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6 17:35:04阿土

地震時的救命工具 --- 地震包

 

 

地震時的救命工具 --- 地震包

三日內可能用得上...有備無患喔

據說歐、美、日本居民都有準備『地震救命包』的東西,以下簡稱『地震包』。 地震包並不是外面在賣的東西,不是一種商品,而是地震時拿了就要跑的『快速背包』,裡面應該有幾種東西(已經整理好了--大家快去準備吧!)。『輕便的背包』:要可以一背就走、準備逃命到空曠的地方!主要要放下面的東西在裡面:

必要配備:(就是地震包裡面一定要裝的東西)

項次

內容

數量

用途說明

13天的礦泉水

逃難或被困時食用

13天的乾糧、糧食

逃難或被困時食用,可放一些糖果、超熱量巧克力

中小型手電筒或頭戴型

用來照明,裡面先裝好電池

電池

手電筒用電池, 最好準備2

身份文件

身份證、健保卡、行照、駕照等證件

錢與存摺

要放現金300010000元在包包內(零錢和鈔票都要),還要放存摺

你認為重要的東西

很重要的東西一起塞進去!(如果是電視或音響拜託你就不要帶了 ! 拿了就逃不出去)

次要配備:(不一定要有,但最好能準備,放在地震包裡面)

項次

內容

數量

用途說明

健康藥品

如胃藥、感冒藥、小護士、優碘、止痛藥、消炎藥

通訊設備

如大哥大、無線電

打火機

可用來點火

繩索

跳樓或緊急逃生用

面紙、生理用品

放個幾包逃命時衛生用

鐵鎚

最好帶一支鐵鎚,說不定被困在大樓用來殺出重圍 (一體成型的較好,如地質鎚)

緊急聯絡通訊錄

列出親朋好友的地址、電話,逃出重圍時也可有地方住

迷你雨傘、輕便雨衣

下雨時或颱風來時,就要有用具吧!

衣服與褲子

各放一套進去,以免天氣不好--- 冷死總要穿衣服吧!

旁邊準備:(放在旁邊的必要配備,發生問題馬上要穿戴在身上的配備)

項次

內容

數量

用途說明

拖鞋和布鞋放旁邊

最好能直接套進去一穿就起來,不要綁鞋帶最好!

準備另一隻手電筒

用來照明這隻最好是MAG-LITE的手電筒(這種手電筒通常是警用的),質地非常堅硬,萬一房子垮了,可用這隻手電筒拿敲牆壁、敲柱甚至可用來打匪徒!(美國警察的標準配備)不過這手電筒要價不便宜,大約要新台幣一千塊左右)

口哨

被困時,可無力時也粉有用,因為只要用小小的力氣就可發出很大發出聲音求救,的聲音求救

口罩與防毒面具

防止災區疫情及病毒、瓦斯等毒氣、粉塵

小型安全帽

小心頭被壓到用,保護重要頭部

逃難程序:(也就是逃難時程序)

一、睡覺型:

發現不對,醒來立刻背上『地震包』、穿上鞋、拿起旁邊準備的手電筒(不是背包的中小型手電筒唷!)將口哨套在脖子上、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套上安全帽準備逃命,若發現地板已經傾斜或屋頂倒下來,就要跑到堅硬物體的底下,如家裡樑柱的底下,找遮蔽物接下來若可以往外跑,盡量往外面空曠的地方跑,如學校操場、旁邊沒有大樓的地方。此外記得不要坐電梯,要走要走樓梯反正拿了『地震包』,就要趕快找掩蔽物或跑出家裡逃命了!(聞到濃煙的味道或著火,第一件事就是套上防毒面具若沒有就戴上口罩) 

二、未睡型:

背上地震包,穿上鞋、拿起旁邊準備的手電筒(不是背包的中小型手電筒唷!), 將口哨套在脖子上、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套上安全帽準備逃命往外跑,盡量往外面空曠的地方跑,如學校操場、旁邊沒有大樓的地方此外記得不要坐電梯,要走樓梯,反正拿了『地震包』,就要趕快找掩蔽物或跑出家裡逃命了!(聞到濃煙的味道或著火,第一件事就是套上防毒面具若沒有就戴上口罩) 

三、陷入困境型:

醒來時,發現自己還沒死,但以身陷最艱苦的房屋倒塌困境,甚至房間已經出不去就想辦法先拿地震包,背上後就找掩蔽物拿出防毒面具或口罩戴上,手拿起旁邊的手電筒,套上安全帽,戴上口哨,若有鐵鎚,用鐵鎚敲打發生聲響,呼救時應間隔一段時間,以保持體力等待救援。 

四、差一點沒命型(還可拿到旁邊配備)

穿戴上旁邊準備的東西,將口哨套上,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戴上小型安全帽。 

五、已經剩下最後一口氣型:

求求佛祖、耶穌基督、聖母瑪莉亞...............等神明保佑......

當然啦!『地震包』更要在發生大地震後準備好,因為不知道一開始的主震是不是真的主震,搞不好是假主震,後面還有更大的。還有就是家裡有幾個人就要準備幾個『地震救命包』,必要配備是一定要的,次要配備也是最好要有。如果你家房子已經有裂縫或已被列為『危樓』,更要準備睡覺時要放在身邊,發現情形不對,第一件事就是快拿地震包背在身上,還有要記得東西放夠就好,不要裝一大堆,到時候沒被壓死或餓死,都被重死了!搞不好還搬不動

 

                     友情
 


 

友情 - 詹雅雯

引用 http://tw.myblog.yahoo.com/jw!YOcRHzOBFQV5dECr3WOhRid9Y.mWtvw-/article?mid=9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