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守護「姊姊的守護者」
一直以為我已經分享過『姊姊的守護者』了,後來發現,咦!竟然沒有!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太常向別人推銷這個故事了,不論是書或者電影,都有不同的好看,好看極了!
最近,因為電視上的重播,我又看了一次電影,還是覺得這個改編真的很不錯!雖然還是一樣嚴肅的議題,但改編得很溫馨,沒有看完書的時候那種沉重的感覺。
電影公司的簡介有點長,幾乎把故事講完了 : 律師莎拉(卡麥蓉迪亞飾)與擔任消防員的布萊恩費茲傑羅(傑森派屈克飾)夫婦育有一子一女,當他們得知兩歲的女兒凱特(蘇菲亞瓦希麗娃)得了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球之後,家庭生活從此改觀。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為凱特再懷一個具有完美基因配對的孩子。
對某些人來說,這樣透過醫學科技與遺傳基因來改造生命的做法,產生了道德與倫理的雙重問題,但對愛女心切的莎拉而言,她選擇不計代價要救凱特,而代價就是犧牲凱特的妹妹:安娜(艾碧貝絲琳),讓安娜成為凱特的保命良丹,不斷的提供凱特醫療上所需的藥糧,包括:臍帶血、幹細胞、骨髓等。
如此的安排,讓凱特與安娜比一般的姊妹還親,因為凱特雖是姊姊,但她卻十分依賴她的小妹,事實上她的生命正是靠著安娜而存活下來的。 莎拉為了照顧凱特辭去了律師的工作,在照顧凱特途中,迷失了自己,她的眼裡只有日漸衰弱與死神賽跑的凱特,忽略了其他兩個孩子:傑西與安娜,尤其為了為拯救凱特而生下的妹妹安娜更是辛苦。
兩姊妹的童年歷經各種繁瑣與痛苦的治療與住院過程──而這種成長過程卻成為她們在正常生活之外的另一種緊密維繫親情的方式。只要姊姊凱特一發病,安娜就得跟著進出醫院陪著做各種治療,直到有天凱特腎衰竭了,需要再跟安娜要一個腎,安娜才終於受不了而勇敢的去找律師(亞歷鮑德溫),幫她爭取自己的身體使用權。
安娜的舉動讓全家人陷入空前的風暴中。莎拉的最大支持力量是來自她老公布萊恩,但兩人在看待安娜的事意見上並不一致。莎拉與安娜這對母女,都各以超凡的毅力與決心在無解的問題上角力,原本關係緊密的一家人,因這場官司而產生了裂痕,但同時間,面臨死亡威脅的凱特卻對生命有新的看法,她跟同樣遭遇殘酷命運折磨的癌症男孩交往,男孩的開朗與豁達,讓凱特暫時忘掉化療的痛苦。訴訟的過程是痛苦冗長,但結局卻有出人意表的轉折。
電影陳述一個驚人的事實,也挑戰了一般人對家人的愛與忠誠的感受,同時也賦予醫療定義的新意義。
故事的主題很沉重,就像凱特凱特的醫生在提出建議時所表達的感覺,表面上這個決定很容易,因為「我當然要救我的孩子!」,但事實上,這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決定,雖然你想救這個孩子,但你應該要思考的不只有她,還有之後的另外一個新生命,你將會給她怎樣的生活?答案顯而易見,因為這是一個被賦予任務的生命,就像我們會討論複製人的合法性一樣,刻意製造出一個基因相符的孩子,就是為了做為上一個孩子的藥,她從一出生就會不斷被利用,彷彿她是一個沒有意識、沒有感覺的零件生產器一樣……但事實是,這個孩子也會長大,也會說話、會笑、有感覺、需要關愛……,如果忘記了這點,這個家就傾斜了。
事實上,這個傾斜的家還是被愛所緊密聯繫的,正因為如此,要說出「放棄」才會那麼難,延續凱特的生命,已經變成莎拉生活的一切,即使凱特已經身心俱疲,並且做好了準備,莎拉仍然不願放手,一直到安娜做出「擁有自己身體使用權」的訴求,這個問題才算真正的被正視了。
莎拉無法停止救凱特,即使凱特已經無數次的表達「夠了!」,想要莎拉真的聽進去實在太難,也許需要每個人都拉住莎拉說:「停!夠了!我們都知道你盡力了,但是這個孩子也受夠了,你放手吧,沒有人會認為你不夠盡責、你放手吧!」
我覺得從電影裡面看來,每個人都好無助,生病的凱特累了,不想繼續下去,但莎拉明顯的拒絕接受,她說了太多次,她已經不知道該怎麼說了。
安娜愛她的家人,她從出生就為凱特和莎拉奉獻,但是凱特說得很對「我們必須告訴她,你也很重要」,她不能只為別人而活,她應該擁有自己的人生,可以不必失去器官、可以盡情奔跑不必小心過活的人生,她不是凱特的附屬品,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健康的小女孩。
