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05 21:20:34Y寶°
國文報告
1.生平背景: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1894年5月28日﹝農曆4月24日﹞生於彰化,1909年進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6年以後在彰化市仔尾開設賴和醫院。1943年1月31日逝世。
賴和憐憫貧苦民眾,平日行醫所得也多用來救濟貧困,因此彰化市民尊稱「彰化媽祖」。它十歲進公學校,十四歲入「小逸堂」從黃倬其先生修習漢文,打下了紮實的漢學基礎。同為應社的詩友陳虛谷就稱讚它「平生慣作性靈詩,珠玉連篇不費思」。
1921年賴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理事,此後陸續發表新文學作品,如小說「鬥鬧熱」、「一桿稱仔」‧‧‧新詩「覺醒下的犧牲」、「南國哀歌」,及漢詩千餘首。悲天憫人的胸懷表現在文學作上,賴和兼具文采及內涵的優秀作品,對正在萌芽的台灣新文學無疑是一大鼓舞,同時,再賴和擔任民報文藝欄主編時,也不斷對新進作家給予鼓勵和建議,賴和作品描寫受壓迫的人民,凸顯日本殖民政權的不義,其詩句「勇士當為義鬥爭」正可為賴和一生抗日精神的寫照。
2.對於臺灣文學的影響:
(1)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子
賴和的文章不多,正式發表的只有小說十六篇,新詩十二首,散文、隨筆十四篇。其貢獻主要在於對白話文學的開創性。 日據時期鼓吹新文學運動最力者實為張我軍(中研院院士張光直博士之父)。張我軍年輕時曾至廈門工作,後赴北平高師補校讀書,直接感受五四運動之衝擊。一九二四年返台擔任「台灣民報」編輯,陸續發表「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灣文學界」等多篇文章,抨擊舊文學,掀起台灣新文學運動之風潮。一九二五年再赴北平師大國文系就讀,其間曾拜訪魯迅,並繼續於台灣民報發表文章,宣揚新文學。被喻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急先鋒」。
但他對台灣的影響僅止於「評論」文章,他的小說、詩作皆取材自北平生活,與台灣無關。真正以白話文創作,反映台灣社會現象者,賴和是第一人。
另外,張我軍主張完全以中國白話文創作。賴和雖也以中國話文為主,但亦摻雜了台灣話文,一九三五年發表的最後一篇小說「一個同志的批信」更完全以台灣話文寫成。這種本土意識使賴和的文章成為二十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主力。
(2)台灣新文學的褓姆
一九二六年台灣民報在新舊文學論戰後,決定成立文藝欄,委請賴和擔任主編。 當時賴和已在彰化行醫,仁心仁術,病患眾多,常看診至晚上十點之後,才開始編輯,選稿潤稿,忙至深夜。賴和對這份工作極為認真投入,很多文章幾乎修改了大半。編輯工作的耗費心力,可能也是賴和文章不多的原因之一。
其時台灣新文學三傑中的張我軍在北平,楊雲萍在日本留學。本島僅靠賴和一人耕耘。對賴和研究頗深的成大林瑞明教授稱賴和的編輯工作,就如同「在一片荒蕪的園地裡開墾,以便培養出各種奇花異草。」
在賴和的努力下,「台灣民報」及其後的「台灣新民報」成為新文學的中心。年輕新秀的台灣文學水準逐漸提昇,然後才有一九三四年的「台灣文藝聯盟」成立。這期間很多新文學作家是賴和提攜、培養出來的。
