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沒有那麼荒誕的『父後七日』
一直說要去看『父後七日』,今天終於抓到時間,電影簡介中說到,阿梅匆忙離開工作回到故鄉奔父喪,體驗了鄉間喪禮的荒誕,度過了匆忙的七天,彷彿來不及感受喪父之痛就結束了這趟「旅程」……回到工作後,才在一次飛行中觸及內心那個失去的痛。
《父後七日》改編自當今台灣獎金最高的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2006年的首獎作品,並由原著作者劉梓潔及資深影像工作者王育麟聯合編導。本片描述女主角阿梅在父親過世的七天內,回到了台灣中部的農村裡,重新面對父親成長鄉里的世事人情,其中有傳統葬儀的庸俗繁瑣、匪夷所思的迷信風俗,更有台灣質樸率真的濃厚人情味…。但在緊湊密集的傳統儀式裡,她對父親的回憶與思念,卻只能在非常難得的瞬間出現。葬禮結束後,阿梅將喪父的傷逝打包封存,獨自回到了光鮮俐落的城市裡繼續工作,卻在某次過境香港機場時,對父親的思念竟突然如排山倒海而來…。(海鵬電影公司)
這樣的宣傳內容,讓我在看之前一直以為會有很大段、誇張的喪禮過程,但事實上,並沒有……唯一比較誇張的應該是女兒三不五時就被叫去哭一下的地方吧;我覺得,電影把喪禮、鄉間生活、父女回憶相互穿插,讓人一下子想哭、一下子放鬆,並且在適當的地方結束,節奏掌握得很好。
我想,我看過更多更誇張、荒誕的喪禮,也參與過一些複雜的過程,所以電影裡的那些真的嚇不到我,我從電影裡面感受到的,是比較多已經疏遠的生活。
(以下提到一些劇情,但盡量不講得太仔細)
一開始,大志和阿梅兄妹倆要從醫院接父親回家,醫院的人看似冷冷的態度,也許會覺得是不是太冷漠了?但在每個過程,都會以
我覺得,這部電影比小品大一些,但也不是一部誇張的、很大的電影,雖然戲的主軸是阿梅的回憶,但感覺上將情節串聯起來的是道士阿義哥,他為這對不知所措的兄妹提供了簡單喪禮的方向(我覺得能在七天辦完一場婚禮,算是很簡單了!),而他身上分枝的小故事是我們身邊人物的縮影。
鄉下小地方總有許多你和我因為祖父和誰的關係所以算親戚、你是我同學但稱謂輩分卻比我高一層的狀況,還有大家來幫忙摺蓮花的時候閒話家常,說當初你們家誰跟誰有過怎樣的故事,阿義哥的女朋友阿琴看起來面面俱到、很會社交,但其實是勤勞好學、什麼都盡力去做,當孝女、唱晚會、跳鋼管、做樂隊指揮……這位張詩盈小姐真的演得好,看了讓我覺得:難怪在台北電影節會得最佳女配角!她根本就是阿琴本人吧!
原本劇情的走法是兄妹倆被叫來叫去、做這做那,但其中又有些小「!」,像是棺材送來了,他們要去接的路上,有兩台摩托車的黑衣人經過,然後,就看到原來他們是幫忙扛棺材的人,有「喔~~」的感覺。在挑照片的混亂後,阿梅騎車回家的路上連接起和父親的回憶、來幫忙的表弟一邊幫忙一邊拍攝記錄,跟他們聊天、忽然問起大問起大志心情的兩小段,也讓人有小感動。
喪禮後,各自回到原本的生活,看到阿義和阿琴的互動,覺得很生活、很有趣之後,情緒又被牽引到阿梅跟朋友說:「我爸過世了」「你怎麼都沒講……」「……因為我自己也常忘記」~~我本來以為「提醒自己”入關時要記得幫你帶一條菸”──這個半秒鐘的念頭,讓我哭了一個半小時」這段話已經在看電影之前看到太多次了,但在電影裡看到,還是覺得揪心。
我覺得,『父後七日』的故事並不激動強烈,但是很動人。
**雖然是由獲得林榮三文學獎首獎作品改編的,但我覺得電影並不文藝腔,真的要比起來,黑幫娛樂片「艋舺」可能還比較文謅謅一點…
下一篇:覺得很像港片的「惡夜特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