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4-10 21:06:51樂地

[It''s my way, my life]--周芬伶眼中的「散文長相」

(按:此圖是小野麗莎,她的Bossa nova風格音樂, I like it!)

日前朋友跟我說「我覺得妳適合寫散文耶!」
這話倒讓我油然生起些得意,但後來想想會不會是因為我的詩太散化?
義大利美學家克羅齊說:「詩可以獨立於散文,散文卻不能離詩。」
曾經想過當詩的逃兵,後來才發現詩已經寄生在生命的一部分了呀!
「寫散文」?這各我要考慮看看,畢竟散文是赤裸裸地跟讀者展示自己的生活與生命啊~~說到散文,之前聽周芬伶演講,我記錄下來對於我對散文有些粗淺的認識喔。


演講者:周芬伶

現在我的兒子就讀高中,忽然變的很紅,封有「小王子」的稱號,我問:「學校如果邀請我去你們學校演講,我可以去嗎?」大家也知道現在爸媽必須對小孩謙卑,所以要問一下,兒子連忙搖頭否決,可見寫散文是一回事,寫散文後變成作品又是一回事,如果散文被選上國文教材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幾乎大家都了解作家生活起居的一切事情。我寫過家人、朋友,寫過的人幾乎都跟我決裂,有人問我為什麼那麼勇敢、自私,沒有考慮後果?我一直認為寫作是寫自己人為很重要很感動的事件,當時弟弟出事的事件,處於恐懼不安,當我經過思考化為文字找到一絲絲的光芒,從小弟弟就成績優異,但國中被編入放牛班之後無法在成績力求表現,就往另一個方向,造成後來的誤入歧途。這樣慘痛的經驗,所造成的傷害我將它化為文字,如果這樣的經驗對於教育有幫助,我想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

散文的本質牽涉到個人的經驗,切身的經驗分為兩種:
一為一般性的經驗(普通經驗),看過做過完全沒有印象,事件過之後沒有在腦海印下烙痕。 二為美感經驗是獨立且感受完整強烈。如我教散文分為兩組,分為「動手組」與「動筆組」,動口與動手也就是講話與寫作,兩者都是邏輯的訓練,一般人都很抗拒說話,尤其是小孩子,曾經有一各平凡的小孩子,生命中發生一個令人難忘的經驗,有一天和哥哥一起去玩水,覺得腳在水裡很像被拖住差點溺死,腦子忽然閃出一種想法,「讓我死吧!」忽然四肢放鬆後反而從水中浮起來, 看到陽光、天空之後,對於人生觀改觀,死裡逃生後重新感受一切,一切都坦然美麗。美感經驗如同鑽石,本身獨立可以不加以修飾就能散發光芒,是一個絕佳的創作題材。題材也有分很多層次,如〈傘季〉、〈小王子〉來說,〈傘季〉就是我生命中的一種美感經驗,〈小王子〉的題材則是千萬中的一個例子,較少人會遇到的經驗,寫起來就會特別的新鮮特別,所以寫作與經驗有密切的關連。

散文為什麼很難教,很容易和作文混肴,教文言文還可以翻譯、講典故,散文沒有生字閱讀就知道,如何教起?散文文類獨特,詩人寫詩,可以說「我發瘋了」, 散文在傳統觀念裡「文以載道」,散文家道德的束縛,中文系訓練出來柔美典雅的文學傳統,八十年代的女作家,長相相似穿著相似,寫作時也就不知不覺接受這樣的傳統,需要大膽的跨出傳統,較為激烈的反省。散文家沒有犯錯的資格,壓力,人格及文格的表現,具備某種人格的理想。散文的定義有二:

1.散文家的文情,不可面目模糊要有自己的風格,如琦君有理想性的文格,濃厚的回憶童年,赤裸裸的坦誠相見,對於作家的身家背景暸若指掌,當作問題做研究。
2.朱自清認為「散文是一種散行的文字」,不是詩的分行,而是一段一段的散行自由文字,自由乃指精神自由、詞采自由,可以小至沙石大可至宇宙,如此寬大宏偉。

