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4 17:10:05奔跑賽程~~
以色列復國4
開羅暴動,也為埃及革命創造了時機。由納賽爾等青年軍官建立的“自由軍官組織“,在反政府運動中逐漸成為主力。1952年7月22日夜,自由軍官組織執行委員會宣佈發動革命,7月23日清晨,起義部隊控制了局勢,7月26日,革命軍宣佈廢黜國王法魯克,成立納吉布任主席、納賽爾任副主席的革命指導委員會。新政權宣佈沒收封建王室土地,取消社會等級和貴族稱號,進行土地改革。次年宣佈永遠廢除君主政體,成立埃及共和國,納吉布為總統,納賽爾任副總統兼內政部長。後來納吉布被罷免,納賽爾任代總統。1956年6月,納賽爾當選為埃及總統。
埃及革命成功了,可是英軍仍駐留在蘇伊士運河。1954年4月,新成立的革命政府與英國交涉撤軍,但不久雙方談判破裂。此後向運河地區英軍的恐怖襲擊已經頻繁到每天都發生的地步,讓英國人措手無策。更讓英國人難過的是美國的態度。1954年以來,美國多次公開表示支援埃及。5月10日,美國國務卿發言說:“眾所周知,美國與英國和法國的關係,是基於北大西洋公約的同盟國關係,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支持這兩國的帝國主義企圖。而且美國也反對加深中東地區的殖民地化。“英國戰後要依靠美國的經濟援助,在美國施壓後,英國不得不在埃及撤軍的問題上後退。1954年7月10日,英國和埃及的談判再開,此次美國代表也列席了會議。7月27日,英埃達成協定,英軍於1956年6月25日以前全部撤出埃及。埃及第一次在對列強的談判中取得了勝利。
雖然英軍撤出了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屬於“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財產,而“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兩大股東是英國和法國。1956年7月26日,埃及革命勝利4週年的日子,開羅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納賽爾總統發表講話,納賽爾最後說:“1955年,蘇伊士運河的收入達1億美元,可是運河公司只給了我們3百萬美元。現在埃及的一些人正在挨餓,而那條財源滾滾的寶河卻在我們的身旁悄悄流過。帝國主義的跨國公司,正在榨取著我們。“面對情緒激動的人群,納賽爾接著說:“我要告訴諸位元一個消息,就在我和諸位講話的時候,那個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已經不存在了,運河公司已經國有化了,運河已經是屬於我們的了。“
納賽爾總統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措施,震驚了世界。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但未達成什麼結果,英法開始秘密策劃用武力奪還蘇伊士運河。為瞭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兩國邀請以色列參加作戰。而以色列也早已對埃及的納賽爾政權不滿,三國利益一致,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首先向埃及發起進攻;英法空軍則於10月31日對埃及發起空襲,然後空投傘兵,發起地面進攻。英法選擇此時出兵埃及,也是有其打算。當時歐洲正好發生了匈牙利事件,蘇軍出兵匈牙利,美蘇的冷戰又達到一個高潮。英法估計美蘇忙於冷戰,無暇顧及埃及的事,所以事先沒有徵求美國的意見就發起了軍事行動。
但英法兩國失算了,不但蘇聯反對英法兩國出兵,美國也強烈要求英法兩國立即撤軍。美國還施加壓力:如果英法不撤軍的話,美國就要停止經濟援助,甚至透過聯合國進行經濟制裁。在美蘇兩大國的壓力下,英法已無別的選擇,只好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於11月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英法軍隊撤退後,以軍也不得不撤回到1948年停火線以前的位置。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埃及的勝利宣告結束。
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法的殖民主義勢力在中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國的勢力,在中東展開新的角逐。二次中東戰爭的最大後遺症是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戰爭後,以色列為了排除阿拉伯人,把巴勒斯坦變為純猶太人的土地,拒絕在戰亂中逃到國外避難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園。猶太人在二戰前受盡沒有祖國被人欺淩的痛苦,可是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又人為地製造了另一群沒有祖國、無家可歸的難民,製造了另一個民族迫害。這也是以色列被世界輿論批評的焦點。
美國在支持埃及獨立,支持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反對英法出兵埃及方面,受到普遍讚揚。但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卻過分偏袒以色列,幾乎沒有過問以色列的難民政策。如果美國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向以色列施加停止經濟援助等足夠壓力的話,以色列顯然不得不認真考慮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因此人們對美國的看法是:美國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不是不能有所作為,而是不願有所作為。
