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3-25 17:42:24小由│深呼吸

【文摘】孤獨(上)

聽妳說一個人去了趟花蓮,希望探望海之後,能帶回一些力量。幾年前某個春天的紀念日,我也帶一本叫孤獨的書出走,到南濱去。孤獨的感覺給書中的智慧帶領,獲得更深刻的體悟,那是一份歸屬性靈的禮物。當我今晚又拿出了這本書...翻閱未完的篇幅。 (03/24/04深呼吸)

從小處在孤獨的環境下,能騰出更多心靈的空間,讓音樂與自然景物播種於心田。直到愛情帶來不一樣激盪的感受也剝奪了孤獨的滋味,換來了不再孤獨,卻同時啃蝕著寂寞。然而在孤獨與寂寞的矛盾中,燃燒的渴望與降溫的保全,在失去平衡的不安中懷恐懼晃蕩。染上了寂寞,孤獨的快樂與不快樂掌握在心底的尺寸裡。每個刻度可以放大也能縮小,一股力量埋藏在情境裡,等待每日增長的智慧探求。

於是明瞭長大後對於身邊的朋友與親人,選擇表現出的親切,是不讓別人擁有孤獨時為難的體貼。偶爾熱絡之後,還需得從人群中隱身,回到熟悉的情境中,提供心靈空間所需的養分或洗滌不愉快的傷痕。這樣比在人群中表現冷酷疏離來得好,至少多了主動接近別人的選擇權。這樣的一種孤獨需要,與喜惡旁人無關,只是一種不算壞的習慣。 (03/25/04深呼吸)

================================

[作者]菲力浦.科克(Philip Koch)/ 生於威斯康辛州麥迪遜市,先後求學於康乃爾大學、加州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現為愛德華王子島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譯者]梁永安/東海大學哲學博士班研究生。在嚴格哲學思索的字裡行間,本書處處流逸出作者獨特的個性與深刻的生命體驗。

[書 籍 詳 介]孤獨在人生命中的地位如何?有些思想家斷言,人在孤獨中所找到的是他最真實、最終極的存在;但另一些思想家則持相反的態度,認為人只能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發現真正的自我。  本書中,科克從哲學的角度來探索〈孤獨〉這一人生無可逃避的宿命,廣泛的引用了自古希臘至今的宗教、哲學、文學大師的觀點,在思考上具深度與廣度,亦可引導大眾讀者來思考〈孤獨〉這一個生命中難免要面對的問題。(以上資料來源:金石堂網路書店)

[目錄與文摘]



︴孤獨的滋味/何懷碩(國立藝術學院藝術系教授)

■孤獨確是醞釀心靈創造所憑藉的心境,雖然有時也是嚙咬心靈的毒蠍。

■孤獨的良伴是書。我們一方受過去陳舊的觀念所薰染,一方面又受流行文化所制約,要培養並保持獨立自主,追求自由的精神,不很容易。讀一切好書正好自救,使我們免於在心就成建中無所適從。抗拒因循苟且,不肯隨重浮沉,必然孤獨。那也是必付的代價。

︴孤獨三味/傅佩榮(台大哲學系所教授)

■孤獨使心靈趨於寧靜。...不論是主動選擇孤獨或是被動陷於孤獨,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心緒自然平靜下來。...梭羅獨自在華爾螣湖畔住了兩年多,每日欣賞平靜的湖面,他的心緒也同樣平靜。莊子說:「水靜由明,而況精神乎?」水面平靜就像鏡子一般,可以照出萬物,人的精神更是如此,不但照出萬事,更能照出自身。

■孤獨的人若是回憶,不是為了逃避眼前的困擾,也不是為了眷戀往日的情懷,而是為了加深覺悟的程度。米蘭.昆徳拉說:「一次就是沒有一次。」(Einmal ist keinnal.)這句拙劣的翻譯,意思是:既然任何事情都不能重複,那麼發生一次的事,豈不像是「不會」發生過的事?這句話隱含人生的無奈與悲情。我們彷彿看到一個飽經世故又逃不開俗事之往的人在感傷不已。

但是,有了孤獨心境,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在孤獨中,每一件值得追憶的往事,都像是加了框的照片,可以掛在眼前仔細品味。這時體會的是:「一次就是唯一的一次。」既然任何事情都不能重複,那麼美伊健發生過的事,不是獨一無二的嗎?如果不能在這一件事上領悟人生,我們還有什麼其他的資源?心念一轉,豁然開朗。若不能在孤獨中沉潛一段時日,思想如何能變得深刻?

