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子曰盃】優良作品分享 - 題目:偶像
【天然新聞報魏延憲 / 子曰盃文藝創作委員會報導】寂靜的夜裡,靜默,螢幕的光穿刺著黑暗,電腦桌前的我,沉思…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想起了曾背過的課文。人的一生,短短數十載,個中的差別,不僅僅只在於我們的外表和個性,更包含我們對所經歷過程的種種感受。我們可能因為新生命的誕生而開心;因為親朋好友的死別而難過;因為人群互動而感到孤獨或滿足。當嚐遍了各種酸、甜、苦、辣,嚐盡了人生百態後,死去。一個人赤裸裸地來到這世上,然後在有生之年,不斷的想要獲取更多,抓取我們想要擁有的一切,卻又在一生結束時,即使眷念著,也帶不走任何的物品,兩手空空的離開,這就是人的一生。
「偶像」,「偶像」是甚麼?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呢?
有些人,活著,像一塊磁鐵,用一種屬於他自己的方式,散發著特別的吸引力,吸引著與他有相同磁場及頻率的人,對於被吸引的人來說,這個人就是他們的偶像。簡單的說,偶像就是每個人心中的代言人,是每個人心中的理想我,也是我們心中憧憬的未來,他成了我們精神的寄託。
對於有理想的人,他們的偶像是他們所尊敬的偉人,而這些偉人,都是他們想要效法、學習、視之為標竿的對象。對於一位藝術家,他的偶像可能是畢卡索;對於一位數學家,他的偶像可能是高斯;對於一位革命家,他的偶像可能是孫中山先生。但對於一個生活閒適沒有特別理想的人,他的偶像可能是長相姣好的某個歌星、某個舞者、某位演員。他可以用近乎瘋狂的方式崇拜著他的偶像、跟隨他的腳步、注意著他的一舉一動。但對於一個孩子,他的偶像就只是單純的是他生命中最親近的父母、長輩或是老師。
不只人可以成為偶像,自然萬物也都可以是人的朋友、人的偶像,讓人寄託情感和心情。正如張潮幽夢影中所言:「菊以淵明為知己,梅以和靖為知己,竹以子猷為知己,蓮以濂溪為知己,桃以避秦人為知己,…鵝以右軍為知己,鼓以禰衡為知己,琵琶以明妃為知己。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
以我們熟悉的周敦頤為例,在他著名的散文《愛蓮說》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值,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他認為,蓮,是花中的君子,他藉著蓮花,來表明他的志向,他期許自己可以如同蓮花一樣,在混亂的世道中,可以獨善其身,別和小人同流合汙,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君子。這對「蓮」的聯想,使他對蓮產生正面積極的想法進而效法之。
此外,「梅、蘭、菊、竹」這「四君子」,再加上「松、竹、梅」這「歲寒三友」都是人在觀察體悟自然之時,從植物身上悟出了人生的大道理,時時提醒著人們要學習「梅」的堅忍內斂、學習「蘭」的堅貞不渝、學習「菊」清麗高雅、學習「竹」的高尚氣節,學習著在惡劣的環境中,堅持住自己的理念,迸出生命的火光。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逝去的古人,用他們的精神感動著後代,往往也成為後人的偶像。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首《飲酒》是大家都能夠朗朗上口的一首詩,是靖節先生陶淵明藉酒來表達自己對世俗的不滿,以及對隱居生活自在的詩。句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成了千年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後人以「東籬」來象徵陶淵明,所以元代著名大戲劇家馬致遠,就用「東籬」來做號,從中可看出他對陶淵明的喜好。
現代詩人余光中先生曾著作《尋李白》、《戲李白》、《念李白》……他寫了許許多多有關於李白的詩,生動的描繪他的形象,寫出他的狂妄,他的豪氣,他的浪漫情懷,余光中先生對他的喜愛,對李白的崇敬,都從他的詩句中一一體現出來,如果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我相信余光中先生一定會和李白成了莫逆之交。