台灣文學史上的巨人,左翼作家「揚逵」,就是經由賴和的鼓勵和指導,才領晤文學也是社會運動的重要途徑,進而開創其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楊逵」這個筆名也是賴和幫他取的。
(3)抗議文學與農民文學
賴和認為「文學就是社會的縮影」。他的作品直接反映殖民體制下的現象,尤其同情受壓迫的弱勢族群。
他批判統治者:描述被惡警壓迫的小販,被製糖會社剝削蔗農;批判封建制度:如鋪張浪費的迎神賽會,欺世詐財的神藥秘方;也批判舊社會的仕紳:如自私敗德的富戶。對台灣史上第一次的農民運動「二林事件」,及壯烈的原住民武裝抗暴「霧社事件」,賴和以詩文表達感情及支持。
他是人道主義者,社會運動家,也是民族情感濃烈的文學家。 台灣的「抗議文學」及「農民文學」皆始於賴和。而賴和對社會的關懷,對舊社會體制的批判,對弱者的悲憫同情,也使他博得「台灣魯迅」的稱號。
(4)崇高的人格
賴和一生貢獻台灣文學及社會運動,但他為人謙和包容,個性沈靜內斂,無領袖慾,不強出頭。
從一九二一年推辭「台灣文化協會」理事(後因蔣渭水堅持而接受),及一九三四年辭「台灣文藝聯盟」委員長。(當時賴和是眾望所歸,但因其謙辭而由張深切擔任),即可看出他對名位的淡薄。
一九二七年,台灣文化協會由於路線之爭及個人意見衝突而分裂。左翼知識份子掌權,舊幹部退出成立「台灣民黨」(後被禁,為「台灣民眾黨」),兩派水火不容。賴和卻同時參加兩個團體,也同時為兩個團體所接受。可見賴和的政治性格不強烈,他應被歸類為「關心社會、政治的人道主義文化人」。因不喜歡活躍於檯面,與世無爭,故能橫跨在左右兩派,同時參與、支持兩方活動,並扮演了部份調和的角色。
林衡哲醫師對賴和有如下的評斷:「深厚的文化教養與開闊的心胸,使他永遠超越當時文化界與政治界的紛爭。目前海內外台灣人政治界與文化界的領導者,如果都有賴和的心胸與修養,就不會再有內部的紛爭....。」
---------------------------------------------------------------------
賴和,本名賴河,另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筆名,詩人、小說家,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覺者,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大力發掘、培養青年作家,是三○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航者。公元一八九四年出生於彰化,畢業於台北醫學校,其後在彰化開設醫院,懸壼濟世之餘,加入「台灣文化協會」等社會、文化運動團體,為日治時代台灣人抵抗運動的要角,一九二三年十一月「治警事件」發生時,他被捕入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再度無故被捕入獄五十日,因病重出獄,一年後,於一九四三年一月病逝。
賴氏原為舊詩人,加入文化協會後,因積極投入抵抗運動化身的文化鬥爭及思想啟蒙運動,改寫新體詩和小說。一九二五年開始,陸續以白話文發表隨筆、新詩和小說,成為號稱日治時代「台灣人喉舌」的《台灣民報》上的骨幹作家。賴和在台灣新文學運動初期,不僅是最有力的實踐者,也是運動價值觀的主導者,他把新文學定位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台灣人民,抵抗壓迫,文化鬥爭的手段和台灣人民思想的啟蒙運動。因此,像他發表的第一首白話詩 ── 〈覺悟下的犧牲 ── 寄二林事件戰友〉,就是在聲援二林蔗農組合受難的蔗組幹部及蔗農。他們為了抵抗製糖會社的蠻橫態度,遭到警察的凌辱毒打。賴和認為他們這些「弱者的鬥士們」提供的犧牲是經過「覺悟的」,難能而光榮。