︴孤獨的時代,不孤獨的思考/梁永安

■沒有比我們時代更不孤獨的時代。但也沒有比我們時代更孤獨的時代。

■本書作者哲學系的副教授,書中又滿溢著哲學性的反思...書中出現最多的,倒不是哲學家的名字(像柏拉圖、亞里士多徳、塞內加、迪卡爾、盧梭、伯格森、威廉.詹姆士、海德格),而是文學家的名字(像荷馬、華滋華斯、拜倫、雪萊、梭羅、惠特曼、卡夫卡、勞倫斯、普魯斯特、里爾克、吳爾芙);此外作者還常常帶領我們遨遊於西方歷史的不同斷代(去得最多的是中世紀)...。

︴前言/菲力浦.科克

■一種我從未經驗過的孤獨,會讓我寂寞得特不過氣來,讓我絕得自己正被一個急勁的漩渦吸捲入虛空之中。不過,這不是常有的事情。更多的時候,我用回憶來打發寂寞...我覺得,在回憶中,我對他們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和了解。...另一種奇特的體驗也為我帶來一大慰藉,那就是,我四週的一切事務都在忽然間活了起來:不要說花鳥魚蟲,就是我每天伍後在森林裡收集的木柴,都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會像人一樣對我說話,會在我身側翩翩起舞。

0.導論

■寂寞、隔絕、疏離乃至自閉,都是獨楚的狀態,而他們都不是孤獨。

■有一項孤獨所惠贈予人的禮物是無可爭辯的:休息與恢復:它提供給人一個時機與空間,讓人那被社會所扯裂的傷口癒合。

■要是孤獨本身沒有內在價值的話,它又怎樣能幫助人止痛療傷?...我把這些被人一提再提的好處集中在一起,歸在五大名目之下:「自由」、「回歸自我」、「契入自然」、「反省的態度」和「創造性」。但在論及孤獨備受禮讚的同時,在西方世界,歷代對孤獨大張韃伐著,同樣是大不乏人。確實,西方文化對孤獨的評價充滿雜音。

■現在,人類生活得越來越緊密,但倔離感卻也越來越大。大家都熱中於園藝、野營、日光浴之類活動,想在其中找到一條「回歸自然」之道。離婚率在急遽升高,但結婚的人卻未見減少。孤獨在人類生活中的真正意義何在──至是一個哲學問題,但它現在卻以前所未有的迫切性逼視著我們。


1.孤獨的各種面貌

■梭羅/湖濱散記(在「孤獨」一章最開頭)

這是一個恬靜的黃昏,我全身的感官渾然唯一,難以名狀的歡欣浸潤了每一個毛孔。我以一種奇怪的自由在自然中來去自如,彷彿成了她的一部分。

我穿著襯衫,沿多石子的湖岸信步而行,儘管天有點涼,雲多,而且也沒有什麼特別吸引我的事物,但我卻趕到大自然的種種,跟我一乎尋常的投契。牛蛙呱呱鳴唱,邀人前來欣賞夜色;夜鷹的梟叫聲也被風從水面上吹送了過來。我神移魚赤楊和白楊的款款擺動中,幾乎喘不過氣來;然而,我的心情卻向湖面一樣,波而不亂。被晚風吹起的陣陣小水波,雖然使湖面不能保持平靜如鏡,卻還算不上市波濤洶湧。

儘管夜色以深,但風仍在吹,林仍在吼,波濤仍在起伏;而少數的動物,正用她們的歌聲,哄其餘的動物入睡。所有的動物絕不會同一個時間就寢。最野的動物都不睡覺,反利用這個時間尋找獵物。狐狸、臭鼬和野兔,現在都穿梭於田間與林間,對黑夜一無所懼。牠們是自然界的更夫──是各個繁忙白晝之間的聯繫者。

■孤獨的三項特徵在這段文字中呼之欲出:一、獨處;二、意識中沒有別人的涉入;三、帶有反省性。最有希望找到孤獨的核心成份所在是第二項。

■威廉.詹姆士提到親身體驗的例子:一個在曠野單獨趕路的呂人,要是忽然看到遠方出現另一個旅人,會覺得整個天地禿然空闊起來。在我們自己家裡,可以找到更多類似的例子。獨自注視一株水仙花和有第二者在旁邊是很不一樣的經驗。獨自一人的時候,我會覺得水仙花和我是密切無間的,一旦有第二者出現在旁邊,這種感覺就消失了,因為這時我會意識到,我所看到的水仙花,只是整盆水仙花的其中一個面。另外,一旦有別人出現在旁邊,我原先對水仙花的遠近感也會發生變故:我現在會把水仙花距離另一個人的遠近列入我對水仙畫距離我遠近的估算中,因為我知道,對方也會這樣做。於是,我所感受到的水仙花的遠近便變成了我與對方各自感受到的遠近的中間值。

■當意識對他人的指涉被孤獨的狀態所取消,人對空間的感覺會是多麼的不同啊!在孤獨中,人成為了一個讀一無二的中心點,可以輕鬆自如的向外輻射,周遭的事物都為著他翩翩起舞。對於這種人與萬物相親近的感覺,會特曼有很鮮明的記憶:

