,葡萄酒喻為祂的血,要使徒們食用。倒不是基督教在提倡“活人生吃運動”,而是指耶穌將為世人捐軀,肉體遭殘害,流出熱血來洗盡世人的罪孽。這是聖經,也是普世基督教義的說法。後來教會儀式以領用聖餐,吃麵餅與喝葡萄酒的方式來紀念此刻。
先不論我們是否相信基督教的這套救世哲學,但小說電影中,作者說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中提到的“血”是指祂的“血脈”,卻不解釋為什麼耶穌要說「飲我的血、食我的肉」,想必是因為只要一提這檔事,前後就矛盾,也解釋不清了。不然,劇中的鍚安會或主業會應該是要把耶穌的後代找出來打打牙祭,嗑她的肉、喝她的血才是,而不是單純殺人滅口那麼簡單。
我們再把焦點移到達文西的名畫上。一般普遍認為位於耶穌右手邊的這位貌美人物,是耶穌十二使徒中最年輕且俊翹(或說柔弱)的約翰,而不是小說中所提的抹大拉.馬利亞。
好吧,若硬要說那位人物是抹大利.馬利亞,那麼約翰跑哪去了?因為畫中只有十三位人物,耶穌加上十二使徒,若多了馬利亞.必然就少了個人。
約翰哪去了?約翰哪去了?小說作者沒有說。
這實在交待不過去。小說作者也選擇性的不去解釋這點。為什麼不解釋呢?因為得哈啦更多有的沒有的來圓謊吧?例如,可以這麼說:約翰在最後的晚餐中場跑去7-11買海尼根,所以才沒被畫在畫中。嗟~
我們姑且再不論耶穌身旁的究竟是馬利亞或是約翰。二者間的身體呈現V字型,就能暗示有性關係嗎?若是如此的話,V字到底有沒有性連結的暗示先不提,而大家不妨把視線往畫作右邊看一下。真奇了!也有另外兩位門徒的體姿是呈現V 字型的哩!作者怎麼沒有說這兩位門徒搞同性戀呢?
再次地,小說作者也選擇性的不去解釋這點。因為一這麼解釋,他就得編更多的故事來圓謊吧?!
劇中有句話倒是說對了,人傾向只選擇自己想看的來看。小說作者自己不也犯了這樣的錯誤嗎?為了符合陰謀論的根基,硬要解釋耶穌和身旁貌美人物的關係,也就只看他想看的,說他想說的,做了這樣不合邏輯的推論。
依據「陰謀論」的概念,其實這幅畫也可以這麼解釋:在耶穌旁貌美的人物其實是孔夫子年輕時到中東留學,與耶穌的合影。而且他們共同約定好了要保護秦始皇是天外飛仙的國家級機密,而成立了義和團。哈!你不知道吧~其實義和團在抵抗八個聯軍的同時,其實是在搞這神聖使命!
「太扯了!」不是嗎?但抹大拉.馬利亞都可以在小說作者的詮釋下加入了不屬於她的聚會,孔老夫子為什麼就不能來軋一角呢?他老人家可是義和團的分舵堂主耶!嘿嘿~
《達文西密碼》的真正陰謀
關於小說電影中的謬誤真是多到不勝枚舉,什麼是聖杯(註15) 、十字軍東征(註16) 的原因、聖殿騎士團(註17) 的源由、以及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所主持之尼西亞神學會議(註18) 等等,小說作者大多都是斷章取義的七拼八湊起來,讓人在乍聞之下還真不疑有他。
就好比我們大體上都聽過以上的人事物,但他們究竟是什麼,我們卻不見得明白根源。作者就利用讀者觀眾在“認知上的空白”,自行把這些空白給填了上去,而加以連結與扭曲事實;觀眾讀者若接受了這一系列的邏輯,就很容易一步一步地誤信為真。(其實政客也滿熟悉這套的,不是嗎?哈!)
相對的,孔老夫子在讀者心中為什麼當不上義和團的分舵堂主呢?因為正在閱讀本文的您,對於孔老夫子和義和團的認知空白少,能聽信這瞎扯淡的機率自然就大大的降低囉。
其實小說作者要寫寫小說、打打屁倒是無所謂,不妥之處就在於他不該為了打響知名度就大剌剌的在書中寫著「一切經考證屬實」。就好像史帝芬.史匹柏拍的「侏儸紀公園」是賣座的票房電影,但他也沒有說「經考證後發現──現在世界上真的還有恐龍──就活在XX小島上」。
寫小說、拍電影來娛樂大眾是件好事,但來「愚弄」大眾就不妥了。
寫給被揀選的子民
有很多人問,「這部電影不是違反基督教教義嗎?為什麼身為基督徒的你,不但沒有反對這部小說電影,還和大家一起去看這部電影?」
先說到“反對”好了。為什麼要反對呢?
如果真要反對的話,其實過度充滿暴力色情的電影我們都該反對。而且不只基督教,普世大多的宗教都該登高一呼一起反對!(然後高喊:「凍算!凍算!」或者「下台!下台!」別鬧了!)