賴和的詩、文,都建築在為了抵抗強橫無理的凌辱、壓迫、剝削的動機上,站在人民的立場發言,雖然他自己長期都在統治者的監視壓力下過日子,又曾兩度被捕入獄,但賴和的文學既不站在自己的階級為自己的利益說話,也不記自己的事,明顯地看出他把文學創作的意義,定位在社會運動。他的小說人物都以一般平民為主,寫農民、菜販、婦女,批判、譴責的矛頭,則指向警察、士紳、官吏。平民受到後者經濟的壓榨、剝削,人格的摧殘、凌辱,政治的迫害,雖然都是他同時代或比他晚進的作家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反映了日治時代台灣人民被殖民統治下衍生的共同遭遇。但作為台灣新文學運動領航者的賴和,卻是開風氣之先,領導文學加入抵抗運動,為建立抵抗文學身先眾人,而且具有別人不及的抵抗勇氣和強度。
譬如小說〈一桿秤仔〉,描寫初做生意的菜販,被習慣欺壓良民的巡查無理刁難、凌辱,作者暗示了菜販最後以捨命和惡警一拚的決絕。這樣高強度沒有妥協的抵抗,在賴和的作品中,不是偶然的特例,而是一種信仰,一種他所信奉的文學創作的目的。一九三○年十月,慘絕人寰的「霧社事件」發生時,賴和作〈南國哀歌〉一詩,揭發統治者以毒瓦斯、機關鎗、爆裂彈、飛機等先進戰爭武器屠殺霧社原住民,痛斥日警把我們的婦女當消遣品,任意蹂躪,凶惡地虐待我們的兒童,像牛馬般壓榨我們的勞力,大聲怒責統治者略過這些導至事件發生的原因,不去反省,反而用戰爭手段對付手無寸鐵的平民。詩裡還高呼:兄弟們/憑一身/憑雙腕/和他們一拼。他的文學裡,那種「理直氣壯」的抵抗意識,不僅是構成他的文學最重要的質素,更是整個台灣新文學的主體精神所在。
賴和的文學,可以用彈無虛發來形容,幾乎篇篇都指向議題嚴肅,需要以生死為賭注的重大抉擇。被「退職官拂下無斷開墾地」事件,奪走冒險辛苦開墾的河川地的農民,猶如墜落萬仞罪惡之淵,「如屠場之羊、砧上之魚,絕望地任人屠殺割烹」在〈流離曲〉一詩中,賴和就是用「生乎?死乎?」刻劃這些被突然奪走田園生計的墾民的心情。隨時不惜一戰、不怕一死的精神,應該是賴和在細心診斷了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形成的病症,所開出的精神藥方。〈一桿秤仔〉裡的「秦得參」固然把自己當了肉身炸彈,和凌辱的巡查同歸於盡,但霧社的原住民,不抵抗就要滅族的命運,抵抗卻保存了一線生機;〈惹事〉裡的年輕人,孤注一擲的結果,還是得到些許的勝利。抵抗,需要建築在犧牲的決心上,抵抗卻不等於無謂的犧牲,賴和的文學,可以說是建立在這樣的抵抗哲學基礎上。
賴和可以說是日治時代,典型的,壓力下誕生的知識份子,他參與的社會運動或文化運動,都是重重綿密的壓力下存在的團體,賴和又是之中投入最多、最熱心的一員。他在這些運動中,特別是參加新文化運動的自覺 ── 也就是他的詩、文中一再提到的「覺悟」,猶如他一生行動中不可少的一盞照明燈。賴和文學中清醒、自覺的力量,使他的文學不至於盲無目標,文學清楚地就是為社會、文化運動效力,捨此,文學存在便無意義。這很像就是整個日治時代新文學運動的意義。賴和所以被人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導者,就是因為他的文學觀豎立了台灣新文學運動最主要的精神標竿。
作為台灣新文學運動拓荒時期的領導者,賴和在走進新文學之前,和他的晚年,大約寫了一千首的漢詩,他的白話文小說和新詩,也留下了追求以台灣話文寫作理想的痕跡,但語言不是賴和領導台灣新文學的重點,他自己說的「我生不幸為俘囚」的身世慨嘆,以及「勇士當為義鬥爭」的理想,才是台灣新文學裡賴和精神所在。