由於無法返回巴勒斯坦的家園,這些巴勒斯坦難民不得不長年生活在巴勒斯坦邊境附近的難民營裏。他們沒有祖國,沒有土地,沒有財產,更談不上民主和自由的奢侈,他們有的只是仇恨和怒火,巴勒斯坦成為憤怒的大地。1960年代以後,巴勒斯坦難民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開始用恐怖主義的手段,向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歐美各國復仇,巴勒斯坦人從此成為世界新聞媒體的主角。
三、從泛阿拉伯主義到泛伊斯蘭主義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統治阿拉伯半島的奧斯曼帝國對英法宣戰,被奧斯曼統治的阿拉伯人,於1916年乘機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阿拉伯起義軍配合英法對奧斯曼政府軍作戰,1918年10月,起義軍攻佔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敘利亞人宣佈成立自己的獨立國家。可是英法兩國早有密約,戰後把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領土劃歸英法兩國委任統治,敘利亞被劃歸法國委任統治。
1919年7月,敘利亞國民大會在大馬士革召開,大會要求西方列強承認敘利亞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拒絕巴黎和會擬議中的委任統治,但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列強對敘利亞人的要求置若罔聞。1920年3月,敘利亞國民大會自行宣佈敘利亞獨立,但英、法兩國拒絕承認。1920年7月,法國向自行成立的敘利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敘利亞無條件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被敘利亞拒絕,於是法軍發起武裝攻擊,敘利亞軍戰敗。在法國的軍刀面前,敘利亞被迫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
敘利亞人起義,配合英法對德奧作戰,按理本應是戰勝國。但在巴黎和會上,列強卻把其領土分給法國委任統治。中國人也會記得巴黎和會上把中國領土分給日本的恥辱經歷。在那個年代,強權就是真理。英法等西歐國都是民主主義國家,但這些民主主義國家只是對自己的人民講民主,對外國的人民講的卻是強權和利益。
西方世界大恐慌的1929年,兩位敘利亞留學生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巴黎偶然相遇。阿弗拉克是東正教徒,比特魯是伊斯蘭教徒,雖然信仰不同,並未影響兩人的友誼,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想。近代以來阿拉伯人一直受壓迫,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們在思考:阿拉伯人怎樣才能改變任人宰割的處境? 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大阿拉伯聯盟,這樣就有力量抵禦西方列強的侵略宰割。
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阿拉伯留學生中創建了“阿拉伯學生會”,傳播他們的 “泛阿拉伯主義”思想。回國後,兩人潛心著書立說,10年以後,兩人在阿拉伯的青年學生中,已成為負有盛名的理論家和宣傳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又給敘利亞人的獨立帶來好機會。1940年法國維希政府投降,敘利亞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為了與德國對抗,1941年英軍和自由法國聯軍進入敘利亞,宣佈讓敘利亞獨立。1943年7月,在敘利亞舉行自由選舉,成立自己的政府。
為了參加1943年的議會選舉,阿弗拉克和比特魯等人組建了阿拉伯復興黨,但阿拉伯復興黨在大選中一個席位也未獲得。原來當時敘利亞的社會形態是部族制度,一般百姓名義上有自由投票的選舉權,但實際上他們投票時不得不遵從家長和族長的意志,所以投票只是反映了少數大部族首領的選擇,所謂的自由選舉不過僅僅是一個名稱而已。後來阿弗拉克說:“他們(西歐)讓我們搞自由選舉,我們搞了,結果怎麼樣?我們一票也沒有得到,儘管人民是支持我們的。“
埃及革命成功了,可是英軍仍駐留在蘇伊士運河。1954年4月,新成立的革命政府與英國交涉撤軍,但不久雙方談判破裂。此後向運河地區英軍的恐怖襲擊已經頻繁到每天都發生的地步,讓英國人措手無策。更讓英國人難過的是美國的態度。1954年以來,美國多次公開表示支援埃及。5月10日,美國國務卿發言說:“眾所周知,美國與英國和法國的關係,是基於北大西洋公約的同盟國關係,但這也並不意味著美國在任何情況下都支持這兩國的帝國主義企圖。而且美國也反對加深中東地區的殖民地化。“英國戰後要依靠美國的經濟援助,在美國施壓後,英國不得不在埃及撤軍的問題上後退。1954年7月10日,英國和埃及的談判再開,此次美國代表也列席了會議。7月27日,英埃達成協定,英軍於1956年6月25日以前全部撤出埃及。埃及第一次在對列強的談判中取得了勝利。