哥哥傑西大概是最無助的孩子了,從凱特生病之後,他的需求就被忽略,而且,也不像安娜一樣「被需要」,他孤單、得不到應有的關心,他知道妹妹生病的事情對母親有多重要,所以一直很安靜,幾乎是逆來順受的待在一邊,孤單的少年,每次接到電話都不是關心他怎麼了,而是妹妹的病情又發生變化了……光想到這個,就覺得很心酸。
莎拉也很孤單,因為她一心想要救凱特,但覺得好像大家開始沒有那麼支持她,怎麼大家會開始跟她唱反調……她太急切想把凱特從病魔的手裡拉出來,她沒有辦法停下來想一想,到底這個家怎麼了?到底怎麼做才是對小孩最好的選擇?到底孩子們想說的是什麼……
布萊恩也很孤單,也許從凱特生病開始,他就已經失去了他的妻子,他只能「在一旁默默支持」莎拉所做的決定,他當然愛他的家人,但是莎拉強悍的決定了一切,拖著全家跟她一起走,好像大家都無法表達自己的想法了、什麼事情都沒有討論的空間了,這個家已經太過緊繃,再不停下來好好的面對,這個家就會崩解了。
事實上,這個家曾經緊密相繫,曾經有過歡笑、眼淚……以後也一樣會繼續下去,只是莎拉必須正視自己所要接受的──凱特對自己的生命做出了決定,希望能夠得到支持的決定。在電影的最後,凱特得到了有尊嚴、有自覺的死亡,可以和心愛的家人一一告別,其他人也都走上新的軌道,生離死別當然很傷人,但我覺得,能夠面對失去,也是生命的考驗之一,沒有人能永遠活著,所以每個人都會面臨跟親人分開的場面,如果能讓病人有尊嚴的離開,甚至能夠有時間告別,真的是很可貴的──這是我經歷過多次措手不及的分別後,真心的體悟。
電影拍得很感人,但不知道為什麼宣傳的重點一度放在卡麥蓉狄亞剃光頭這件事情上,其實兩個小女孩都演得很好,我覺得卡麥蓉小姐在這部戲的演出,可能沒有在「偷穿高跟鞋」裡那麼好。
電影裡除了強調醫學的盡頭、也讓人思考面對死亡的態度,當然,最讓人思考的,是更有待商榷的特製基因寶寶問題,當下看似合理的選擇,但之後那個孩子所需要承受的卻是如此殘酷的未來,做出選擇的人,真心心疼了嗎?我當然相信父母並不是沒有感覺的,只是因為生病的孩子所需要的關注太多太大了,就像失速的車頭,後面的車廂只能被拖著一起向前衝,所以沒有時間真正的思考這個問題吧,我想。
事實上,小說比電影更讓人感傷,光是看到摘錄的內容,就已經很驚人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47913
http://www.books.com.tw/books/series/series9570521198-1.php
我最早期的記憶是,我三歲的時候想殺死我姊姊。那個記憶如此鮮明,我還不時想起當時她的鼻尖隔著枕頭套,抵著我的手掌的感覺。她不可能抵抗得了我,不過,我還是沒能成功。爸爸走進我們的房間,他要送我們上床跟我們道晚安,剛好救了她。他領我回我床上,對我說,「這種事絕對不能再發生。」
等我們大一點,我似乎是個不存在的女兒,除非和她有關。我每每在房間的另一頭看著她睡覺,我們兩張單人床之間有一道長長的陰影,我會細數有哪些死法。在她的穀片食物裡下毒。到海邊被退潮的水流捲走。被閃電擊中。
最後,我雖然沒有殺死我姊姊。她自己想殺死她自己。
或至少,我是這樣告訴我自己的。 我覺得很諷刺的是這句『 「我們因此更加愛妳。」我媽很肯定的說,「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會得到的是什麼樣的孩子。」 』但說真的,我沒有太感覺到,不知道,安娜是不是真的感受到了。
小說比電影更強烈的一點,是傑西成為空屋縱火犯,因為,只有這樣,他的父親才會「為了他」第一時間趕到,如果一個小孩需要這樣強烈的行為才能被注意(而當然,只有他自己知道),我看了覺得很悲哀。
另外,小說裡的律師表現也比電影裡多,他強烈的明白無法控制自己身體的痛苦,他非常正視安娜所面對的問題,雖然他總是在耍嘴皮、表現得有點蠻不在乎的樣子,但其實上,他是真的真心關心安娜的命運。
我覺得小說的結局非常悲哀,竟然讓安娜出車禍死了,然後,一如最初的需求,她的器官延續了凱特的生命,但可見的未來是──這是最後一次了,以後不管凱特再發生什麼狀況,都沒有安娜了,也許下一次,莎拉可以真正的想念安娜的重要吧……悲哀的是,依然是源自凱特的需求。
其實,我看到這個結局的時候有點生氣,想要大喊:莎拉!你得到你想要的了嗎?!這樣你會開心嗎?!
沒有人會因為這個結局開心的,皮考特小姐的小說總是給我這個感覺……她是故意的……她會在故事看似「就這樣了……」的低沉心情裡,再追上你,給你狠狠的一擊……我真的是敗給她了…
上一篇:熱血大和號
下一篇:什麼人拍什麼電影之【經典老爺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