此外,孔子的偶像是周公,孟子私淑著孔子…,許多的古人,在人生經驗、閱歷或精神理念上都成了後人心靈的依歸,正所謂:「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反觀今日,由於傳播科技的發達,大部份的人所崇拜的偶像,都是在檯面上光鮮亮麗的歌手演員,就只是單純的被外貌所吸引,所以有哈韓、哈日風。少男少女們,往往在偶像劇中找尋人選,並對之產生了迷戀之心。隨後開始追星,購買那位明星的周邊商品、演唱會的門票,往往所費不貲。這種物化的傾向,少了精神內涵的感動,往往無法提升一個人的氣質與智慧,而流於空洞與盲目。
另一種盲目,出現在宗教裡。
在大考迫近時,無數的考生會去文昌帝君廟祈求高中功名;在感情不順時,無數的人會像月老或愛神邱比特祈求一段良緣;在面臨人生的重大抉擇時,也有許多人是緊握著十字架或手捧三柱香,請求著上帝或神明的指引?這不是壞事,因為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時,向外尋求神明的幫助,可以達到心理的慰藉,讓自己在安神定心的作用下,做出更好的判斷或決定。但可惜的事,有許多的詐騙份子,利用民眾盲從的心態,假借著宗教的名義,行詐騙之事實,於是騙財騙色事件層出不窮。更甚者,以宗教替天行道之名義,發動宗教的聖戰或恐佈的攻擊,這些盲目的後果,帶來的是世界的動盪不安。
「偶像」,「偶像」是甚麼?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呢?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因為瞭解到世界的廣大與多元,覺知到自我的渺小與狹隘,所以以一種謙卑的心態,以他人為取法的對象,讓自己人生上有標竿,這時偶像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如果世上沒有了偶像,將會有多少人失去精神的依託;如果沒有了偶像,將有多少人會在生活上失去娛樂的管道。所以我認為,沒有偶像是有點可悲的,偶像是必須存在的!但盲從,是必須禁止的,盲從帶來的傷害,對個人而言,可能是一輩子都無法治癒的;對群體而言,更是一場災難!
我,也有屬於我的偶像,我的偶像是我的爺爺。從小我的玩具有一半是經由我爺爺那雙粗糙卻細膩的雙手創造出來的,這時,他就是我心目中造玩具的女媧;家中日常用電的那些配線都是我的爺爺一手包辦的,這時,他就是我心目中造電的燧人氏。如果在古代,爺爺就是我的「四君子」,我在他身上學到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及堅毅的心志;而如今,爺爺成了我的一盞明燈,讓我在茫然不知所措時,引領著我。
我的爺爺很平凡,他和大多數的老人都差不多,沒有光鮮亮麗的華麗外表,沒有萬貫的錢財,沒有傲人的身世背景。他只是個農夫,腳踏實地的在土地上默默的流著汗,天災時無言的滴著淚,雙手粗糙,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從不遲到早退的「莊稼人」。但是比起舞台上炫麗的明星,我更崇拜我的爺爺。我覺得人一生做到這樣就足夠了,雖然平凡,但是務實;雖然平凡,但是負責任;雖然平凡,但是顧好自己的本業、盡到自己的本份,他就是我心目中的不凡。
生命是什麼?在踽踽獨行的一生中,如果想要尋求自我成長與自我完善,勢必就要慎選「偶像」。「偶像」若建立在愛的基礎上,那偶像帶來的必是正面的力量,就像父母之於子女、長輩之於後輩。但「偶像」若建立在妄心的投射上,帶來的必定不是良善的結果。
「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成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許,大自然的一切,才是人類最佳的典範與偶像吧,因為它們以無欲無求的心存在於天地之間,至少遠離了人心的貪婪與喧囂。
浮生若夢,如花開、如花謝,如莊周夢蝶般的短暫。但在瞬間即逝的生命裡,花朵留下了傳遞的種子,代代相續種族的命運;蝶蝴留下美麗的倩影,讓哲人的莊子不斷省思生命的意義。發生的過往,是一瞬間的,但留在心中的記憶卻是永恆的;同樣的,留不住的歲月裡,參與的精神生命卻是永恆的。
望著夜星閃爍,恆河沙數般數不清,但卻沒有兩顆完全相同的恆星,有朝一日,若能活出自己的價值,成就心目中的理想我,讓自己成為自己最感驕傲的偶像,也許就不枉此生了。
這一夜,我在沉思中,頓悟,成長。
作 者:蔡瑋哲 同學
就讀學校:台中市 大甲高工 電子科
就讀年級: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