甚至我們應該反對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完美。我們心中都難免有過雜念,甚至在動作或言語中都曾充滿過暴力向相的態勢,不是嗎?好吧!我們都該當那第一位拾起石頭的人,來丟…丟誰呢?丟自己(註19) 。
當然,有許多弟兄姐妹抱持反對的意見。我相信,也贊成。
「你這樣不是很矛盾嗎?你到底反對還是不反對?」
反對?不反對?
拒看,是一個方式;叫大家別去看也是個方式;包圍戲院也是個方式。為廣大觀眾讀者禱告也是個方式。
我們把重點回歸到最大的誡命,與神的關係,怎麼成就大使命?怎麼做可以為主多救贖一個失喪的靈魂?怎麼做我們可以和主的關係越變越好?
於是我選擇和幕道友及未信者一起去看,好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化解他們可能產生的誤解。簡言之,拒看或陪看,或甚至去享受這部電影,這些種種作為都是次要的,重點是我們和主之間的關係是否因此更牢靠了。
承上,我們談談對基督教教義的認知議題。若是主外的未信者,可能對基督教的教義不是很熟悉,只有一些刻版的印象或是由傳聞聽來的片面訊息。而若是主內的弟兄姐妹,每個人對基督教的教義方向必然是相同的,但詮釋的方法可能會不太相同。舉例來說,究竟能不能吃祭拜用的肉品(註20) ,大家不妨想想,這件事聖經是怎麼說的?大家都看過聖經,也都相信聖經,但仍是有的人選擇吃,有的人卻選擇不吃。為什麼呢?而且吃或不吃都沒有誰對或誰錯。大家就又何必那麼驚恐與執著在看與不看這部小說電影的對錯上呢?
為什麼?因為耶穌教我們不要被律法綁死了,否則那個人的心靈是死的。祂提的最偉大誡命是什麼?是「愛」:全心全意愛你的神,愛人如愛己。
而愛是自由的,我們可以自由的選擇是否要吃獻祭的肉品,只要我們表達的原始動機不違背基督的原則即可。吃也好,不吃也好,只要是表彰主耶穌的愛,享受祂的愛,都好。重點不是我們做了什麼,雖然那也很重要,但首要的重點是我們和主的關係。
同樣的,基督也在種種事物上做了教導,上不上教會、結不結婚…等等,主來到這世上原是要我們得釋放與得自由,讓我們從律法中得生命。而從來做過不上教會就會下地獄,上了教會就能保送天堂等承諾。
看不看這部小說電影也是一樣的道理。我相信,也贊同有些弟兄姐妹抱持不該去看的原因,只要我們的立基是出自於與主愛的連結,那麼看或不看都可以是好的。
如果說吃了獻祭的肉會讓我們的弟兄姐妹(或自己)困惑或為難,那就不要去吃。如果看了這場電影會讓我們自己或旁人困惑或為難,喪失對主的信心,那就不要去看。否則我們擔心的是什麼?怕被這小說電影綑綁嗎?其實是我們自己選擇了綑綁自己。
有次當我讀到列王紀時,有一段經文讓我感到很疑惑,上帝竟然叫邪靈(說謊的靈)去做事(註21)!「我的天呀!上帝的本質是真實,不說謊的,但祂怎麼能和邪靈勾搭在一起?」
那時我正好寄宿在一位傳道人的家中,我七早八早就把他挖起來問這個問題。他很細心的讀了那章節,並翻找了些資料向我做解釋:「上帝並不是和邪靈同流合污,反倒是你看著了上帝的奇妙做為了嗎?邪靈向上帝獻策,以為上帝採納他的意見,邪靈就能破壞人和神的關係。結果反倒是上帝運用邪靈,成就了祂的計畫。就好像撒旦以為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他就得逞了,結果神卻因此徹底的打敗了黑暗權勢,戰勝了死亡。」
再次的,我們見証了上主的能力高於邪靈。神的奇妙作為是我們和邪靈都難以想像。同樣的,神能用這部與扭曲基督教教義的小說電影造就人心嗎?
我初讀這本小說時對基督的認知還不深切,但卻因為這本小說,讓我更想要探知主的一切。這本雖然好看但仍屬荒謬的小說不僅沒有讓我與主脫勾,反而成為讓我加速與主親近的作用力。
感謝主!感謝祂的奇妙作為!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要向上帝交待的一本帳。」我們要怎麼看待與面對這部小說電影,就如同我們要面對生命中的每件屬靈爭戰一樣。
全能的造物者給了我們極大的自由,並把每一個我們都造得獨一無二。也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能有不同面對屬靈爭戰的方法。相信,只要在主內,只要與主連結,我們奉主的名都必能得勝。
阿們!