散文的特質是慢慢形成的,中國的五四白話文運動,掀起一場文學革命,台灣的白話文運動比大陸晚兩年,當時革命的文體透明度,清晰看到作者的人格生活,存在的世界,散文是透明度最高的文體,詩人可以走在詩的後面,小說家是帝創造人物,散文家是真誠的面對大家。早期透明度高的散文如徐自摩的自剖自傳性文章,賴和的文筆清晰,作家的心性看的一清二楚。現代散文要求文類站在清楚的面貌,但初期文字不夠漂亮,語助詞太多牙牙學語式地從文言文轉為白話文的過渡時期。散文經過五四講求文體透明度之後,四O年代的梁實秋與張愛玲,梁實秋沒有真正參與五四的文學風潮,抗戰時期之前作品不受重視,直到《雅舍小品》問世,當時抗戰時住在四川簡陋的屋舍裡寫文章,跟五四時期的文字結構,趣味相對地提高,梁實秋講求文字簡單漂亮,「我手寫我口」口號是有問題的,早期散文充滿語言上的薄劣,可以用「減法」來寫文章 ,不影響文意之下來消除散文弊病除非句子非留不可,用刪減法建構散文的美學,是一代一代造成的。

張愛玲是著名小說家,但是散文文體更厲害,小說可以模仿,文體卻無所不在,散文是某時代語言的實驗室,將語言做個斷裂,模擬時代流行的文體,為大家展轉抄襲,張愛玲散文的文體是一個標致,乾淨俐落,非常精確。六七O年代,詩人寫散文非常多,余光中 剪掉散文的辮子〉寫詩寫散文,散文詩化形成一種文藝腔,詩化的句法,詩人讓散文更重視意象、語言、音韻,早期的文言文,詩跟散文是雙胞胎西方則稱是謬思的左右手,散文具有詩情、詩意的想像,要不散文如同作文,我曾經改學測作文,發現小朋友的作文程度下降,雖語言水準漸低是全世界的趨勢,如果作文講假話是蠻恐怖的,作文題目為「我的國旗」,大家千篇一律都寫有一天我在接上撿到一面國旗,顏色各代表什麼顏色,最後結語則都我愛我的國旗我愛我的國家。寫好散文必須要寫真話,詩是朦朧;小說是複雜;散文是誠信。

六、七O年代 語言變化成熟度的啟動,七、八O年代在思想層次受到政治的影響言論及文學開放,散文內容呈現多樣包括反映現實、自然寫作、土地書寫、性別書寫、甚至以情慾為題材,大膽從思想中突破。散文讓學生了解自己也了解別人,散文不是白話文,與美感經驗有關,描繪迎面而來的事物,散文與詩,通常有言外之意,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則浮現出意象,有某種象徵存在。腦袋如同一個倉庫,有些記憶會隨著時間消失,有些則會永恆留住。透析散文有四種方法「形象」、「印象」、「意象」、「象徵」。「形象」睜開眼睛物品外在條件 ;「印象」閉上眼睛留在腦海中 ;「意象」創作時將印象轉換選擇物體表達心裡所想;「象徵」以物體代表達作品的某一種意義表達心中的意念。象徵是從抽象、表象到真誠,這四各名詞是分析散文重要的語彙。分析與賞析文章,對於散文美學課程,很大的學問,可以以這四種詞彙慢慢地培養學生對於分析與賞析文章的入門,有系統的了解散文。

