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7 01:03:59尚未設定

「奇探心魔」:生病真辛苦。

  金馬影展閉幕了,而我好像還沒怎麼寫到我看那些電影的感想,沒有每一部都寫點東西。還不到三十歲但記憶力已經不行了(有人可能會認為我的記性從來不行——可是請相信我,這種事情是相對性的,我可能老是碰到記憶天才),所以我知道如果不在有感覺的時候馬上寫下來,應該很快就啥都不剩了。然而我也同樣清楚,我的工作deadline又近了。(那我現在在幹嘛?該死。)
  我自己的閉幕片是「奇探心魔」(The Singing Detective),看這片子的樂趣之一在於辨認大明星:比方說,難得看到的小勞勃道尼(他到底戒毒成功沒有?),演禿頭小個子心理醫生的梅爾吉伯遜(有人覺得很難認出來,不過我可以很驕傲的說一句,還沒拍到他的眼睛我就知道啦),演流氓甲的Adrien Brody(某服飾在他當上影帝之後找他拍服裝廣告,我個人相當相信有很多台北人在101看到他時會想:幹嘛找這個瘦猴子穿西裝),俏護士是凱蒂‧荷姆斯(我個人對她沒任何偏好,只是剛好記得那個臉在Teaching Mrs. Tingle裡的樣子),演老婆的羅蘋萊特潘(西恩潘的老婆——光記得這樣好像不太公平,可是我真的只記得這個)。
  其他人不記得名字,但是記得他們「曾經」是誰:「網路上身」的大壞蛋在這裡也是大壞蛋,整部片裡一直不停地「上」女人(他是Jeremy Northam,他也在「艾瑪姑娘要出嫁」裡演過好人)。演主角的媽媽那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城市大贏家」第一季(還是米高‧福克斯主演時)裡演副市長可愛的記者女友,還有「蛇眼」裡面的傻女人(她是Carla Gugino,也是Spy Kid裡面那個可愛到爆的媽媽)。流氓乙,我記得小時候看「黑幫龍虎鬥」,他演的是其中一個老大。(很爛的片名,這樣要賣給誰看?這可是科恩兄弟的Miller’s Crossing,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喜歡這個片子,還買了錄影帶,不知道到哪去了。這個男的是Jon Polito)。演主角小時候的那個童星,在「七夜怪談西洋篇」裡演女主角的兒子。「七夜怪談西洋篇」推出時我看到有網路留言說比原版還恐怖,後來看了以後我覺得——留言的那傢伙是不是片商派來的?(小男孩叫David Dorfman。)
  我看電影的時候都喜歡順便玩連連看。
  查IMDB的時候赫然發現,原來這部電影的原作是一九八六年的電視迷你影集,而且在IMDB上拿到嚇死人的分數:九點三分!!而且看過原作的人似乎都覺得電影沒有原來的影集好看。這讓我對原來的電視劇萬分好奇,更嚇人的是在Amazon上面竟然有賣。一部一九八六年的電視迷你影集竟然還買得到DVD,這好像還滿誇張的。(我查了一下「雙峰」的分數,八分多。天啊。這片子比「雙峰」還高分。我開始認真考慮要滿足我的好奇心了。)
  迷你影集改編的電影有先天的缺陷,同樣的情節塞到電影裡一定會有點擁擠,不過這電影在我看來還OK,只拿到五點三分有點可憐。大部分IMDB上的觀眾意見是:小羅勃道尼很讚,但是劇本沒力,焦點散亂;整部片裡幻想世界與現實世界交錯,但幻想世界實在不怎麼樣……要把六小時影集擠成不到兩小時的電影,太勉強了啦。
  我的意見是:雖然故事切得碎碎的,但是還不至於看不懂。太短太倉促,呃,還好啦,因為在故事進行的時候我只忙著注意情節到底發展到哪裡去,沒時間好好反省一下裡面的情節轉折夠不夠複雜。最後的happy ending,當然有點突如其來,不過,唉,沒時間啦,那也沒辦法。
  但這部電影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其實就那麼一個:全身皮膚發炎、一動就痛的主角Dan Dark和心理醫師坐在診療室裡的某段對話——天啊,我連確切句子都不記得了——心理醫師這麼說:得了嚴重皮膚病的人往往會胡思亂想,覺得那是自己內在罪惡的外顯。(這時候我開始想到大學以後才開始長的汗斑……不對,那不算什麼嚴重慢性皮膚病,因為幾乎不痛不癢,只是會讓我皮膚上某些地方長紅斑或白斑,如果真想治療噴噴藥兩三天就消失了。因為這麼容易解決,通常我懶得理會。)慢性病的病患其實在承受很大的苦難,不只是身體上的——或者說,身體上的痛苦很快就會侵蝕精神。這個時候我忽然變得很傷感,差點就要在座位上哭起來。就在那個時候,我被拉進故事了。就算電影可能有哪裡發展不足,我也不可能看出來了,因為我已經開始過度同情那些角色,我甚至會幫那些角色補白……。
  當然從片子一開始的時候觀眾就知道,小說家Dan Dark的問題很嚴重:他的嚴重皮膚病讓他全身沒有一塊皮膚是好的,乍看很像被燒傷的病患(我一開始還以為是這樣);他根本不能自行移動,每天只能躺在床上或者輪椅上。他只能在自言自語的時候用腦袋寫小說。他或許一直處於疼痛或者吃了止痛藥的狀態(很可能也常常發燒,因為全身皮膚都發炎了),滿腦袋亂七八糟的念頭,一看到妻子就開始發飆,因為在他的想像裡她是個通姦又想騙他錢的惡女;對於醫護人員來說,他根本就是惡夢,動輒大吼大叫,或者滿嘴諷刺(想想看錢德勒的馬羅,就是那種講話方式)。他長久以來的心病,好像真的也跟著皮膚病一起爆發出來。
  他的心病說起來沒啥特別的……他小時候發現媽媽跟別人通姦,他為了讓爸爸稱讚(?)所以偷偷告狀,媽媽不得不帶著他離開家到大城市討生活,但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最後淪為妓女,走投無路,只好投河自盡。他對媽媽很內疚,但是又禁不住要懷疑女人,對於性關係的想像永遠都很卑下(這片子裡面出現好幾次的交媾場面,但是看起來真的都讓人覺得不太舒服)。問題怎麼解決?他開始吃新的藥,這些藥見效了,同時他開始對心理醫生傾吐心聲。(當然也可能是他的藥改善身體狀況,頭腦終於變得比較清醒一點,所以才能把心裡那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整理好塞回去。)最後,他可以出院了,唱著歌吻老婆一下,兩個人一起手牽手走出去。(這樣解決衝突未免太容易了點——雖然我已經被這故事給催眠了,倒還看得出這個問題。)
  可是啊……對我來說,這部片子說的只是,生病真是太辛苦了。(這種結論是不是跟開玩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