隨著夜的邁進,它的精神以至於外觀都在改變,變得廣大莊嚴。我幾乎感到一個有形體的自然正悄悄臨近。巨大的水蛇星座盤纏撩繞,橫跨半個天體。天鵝星座輕舉雙翅,飛下銀河。北極星、天鷹座和天琴座,三者都各居其位。穹倉之上,點點星光穿過清澈的藍黑色天幕激射而下,與我相親相接。

正是這種親接,我想,解釋了孤獨何以有此能耐,把我們跟大自然連結在一起。


2.孤獨的家族:寂寞、隔絕、隱私、疏離

■寂寞是一種不愉快的情緒,一種可望與他人發生某種互動的情緒。不快樂的感覺是寂寞固有的一部分,但一個孤獨的人卻既可以是快樂的,也可以是不快樂的。

「對了一下午的打字機,他出來透透氣,吹吹煦風;他的思緒遊走不定。空氣真心鮮──肯定比打最後一章書稿時吸到的新鮮!不認識的臉孔來來去去。無名的大眾?這個聯想讓他笑了笑,但他隨即忘了這回事,因為這時他的注意力已被一頭石獅子──一頭彷似被永遠禁錮在暗黑大理石中的石獅子──吸引了過去。

走近公園的時候,他注意到有一對情侶,坐在一道矮牆上面,輕聲細語,兩腿輕碰,手很自在的搭在一起。這時,從這對情侶身上,彷似有蛇麼東西逬射了出來,朝他而去,而他的體內,也湧起了某種東西,向前迎去。兩股無形的力量才一碰觸,旋又畫得無影無蹤。他以更急速的步伐向前走去,一種緊張將應之感傳遍全身──他兩臂的內側、他的胸部、他的臉部肌肉。他感到自己好像變高了。風無聲地不停吹在他身上,彷彿有蛇麼要告訴他。他寢身向前,要弄清楚風想說的話。如果站得夠近,你就可能看得見他那帶有譏諷意味的眼神了。現在,他用探索的目光,斜睨每一張經過的臉。

他一面走,一面輕輕搖頭,雙唇緊閉。他注意到很少有人回望他。「這裡真荒蕪!」他想。他的目光,剛開始的時候是明亮的,但現在已轉趨暗淡,看來,他已把焦點一到了遠處。那是凱倫嗎?不可能,她現在不可能會出現在這裡。

最後,他終於穿過了公園,走到了一條馬路前面,等著要過去;他感到無精打采。真蠢,他心裡這樣想著,卻不望把腳下的空咖啡罐一腳踢出去。空咖啡罐在三月的寒風裡股碌碌的滾開。」
進出公園的整個過程,我們的主角都是一個人在走,但只有到了路途的中段,他才開始產生寂寞感。在他最感到寂寞的那段時間,也正是別人在他意識中涉入最深的時刻(他對往來的路人特別注意)。換言之,他最寂寞的時間正是他最不孤獨的時間。

■隔絕感就是一種人自覺他被隔離於其他人時的心境;當事人之所會產生隔絕感,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他認為自己所處的隔離狀態不輕易解除或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失。隔絕感和寂寞感並不是同一回事:後者所必然懷有的痛苦情緒不見得一定會出現在前者。

■隱私,郝默斯定義:「在不願意的時候,免於社會接觸和被別人看見的自由。」賀爾珮在《遷居到孤獨》一書中提及:隱私廣義來說就是一種免於被別人看到、揭開或侵擾的狀態,而孤獨則是一種與別人分開來的狀態,所以和隱私是件二而一的事情。

■疏離(alienation)來自拉丁文的alienatio,而這個名詞的意義則衍生自動詞alienare(意為「挪開」、「取走」、「使某物成為別人所有」)。動詞alienare可以指「讓熱絡的關係冷卻;讓距離產生;讓自己變得不被喜歡」。名詞alienatio則既可以指這種關係冷卻的過程,也可指冷卻後的狀態。

■寂寞中的人會可望別人的慰藉,隔絕中的人會意識到別人和自己空間上的距離,希望保持隱私的人會防範別人的窺探,疏離的人感受到別人的敵意或排擠──以上各種情況中的每一種,意識的結構都少不了「別人」這一項,都是一種我中有他的意識(consciousness of self-in-relation-to-other)。孤獨則與此截然有別:它兩極都付諸闕如。「別人」的那一極固然不存在,而「我」的那一極也會悄然隱退。這時候,心靈會完全從別人身上脫離,而依附到其他的事物上。現在讓它群神貫注的,也許是手上的一鏟泥,也許是溪流中的漣漪,也許是一陣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