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30 18:36:55天然新聞報

蚵殼灰燒古釉 油滴斑現光彩~南大王多智油滴天目個展「百相」登場




【天然新聞報 / 魏延憲台南報導】國內知名陶藝家、國立臺南大學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王多智,於830日至99日在該校府城校區第一藝廊舉辦「百相-王多智油滴天目個展」,展出他近期在油滴天目釉研究的成果外,更有以蚵殼灰入釉燒成的茶碗,碗內油滴斑光彩奪目,十分特別歡迎對陶藝有興趣的朋友前往欣賞。

王多智師承名陶藝家吳讓農及劉鎮洲兩位教授,在陶藝創作及釉藥研發方面,三十年來未曾中斷。由於在研究燒製過程,發現許多釉藥本身特有的性質,隨著不同的土坯與釉藥成分組成,及燒製過程採用不同火的氣氛,微妙地使釉藥表面呈現不同光彩與斑紋,而以「百相」為本次個展主題。

根據王多智所述,在油滴天目釉中,碳酸鈣是不可或缺的成分,過去常以市售碳酸鈣粉入釉。在偶然的機會中,聽友人談起以安平蚵殼燒灰混入土中製作作品,因而興起以蚵殼灰取代市售碳酸鈣粉末,燒製油滴天目釉作品。他首先將蚵殼洗刷乾淨,放入陶盆當中,當作品素燒時隨著入窯,經800℃燒製後,取出時仍可見蚵殼外型,但用手一捏便粉碎,入研缽中稍加研磨,再以篩網過篩後便可使用。雖然使用蚵殼灰,需重新調整原有釉藥配方,但所燒製出來的作品表面,光彩十分獨特,推測是蚵殼灰內所含其他微量元素所造成的。

這次展出之油滴天目作品,包含許多古代未曾有傳世的釉相,具備立體浮於表面的釉斑,在不同光線角度下顯現各種特殊光彩,釉斑層次分明,且斑與斑之間界線明晰,彷若油滴浮於水面,滴滴清晰可見;若以放大鏡觀看,則可看到釉斑中豐富的結晶狀態,這正是古人以「油滴」為名的趣味所在。

油滴天目釉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曾以「油滴」、「兔毫」、「鷓鴣斑」形容釉面所見特殊斑紋,今日國內受日本影響,亦有採用「天目」一詞作為此類釉藥的統稱。在釉藥系統中,它屬於以鐵為呈色劑的黑釉,釉中含有濃度比例高達8%-12%的氧化鐵,在不同的燒製條件下,釉面浮現不同的特殊斑紋。多數研究者認為此類釉藥的燒製難度極高,而從作者展出的眾多精美作品,顯現其釉藥研究與燒窯的功力,已屬此一領域的佼佼者。

王多智表示,在研究過程發現油滴天目釉,具備許多不同於其他釉藥的特性,如具有軟水效果、能產生頗高的負離子數、具有磁性、也具備人體可以感應的天然能量。除對上述釉藥特性的理解外,他更加思考如何在重現失傳的古釉之後,賦予新時代的意涵。為此,他跳脫傳統器形,融入現代造形語彙,呈現不同於古代的作品樣貌,以及國內罕見的油滴天目創作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