賴和,原名賴河,字懶雲。1894年5月28日﹝農曆4月24日﹞生於彰化,1909年進入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6年以後在彰化市仔尾開設賴和醫院。1943年1月31日逝世。
賴和憐憫貧苦民眾,平日行醫所得也多用來救濟貧困,因此彰化市民尊稱「彰化媽祖」。它十歲進公學校,十四歲入「小逸堂」從黃倬其先生修習漢文,打下了紮實的漢學基礎。同為應社的詩友陳虛谷就稱讚它「平生慣作性靈詩,珠玉連篇不費思」。
1921年賴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當選理事,此後陸續發表新文學作品,如小說「鬥鬧熱」、「一桿稱仔」‧‧‧新詩「覺醒下的犧牲」、「南國哀歌」,及漢詩千餘首。悲天憫人的胸懷表現在文學作上,賴和兼具文采及內涵的優秀作品,對正在萌芽的台灣新文學無疑是一大鼓舞,同時,再賴和擔任民報文藝欄主編時,也不斷對新進作家給予鼓勵和建議,賴和作品描寫受壓迫的人民,凸顯日本殖民政權的不義,其詩句「勇士當為義鬥爭」正可為賴和一生抗日精神的寫照。
2.對於臺灣文學的影響:
(1)打下第一鋤,撒下第一粒種子
賴和的文章不多,正式發表的只有小說十六篇,新詩十二首,散文、隨筆十四篇。其貢獻主要在於對白話文學的開創性。 日據時期鼓吹新文學運動最力者實為張我軍(中研院院士張光直博士之父)。張我軍年輕時曾至廈門工作,後赴北平高師補校讀書,直接感受五四運動之衝擊。一九二四年返台擔任「台灣民報」編輯,陸續發表「致台灣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灣文學界」等多篇文章,抨擊舊文學,掀起台灣新文學運動之風潮。一九二五年再赴北平師大國文系就讀,其間曾拜訪魯迅,並繼續於台灣民報發表文章,宣揚新文學。被喻為台灣新文學運動的「急先鋒」。
但他對台灣的影響僅止於「評論」文章,他的小說、詩作皆取材自北平生活,與台灣無關。真正以白話文創作,反映台灣社會現象者,賴和是第一人。
另外,張我軍主張完全以中國白話文創作。賴和雖也以中國話文為主,但亦摻雜了台灣話文,一九三五年發表的最後一篇小說「一個同志的批信」更完全以台灣話文寫成。這種本土意識使賴和的文章成為二十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主力。
(2)台灣新文學的褓姆
一九二六年台灣民報在新舊文學論戰後,決定成立文藝欄,委請賴和擔任主編。 當時賴和已在彰化行醫,仁心仁術,病患眾多,常看診至晚上十點之後,才開始編輯,選稿潤稿,忙至深夜。賴和對這份工作極為認真投入,很多文章幾乎修改了大半。編輯工作的耗費心力,可能也是賴和文章不多的原因之一。
其時台灣新文學三傑中的張我軍在北平,楊雲萍在日本留學。本島僅靠賴和一人耕耘。對賴和研究頗深的成大林瑞明教授稱賴和的編輯工作,就如同「在一片荒蕪的園地裡開墾,以便培養出各種奇花異草。」
在賴和的努力下,「台灣民報」及其後的「台灣新民報」成為新文學的中心。年輕新秀的台灣文學水準逐漸提昇,然後才有一九三四年的「台灣文藝聯盟」成立。這期間很多新文學作家是賴和提攜、培養出來的。
台灣文學史上的巨人,左翼作家「揚逵」,就是經由賴和的鼓勵和指導,才領晤文學也是社會運動的重要途徑,進而開創其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楊逵」這個筆名也是賴和幫他取的。
(3)抗議文學與農民文學
