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 10:45:13天然新聞報

慢性鼻竇炎的新知與治療


【天然新聞報 / 魏延憲台南報導】慢性鼻竇炎是十分常見的疾病,症狀很多元,從慢性咳嗽到鼻塞甚至是影響日常工作,讓人很困擾。其成因十分複雜:包括菌膜產生干擾抗生素作用及人體免疫細胞辨識細菌的能力;超級抗原形成;黴菌感染;慢性骨炎;聯合呼吸道疾病或是阿斯匹靈過敏等,可謂族繁不及備載。

臨床上習慣將慢性鼻竇炎分成合併鼻息肉以及無鼻息肉兩大類。若立足於西方人的觀點,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的罹病者體內免疫反應主要以第二型路徑為主,會產生大量嗜酸性球浸潤。有較高的機率同時罹患氣喘及阿斯匹靈過敏,症狀較嚴重且手術復發率高,治療上需加強類固醇的使用。

相對的,無鼻息肉的病患以第一型免疫路徑為主,組織以嗜中性球浸潤為主,可使用類固醇噴劑配合低劑量巨環類抗生素當作免疫調節。但長江以南地區華人的鼻息肉組織嗜酸性球浸潤的情形較輕微,治療方式可能和西方世界不盡相同。

一名47歲男性患者因慢性鼻竇炎合併鼻息肉過去十年間陸續於外院及本院共接受四次鼻竇手術,因為再次復發而就醫。檢查發現因為慢性發炎及反覆手術造成鼻竇口慢性骨炎進而狹窄。手術清除息肉及磨除發炎骨頭改善鼻竇引流孔道,息肉中呈現大量嗜酸性球浸潤。術後除了衛教病患規則使用鼻類固醇噴劑及生理食鹽水沖洗,並投與口服類固醇及去氧烴四環素(doxycycline),12週後黏膜恢復正常,追蹤至一年無復發現象。

治療慢性鼻竇炎至少需進行最大藥物治療三個月,若效果不彰再考慮手術,這是目前的共識。手術的目的在 於”重塑”鼻竇的引流管道,藉此提升噴劑藥物分布的效率,且增加洗鼻的效果以避免細菌移生(colonization)。因此手術的角色是輔助藥物治療, 單純手術治療無法完全控制慢性鼻竇炎。除了發展已純熟的內視鏡手術,目前尚有鼻竇口氣球擴張術,或是更新的可吸收式鼻內類固醇支架放置提供選擇(台灣尚 無)。

再次強調,單獨接受手術治療很難完全治癒疾病。據統計,經手術後五年內有20%左右的患者會因為疾病復發再次手術。在這些頑固型慢性鼻竇炎的病患,應該積極尋找可能潛在的合併症。一些免疫疾病(例如 結締組織病, 韋格那氏肉芽腫, 多發性血管炎等)或是免疫機能缺陷(例如 愛滋病,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等)都可能以頑固型慢性鼻竇炎表現。

反覆發作亦可能是傳統鼻噴劑無法有效散播藥物到達鼻竇深處以致影響藥效的發揮,故新一代的雙向氣流裝置,類固醇沖洗液或是脈衝式蒸霧機能提高攜帶藥物的效能。此外新開發的生物製劑包括抗IL-4,IL-5,IL-13抗體在國外亦使用在輔助頑固型慢性鼻竇炎的治療。

慢性鼻竇炎和氣喘一樣,除了靠醫師的診斷治療,更仰賴病患養成良好的藥物順從性。手術不是治療的終點站,術後的照護才是療癒過程的啟程。慢性鼻竇炎治療的新觀念,在於醫療專家仔細分析病患本身的內因型(endotype),針對不同的個案提供個制化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