散文是多軌的語言,不只是單一的形象,有象徵鄉愁、回憶、思想等,散文的形成最初是形象、印象然後轉為意象而有象徵意義,余光中散文中大量出現的雨,作品中會營造出一種風格特徵,這樣往往會有精采的作品產生,這些如同一組密碼,一把鑰匙,一再重複意象就是打開作家的心靈之門,使我們走進作家的人生。三毛看到遼闊的沙漠那種顫動,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撐力,於是開始寫作,這也是後來無法適應小島生活而結束生命。透析作家的心靈世界,就是要掌握作家的意象,打開心靈之窗。某些物體有著集體性印象,那是民族的共同的象徵,如十字架為基督的愛、鴿子象徵和平、玫瑰代表愛情,但是作家找出路把最貼近自己生活的東西留在心中,給予不同的解譯意義,或是某各時代的象徵。散文看似好教沒有生字,教的人需要有散文理論的基礎,了解散文的發展,時代下文體流變 過去文章呈現不同質感,有待開拓有嶄新的成績。散文亦可以做集團的比較,將相似寫作風格的人一起對照與對比,散文史的背景介紹,了解作家如何看待時代的變遷以及生命的傷痕及生活經歷。余光中為什麼寫「雨」?李白寫「月」? 同樣的詞彙不斷出現,這跟意象與經驗有關連。李白寫「月」,跟生長的環境有直接的影響力,代表成仙的慾望,對照與月亮一樣孤獨,反映對現實的不滿,研究一個作家可以如此出發,那個意象出現的最頻繁,一定有蹊蹺。「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生長在四川為盆地,村莊有百分之七十有特異功能,遊仙詩、練氣功、煉丹,李白也具有特異功能,長期練仙術 ,住在山頭舉頭望山月,那與世隔絕的月亮,在喝酒完後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酒」可以麻醉讓痛苦減輕,產生想像也是對現實的解脫、超脫、超越,這都環環相扣息息相關。修辭學裡頂真格、疊字、排比等,都僅只是文學欣賞的表象而已,這樣技術性東西,阻止了學生的想像和生命力,重要的是要教學生如何洞視自己生命的經驗,與散文家的生命經驗的一種溝通,從特殊的經驗下手,這樣會非常有收穫,教的人讀的人都有受益一起分享生活即是美。對生命難忘的事無一不美,生命沒有醜、沒希望,作家在作品中已經心靈的開放,如果僅是以修辭學來教學會失去作品更重要的意思。也許學生對機械的操作很好,但是對於生命渾然無法體會,那麼這樣並不是文學的目的。你們教的學生,也就是我的學生,怎麼樣用語言文字來學習表達,對於文學很自動很熱愛才算是教學的成功。國文不是可怕厭惡,不要讓學生對於國文老師有刻板印象,文學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在七歲到八歲之間,這時間沒機會養成,未來的可塑性會大幅減低,所以老師的責任是很重大的。

散文跟結構也有密切關聯,所謂的結構也就是起承轉合,或是三段論。最好的散文家一定有結構的概念胸有成竹,像〈小王子〉跟〈傘季〉來說,文章已經有雛型,內心湧起動力驅使我去寫,我只是機器動力推助我去寫。我寫家人的隱私寫出來家人跟我抗議過、絕交過,但是母親是唯一沒有和我絕交的,因為我跟母親的情結很深 有一篇文章把她寫的很不好,有一次她打電話給我說:「我去金石堂,坐輪椅一步步爬到二樓,看到妳的書。」「那你會不會生我的氣?會不會告我,跟我絕交。」 媽媽說:「不會啊!我不知道你過的那麼辛苦。」母親就有這樣的包容。蠻多散文家心裡有預設,廖玉惠很多題材皆是從活生生的例子中取材。文章是不等人的,好文章即在那裡,等著動筆將它寫成。先前說的一各平凡的小男孩從死裡復生,那樣的生命經驗無須任何修辭就閃閃發亮,沒有去寫它不就是浪費生命嗎? 〈傘季〉本來感受沒有那麼多,但是內心驅使力使得自動書寫,那種文章很好寫,只要那樣的題材加上一點詩情畫意,就可以寫成。但有些文章不能等,跟你的生活是密切的,不寫相當痛苦。

現在談散文的架構不談章法、文法,用結構一詞取代比較好。結構也可以運用在建築、繪畫、音樂,「結構主義」世界共通的術語,如果不談就等於捨本逐末,楊牧說的好,寫文章有四各方法:

1.小題大作的例子較多,一花一世界 從小的事件放大一件事,張曉風善於寫這樣 的文章。
2.大題大作如「文學革命論」、「 文學救國論」。
3.小題小作,如〈傘季〉就是一例。
4.大題小作,以二二八事件大題目寫小篇幅文章,一萬篇大概只有一篇會成功。