賴和認為「文學就是社會的縮影」。他的作品直接反映殖民體制下的現象,尤其同情受壓迫的弱勢族群。
他批判統治者:描述被惡警壓迫的小販,被製糖會社剝削蔗農;批判封建制度:如鋪張浪費的迎神賽會,欺世詐財的神藥秘方;也批判舊社會的仕紳:如自私敗德的富戶。對台灣史上第一次的農民運動「二林事件」,及壯烈的原住民武裝抗暴「霧社事件」,賴和以詩文表達感情及支持。
他是人道主義者,社會運動家,也是民族情感濃烈的文學家。 台灣的「抗議文學」及「農民文學」皆始於賴和。而賴和對社會的關懷,對舊社會體制的批判,對弱者的悲憫同情,也使他博得「台灣魯迅」的稱號。
(4)崇高的人格
賴和一生貢獻台灣文學及社會運動,但他為人謙和包容,個性沈靜內斂,無領袖慾,不強出頭。
從一九二一年推辭「台灣文化協會」理事(後因蔣渭水堅持而接受),及一九三四年辭「台灣文藝聯盟」委員長。(當時賴和是眾望所歸,但因其謙辭而由張深切擔任),即可看出他對名位的淡薄。
一九二七年,台灣文化協會由於路線之爭及個人意見衝突而分裂。左翼知識份子掌權,舊幹部退出成立「台灣民黨」(後被禁,為「台灣民眾黨」),兩派水火不容。賴和卻同時參加兩個團體,也同時為兩個團體所接受。可見賴和的政治性格不強烈,他應被歸類為「關心社會、政治的人道主義文化人」。因不喜歡活躍於檯面,與世無爭,故能橫跨在左右兩派,同時參與、支持兩方活動,並扮演了部份調和的角色。
林衡哲醫師對賴和有如下的評斷:「深厚的文化教養與開闊的心胸,使他永遠超越當時文化界與政治界的紛爭。目前海內外台灣人政治界與文化界的領導者,如果都有賴和的心胸與修養,就不會再有內部的紛爭....。」
---------------------------------------------------------------------
賴和,本名賴河,另有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筆名,詩人、小說家,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先覺者,主持《台灣民報》「文藝欄」,大力發掘、培養青年作家,是三○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航者。公元一八九四年出生於彰化,畢業於台北醫學校,其後在彰化開設醫院,懸壼濟世之餘,加入「台灣文化協會」等社會、文化運動團體,為日治時代台灣人抵抗運動的要角,一九二三年十一月「治警事件」發生時,他被捕入獄,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再度無故被捕入獄五十日,因病重出獄,一年後,於一九四三年一月病逝。
賴氏原為舊詩人,加入文化協會後,因積極投入抵抗運動化身的文化鬥爭及思想啟蒙運動,改寫新體詩和小說。一九二五年開始,陸續以白話文發表隨筆、新詩和小說,成為號稱日治時代「台灣人喉舌」的《台灣民報》上的骨幹作家。賴和在台灣新文學運動初期,不僅是最有力的實踐者,也是運動價值觀的主導者,他把新文學定位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下的台灣人民,抵抗壓迫,文化鬥爭的手段和台灣人民思想的啟蒙運動。因此,像他發表的第一首白話詩 ── 〈覺悟下的犧牲 ── 寄二林事件戰友〉,就是在聲援二林蔗農組合受難的蔗組幹部及蔗農。他們為了抵抗製糖會社的蠻橫態度,遭到警察的凌辱毒打。賴和認為他們這些「弱者的鬥士們」提供的犧牲是經過「覺悟的」,難能而光榮。
