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22 22:35:50尚未設定

9/20/2004-9/24/2004 Eco's better!

9/20/2004~9/22/2004

  (憑記憶寫的,不知道會不會有細節記錯?)

  看過《達文西密碼》之後,說實話我覺得相當納悶。為啥有人會拿這本書跟《玫瑰的名字》相比呢?在我想來,如果就情節的對稱性來講,該提到的好像該是《傅科擺》啊……
  或許論者的著眼點是在於《玫瑰的名字》主架構擺明了是個偵探案,而且線索來自符號學吧。但兩者之間的相似處大概也就到此為止了。《玫瑰的名字》裡引用的符號學是一般正常台灣讀者讀不懂的,《達文西密碼》則相當照顧讀者,除了其中煞有介事的猶太帝王史之外,需要解碼的主要是翻來覆去的好玩字謎,大部分讀者都可以跟著玩。(這算是《達文西密碼》的優點吧?)《玫瑰》裡的神探與助手是一對師徒,他們對抗的惡徒則自命為真理的守護者;不論是博學、懷疑精神濃厚的師父,天真、信仰虔誠卻意外破戒的徒弟,或者嚴守規範以致於走火入魔的兇手,雖然這樣的人物典型並不是小說史上前所未見的,艾柯的文字表現卻力道足夠,就算我搞不懂那一大堆亂七八糟的符號迷宮,卻還是被那些人物吸引著忍耐下去。看《達文西密碼》的痛苦則相反:節奏很快、很刺激、不容易洞燭機先卻很容易隨時跟上,但說來不幸,雖然這些人心眼很多,卻沒什麼內心世界。雖然作者浪費了一些篇幅描述男主角想念前作裡出現的某位女性角色,又勉強在緊湊的情節裡插進幾句話,暗示男女主角東奔西走之餘不忘眉來眼去,這些人物實在比好萊塢還要扁平。
  《達文西密碼》和《傅科擺》結構上的類似和精神上的南轅北轍,我倒覺得更有意思。《達文西密碼》裡,男女主角、還有他們身邊的每個人都對「聖杯」、抹大拉、耶穌的兒子、皇家血胤之類的說法深信不疑——就這個小說中傳達的氣氛來講,如果你不信這一套是因為你愚蠢無知,或者好心的知情人士(聖堂騎士團後裔?)要保護你脆弱的心智,免於真相的衝擊。當然,小說觀點不見得代表作者觀點,而從作者在此書大賣又引起爭議之後的種種言論看來,他對於自己筆下的聖經新解似乎有那麼點認真——他還要說,他書裡引用的資料都找得到文獻背書呢。而對於「聖杯」傳說的嚴肅認真,是這部作品的情節之所以精彩刺激、之所以引起話題、之所以到處成為暢銷書的基石。
  這個故事的立足點,和《玫瑰的名字》或《傅科擺》的基本精神是如何的天差地別啊。
  《玫瑰的名字》裡,兇手為了撲滅讓權威掃地的笑聲,不惜犯下謀殺的勾當,作者的針砭很明顯。《傅科擺》也可以說是同一個主題的變奏:三個無聊到極點的編輯,受夠了每天讀那些不知所云的神祕主義文獻,開玩笑地編出一大套聖堂武士的傳承史,把來自四面八方的「線索」一股腦兒地編進他們的彌天大謊裡。但不幸的是,他們編的故事實在太天衣無縫,某些走火入魔之人開始把他們當成掌握奧祕真理的人,不惜開殺戒也要逼問出最後的「真相」。三個人之中最幸運的一位得了癌症,在病床上漸漸死去;第二個在夜半被宰殺;剩下的最後一人也自知必死無疑,因為追殺他的那些人已經陷得太深,就算真相在他們眼前也一樣視而不見——而最後的真相,就是一切都是謊言。他所能做的抵抗,就是堅持說實話:從來也沒有那個「最後真相」,然後安然受死。
  差很多,不是嗎?
  老實講,《達文西密碼》裡的大祕密對我來說有點不太合胃口。先撇開說服力或者證據充不充分之類的事情——我從來不是教徒,這件事我很難認真在乎。我覺得不太滿意,純粹只是覺得耶穌受難故事原有的美感被破壞了,變成一個意境不怎麼動人的故事。在《達文西密碼》這本小說中揭示的「真相」,相當符合時代潮流:尊崇女性、自然、尊重異教與人類自然生殖力的象徵。(天啊,好新世紀。)但是幹嘛耶穌非得是個「王」呢?幹嘛抹大拉非得是受迫害的、高貴的流亡王后呢?
  道德枷鎖、性壓抑、徒具形式而缺乏真正博愛,好吧,教會體制化可能真的帶來某些不好的東西,不過大部分人本來就有把事情搞砸、因循苟且、不思長進的天分,但總是有少數正直的人是把這些理想當真的,他們真的是為了這些美好的部分決定放棄一般人的幸福,也沒有意思要板起臉孔讓別人過得不痛快。在猶太人倒楣的時候,有某個木匠之子決定拯救世人,給他們一點黑暗中的希望,讓某個受苦的妓女都覺得靈魂得到洗刷;這個木匠之子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生命,因為他相信這樣可以拯救其他人,這樣的故事有其樸素、神祕、優美的一面,跟我信不信他的存在或神的存在都不相干。我比較喜歡這個故事,而如果所謂「真相」就是得丟掉這個故事、去相信猶太之王與猶太王后的後代藏在法國,而且為了幾千年前的王室後裔,在這個平民時代還要有人送命,我覺得在文學與美學上都相當不值得啦。
  對艾柯有興趣、但又害怕老教授學問太大的人,嗯,有個好消息。《波多里諾》雖然還是看得出老人家學問比天高,讀者卻很容易從波多里諾的妙語中得到樂趣;老人家越寫越得心應手了。從現在開始要祈禱他別老得太快,趁手藝好的時候多寫個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