散文段落很有學問,好的文章一定起頭特別好,特別的新奇怪異。如梁實秋的〈美〉 第一段開頭就寫「我愛美」,一段只有三個字這就很特別,但是第一個寫是天才,第二個寫的人是蠢材,文章要有特別的想法。結尾也很重要,結在後面似乎還有很多話要講,然後緊急煞車,這樣的欲言又止才會有柔腸寸斷及餘音繞樑。所以我看文章第一為開頭; 第二為結尾。如果題目為「童年」,開頭為「記得我小時候…」,「記得當年年紀小」這些是陳腔濫調的開頭,太通俗普遍沒有新意,如果從中間開頭,突如其來的一句話,給讀者措手不及引起閱讀的興趣。段落與段落之間要似斷非斷,似聯非聯,文字造成迴腸盪氣的感覺,掌握結構的中心連貫下去,如琦君的散文圍繞著一個人物為主題,朝人物的物件為一個意像集中,有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有些人以空間為中心,鎖定一個地點出發,有些以時間為中心,歷史的回溯事件來寫如果中心如果明顯,配置平均,我們可以說這樣的文章結構勻稱。從課本的選文中可以從結構來看意象,散文的教學現在都還是模糊的階段,我在大學教散文創作,研究所開的是理論課程。我在大學教書像綜藝節目主持人,來引起大家對於文學的興趣,先將自己歸零,重頭再來,經過長時間的訓練一定可以寫的好。

國文是一個極度不同的科目,喜歡上文學 文學的啟發也得自於國文老師 我現在教學那麼久自己也很驚訝因為我是個不喜歡講話,但是教學就被強迫要講話,老師可以多鼓勵學生講話動腦筋,如果學生沒有在課堂上沒去思考老師講的多麼精彩是沒有用的。老師可以運用印象、形象、意象、象徵,在課堂反覆的討論,以及教授文章的結構,抓住這些要素厲害的人一定可以把複雜的東西講的簡單,讓他能夠體會進入生活中,文學來自於生活,所以教學應該將文學回歸於生活,如果文章交完同學無法感受討論,這樣也不能成為好文章。

散文在現代文學理論裡,小說、詩已經有文學理論,但散文尚未建立理論。梁實秋說「所謂現代文學就是西化的文學」,分類從西方來,西方文學最早的分類為「史詩」、「 抒情詩」、「 劇詩」,過去的作家都稱詩人,因為寫的作品都是韻文都是押韻的。史詩部份分為大型史詩,如伊利亞德;中型史詩;小型史詩。中國所寫的大多是小型的史詩,如「孔雀東南飛」、「木蘭詞」。西方大型史詩白話以後不押韻之後就是長篇小說;中型史詩變成中篇小說;小型史詩變成短篇小說。抒情詩發展後為現代詩,但是散文的位置何在?可見西方的散文家特別少,而我們是重視散文的。我們是以詩文並氣,現代我們的散文是舶來品,古文所留下的理論無法來詮釋。現代散文有詩人想像的感情具有意象,所以討論詩的方法也可以援用來討論散文。散文我們認為理想的人格的表現,但是理想不等於作家,理想只是作家想要到達的目標,作家是擁有散文理想的人,但不一定擁有理想的人格,作家是人一定有缺點會犯錯,如果犯錯勇敢得寫出來,那麼讀者也要勇敢的接受。對於「人格」、「文格」兩者不能分開,那可能是讀者的感覺認識不清。作家的文章對你有幫助那就是好的,這是可以和人格分開來討論的。

pussy0204 2008-12-10 01:37:34

好威猛的紀錄

minami 2008-11-07 21:46:01

我個人也蠻喜歡周芬伶的作品
她是我們東海大學的教授呢
不過我沒上過她的課

jill 2007-02-05 16:23:03

喜歡你這篇辛苦的介紹,個人也喜歡周芬伶的作品,
可否來信告訴我這篇演講的日期與地點,另小野麗莎的<美麗新世界>與<冬之歌>也是本人對她入門的作品,真的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