附註:
1. 孔子(前551-前479),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其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 2. 義和團,歐洲人稱他們為「拳民」,於一八九九年大肆擴展。興建廟宇,祭獻本地神明偶像,還舉行一些使人進入催眠狀態的禮儀,跟現代的術士的儀式大同小異。主要是農村的年輕人組成;士紳從不參與其中,但對他們通常表示同情。主張對抗侵華之外國人,其主要思想是反基督徒的。 3. 「錫安會」 (The Priory of Sion) 是由一名叫做普蘭他特 (Pierre Plantard) 的法國男子發明出來的組織。該組織在1956年7月20日在聖朱利安儂日內瓦 (St. Julien-en-Genevois) 註冊登記,登記時所用的全名是「天主教機構與法規暨獨立與傳統聯盟騎士團」,簡稱「錫安會」。組織的成立宗旨是:「恢復古代騎士團精神,追求知識,奉行團結。」小說作者所取用的文獻,已被證實是由Pierre Plantard偽造。
4. 秦庄襄王之子,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廢諡法,以世計。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消除反側與箝制思想,沒收民間兵器,偶語詩書者棄市,又有焚書坑儒之事。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於始皇三十七年 (西元前210),死於巡遊途中。
5. 位於法國羅浮宮拿破崙中庭的玻璃金字塔是由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
6.「亞瑟王與圓桌武士」的事蹟雖未見於正史記載,卻在歐洲各地廣泛流傳,儼然為西方「騎士文學」的桂冠。雖然考古學已經發現亞瑟是真人,但是關於他的傳說多為事後杜傳出來的。有點類似中國故事中的包青天,史上確實有其人,但關於他的故事多為杜撰出來的。 7. 宙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主神之一。今日所知的希臘神話多來源於古希臘文學,包括如《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赫西奧德的《工作與時日》和《神譜》,奧維德的《變形記》等經典作品,以及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Sophocles)和歐里庇得斯的戲劇。為文學創作,並非史實。
8. 孫悟空是出現在中國文學《西遊記》的人物。描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的故事。是以唐朝貞觀年間玄奘至天竺取經的史實加以想像而成的杜選小說,一般認為是明代吳承恩(約1500-約1582)所著。
9. 名偵探柯南是一部偵探小說漫畫卡通,由日本漫畫家青山剛昌於1994年開始創作。
10. 有關抹大拉馬利亞在聖經中的記載:1.她是眾多跟隨主耶穌中門徒之一,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被趕出來。(路八:1,2)2.耶穌被釘十字架時,她與其他幾個婦女在場要服事耶穌。(太二七:55,56)3.她也是見證主耶穌復活幾個婦女中的一位。(太二八:一)4.在新約中一共有十一處提到抹大拉的馬利亞,都說她是跟隨主和愛主的一名婦女。但她不是妓女,請還給她一個清白!
11. 十二使徒中的彼得被倒釘十字架、安得烈被釘X型十字架、雅各被斬、腓力被拷打釘死、巴多羅買剝皮斬首、多馬被矛刺死、馬太被戟刺死、達太被釘十字架、西門被釘死、馬提亞被石擊斬首,約翰是唯一安息的;猶大則是在背叛耶穌後上吊自殺。
12. 基督教的正典聖經共66卷,包括舊約39卷﹐新約27卷。新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是使徒約翰在主後96~98年期間寫成的。主後100~300年期間,諾斯底信仰冒起,坊間繼而出現一些倡導諾斯底主義的著作。後人稱這些作品為「偽書」(Pseudograph)較為人熟悉的「偽書」,包括《腓力福音》、《瑪利亞福音》、《多馬福音》、《埃及人福音》、《比斯提蘇菲亞書》。
13. 馬太福音8:14,馬可福音1:30,路加福音4:38
14.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環境非比今日,藝術家只有再受到委託的情況之下才會開始作畫,否則不會主動拿起畫筆。 因當時委託人並不多,所以只有極少的畫作傳世。
15. 聖杯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是在西元1170年《卡西佛》的小說,這是一篇描述亞瑟王和他的卡默洛王國的浪漫傳說,丹布朗聲稱聖杯不是一個杯子,而是馬利亞─耶穌的妻子,他改編了一個關於「基督之杯」的既有傳說,並移花接木的虛構了一個故事。
16. 十字軍東征(1096年 - 1291年)是一系列在教宗的准許下進行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戰爭。當時原屬於天主教的聖地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有一些東征是針對其他天主教派,並非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
17. 聖殿騎士團是在十字軍出現以後,所衍生出來的一種軍事化的修道院組織,它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護聖殿與朝聖者、並攻擊回教徒。歷史上共有3個聖殿騎士團:1113年成立的聖約翰騎士團(Knights of St. John)、1118年成立的聖殿騎士團(Knights Templars)及1190年駐耶路撒冷的日耳曼族丟頓人所設立的「聖瑪利亞醫院騎士團」。1306年,法皇菲力四世國庫空虛,垂涎聖殿騎士團的豐厚資產,下令逮捕全法國境內的聖殿騎士團成員,1310年5月12日聖殿騎士團成員遭火刑而宣告結束。
18. 歷史上君士坦丁大帝確實曾召幾位主教到土耳其的尼西亞城,在會議中討論基督,但尼西 亞會議的宗旨,並非辯論基督是不是神,因為當時普世的基督徒都接受基督是神的事實,這個會議是在討論「三位一體的教義」─即聖父、聖子、聖靈三位構成一個上帝,早在西元325年之前基督徒就有這樣的教導。
19, 約翰福音8:1 – 8:11 20. 羅馬書14:1 – 14:23
21. 列王記上22:10 – 22: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