賴和的詩、文,都建築在為了抵抗強橫無理的凌辱、壓迫、剝削的動機上,站在人民的立場發言,雖然他自己長期都在統治者的監視壓力下過日子,又曾兩度被捕入獄,但賴和的文學既不站在自己的階級為自己的利益說話,也不記自己的事,明顯地看出他把文學創作的意義,定位在社會運動。他的小說人物都以一般平民為主,寫農民、菜販、婦女,批判、譴責的矛頭,則指向警察、士紳、官吏。平民受到後者經濟的壓榨、剝削,人格的摧殘、凌辱,政治的迫害,雖然都是他同時代或比他晚進的作家作品中常見的題材,反映了日治時代台灣人民被殖民統治下衍生的共同遭遇。但作為台灣新文學運動領航者的賴和,卻是開風氣之先,領導文學加入抵抗運動,為建立抵抗文學身先眾人,而且具有別人不及的抵抗勇氣和強度。
譬如小說〈一桿秤仔〉,描寫初做生意的菜販,被習慣欺壓良民的巡查無理刁難、凌辱,作者暗示了菜販最後以捨命和惡警一拚的決絕。這樣高強度沒有妥協的抵抗,在賴和的作品中,不是偶然的特例,而是一種信仰,一種他所信奉的文學創作的目的。一九三○年十月,慘絕人寰的「霧社事件」發生時,賴和作〈南國哀歌〉一詩,揭發統治者以毒瓦斯、機關鎗、爆裂彈、飛機等先進戰爭武器屠殺霧社原住民,痛斥日警把我們的婦女當消遣品,任意蹂躪,凶惡地虐待我們的兒童,像牛馬般壓榨我們的勞力,大聲怒責統治者略過這些導至事件發生的原因,不去反省,反而用戰爭手段對付手無寸鐵的平民。詩裡還高呼:兄弟們/憑一身/憑雙腕/和他們一拼。他的文學裡,那種「理直氣壯」的抵抗意識,不僅是構成他的文學最重要的質素,更是整個台灣新文學的主體精神所在。
賴和的文學,可以用彈無虛發來形容,幾乎篇篇都指向議題嚴肅,需要以生死為賭注的重大抉擇。被「退職官拂下無斷開墾地」事件,奪走冒險辛苦開墾的河川地的農民,猶如墜落萬仞罪惡之淵,「如屠場之羊、砧上之魚,絕望地任人屠殺割烹」在〈流離曲〉一詩中,賴和就是用「生乎?死乎?」刻劃這些被突然奪走田園生計的墾民的心情。隨時不惜一戰、不怕一死的精神,應該是賴和在細心診斷了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下形成的病症,所開出的精神藥方。〈一桿秤仔〉裡的「秦得參」固然把自己當了肉身炸彈,和凌辱的巡查同歸於盡,但霧社的原住民,不抵抗就要滅族的命運,抵抗卻保存了一線生機;〈惹事〉裡的年輕人,孤注一擲的結果,還是得到些許的勝利。抵抗,需要建築在犧牲的決心上,抵抗卻不等於無謂的犧牲,賴和的文學,可以說是建立在這樣的抵抗哲學基礎上。
賴和可以說是日治時代,典型的,壓力下誕生的知識份子,他參與的社會運動或文化運動,都是重重綿密的壓力下存在的團體,賴和又是之中投入最多、最熱心的一員。他在這些運動中,特別是參加新文化運動的自覺 ── 也就是他的詩、文中一再提到的「覺悟」,猶如他一生行動中不可少的一盞照明燈。賴和文學中清醒、自覺的力量,使他的文學不至於盲無目標,文學清楚地就是為社會、文化運動效力,捨此,文學存在便無意義。這很像就是整個日治時代新文學運動的意義。賴和所以被人稱為台灣新文學之父,台灣新文學運動的領導者,就是因為他的文學觀豎立了台灣新文學運動最主要的精神標竿。
作為台灣新文學運動拓荒時期的領導者,賴和在走進新文學之前,和他的晚年,大約寫了一千首的漢詩,他的白話文小說和新詩,也留下了追求以台灣話文寫作理想的痕跡,但語言不是賴和領導台灣新文學的重點,他自己說的「我生不幸為俘囚」的身世慨嘆,以及「勇士當為義鬥爭」的理想,才是台灣新文學裡賴和精神所在。
下一篇:痛痛痛...
北北
2008-04-06 21:42:05
哈哈
^0^ 2008-04-26 20:43:02
阿忠好白吃XDDD
版主回應
他本來就很好笑呀!!!哈哈
^0^ 2008-04-26 20:43:02
可能就是因為白"吃"
才會變的那麼胖...
ㄇㄢ悲情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