雖然英軍撤出了埃及,但蘇伊士運河仍屬於“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財產,而“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的兩大股東是英國和法國。1956年7月26日,埃及革命勝利4週年的日子,開羅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納賽爾總統發表講話,納賽爾最後說:“1955年,蘇伊士運河的收入達1億美元,可是運河公司只給了我們3百萬美元。現在埃及的一些人正在挨餓,而那條財源滾滾的寶河卻在我們的身旁悄悄流過。帝國主義的跨國公司,正在榨取著我們。“面對情緒激動的人群,納賽爾接著說:“我要告訴諸位元一個消息,就在我和諸位講話的時候,那個萬國蘇伊士運河公司已經不存在了,運河公司已經國有化了,運河已經是屬於我們的了。“
納賽爾總統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的措施,震驚了世界。英法將蘇伊士運河問題提交聯合國,但未達成什麼結果,英法開始秘密策劃用武力奪還蘇伊士運河。為瞭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兩國邀請以色列參加作戰。而以色列也早已對埃及的納賽爾政權不滿,三國利益一致,一拍即合。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軍隊首先向埃及發起進攻;英法空軍則於10月31日對埃及發起空襲,然後空投傘兵,發起地面進攻。英法選擇此時出兵埃及,也是有其打算。當時歐洲正好發生了匈牙利事件,蘇軍出兵匈牙利,美蘇的冷戰又達到一個高潮。英法估計美蘇忙於冷戰,無暇顧及埃及的事,所以事先沒有徵求美國的意見就發起了軍事行動。
但英法兩國失算了,不但蘇聯反對英法兩國出兵,美國也強烈要求英法兩國立即撤軍。美國還施加壓力:如果英法不撤軍的話,美國就要停止經濟援助,甚至透過聯合國進行經濟制裁。在美蘇兩大國的壓力下,英法已無別的選擇,只好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於11月6日宣佈停火;12月,英法軍隊全部撤出埃及。英法軍隊撤退後,以軍也不得不撤回到1948年停火線以前的位置。第二次中東戰爭以埃及的勝利宣告結束。
第二次中東戰爭後,英法的殖民主義勢力在中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美蘇兩國的勢力,在中東展開新的角逐。二次中東戰爭的最大後遺症是巴勒斯坦難民問題。戰爭後,以色列為了排除阿拉伯人,把巴勒斯坦變為純猶太人的土地,拒絕在戰亂中逃到國外避難的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園。猶太人在二戰前受盡沒有祖國被人欺淩的痛苦,可是以色列在中東戰爭中,又人為地製造了另一群沒有祖國、無家可歸的難民,製造了另一個民族迫害。這也是以色列被世界輿論批評的焦點。
美國在支持埃及獨立,支持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反對英法出兵埃及方面,受到普遍讚揚。但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卻過分偏袒以色列,幾乎沒有過問以色列的難民政策。如果美國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向以色列施加停止經濟援助等足夠壓力的話,以色列顯然不得不認真考慮巴勒斯坦難民問題。因此人們對美國的看法是:美國在巴勒斯坦難民問題上,不是不能有所作為,而是不願有所作為。
由於無法返回巴勒斯坦的家園,這些巴勒斯坦難民不得不長年生活在巴勒斯坦邊境附近的難民營裏。他們沒有祖國,沒有土地,沒有財產,更談不上民主和自由的奢侈,他們有的只是仇恨和怒火,巴勒斯坦成為憤怒的大地。1960年代以後,巴勒斯坦難民組成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開始用恐怖主義的手段,向以色列和支持以色列的歐美各國復仇,巴勒斯坦人從此成為世界新聞媒體的主角。
三、從泛阿拉伯主義到泛伊斯蘭主義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統治阿拉伯半島的奧斯曼帝國對英法宣戰,被奧斯曼統治的阿拉伯人,於1916年乘機發動了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起義。阿拉伯起義軍配合英法對奧斯曼政府軍作戰,1918年10月,起義軍攻佔敘利亞的大馬士革,敘利亞人宣佈成立自己的獨立國家。可是英法兩國早有密約,戰後把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阿拉伯領土劃歸英法兩國委任統治,敘利亞被劃歸法國委任統治。
1919年7月,敘利亞國民大會在大馬士革召開,大會要求西方列強承認敘利亞為獨立的主權國家,拒絕巴黎和會擬議中的委任統治,但參加巴黎和會的各列強對敘利亞人的要求置若罔聞。1920年3月,敘利亞國民大會自行宣佈敘利亞獨立,但英、法兩國拒絕承認。1920年7月,法國向自行成立的敘利亞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求敘利亞無條件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被敘利亞拒絕,於是法軍發起武裝攻擊,敘利亞軍戰敗。在法國的軍刀面前,敘利亞被迫接受法國的委任統治。
敘利亞人起義,配合英法對德奧作戰,按理本應是戰勝國。但在巴黎和會上,列強卻把其領土分給法國委任統治。中國人也會記得巴黎和會上把中國領土分給日本的恥辱經歷。在那個年代,強權就是真理。英法等西歐國都是民主主義國家,但這些民主主義國家只是對自己的人民講民主,對外國的人民講的卻是強權和利益。
西方世界大恐慌的1929年,兩位敘利亞留學生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巴黎偶然相遇。阿弗拉克是東正教徒,比特魯是伊斯蘭教徒,雖然信仰不同,並未影響兩人的友誼,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理想。近代以來阿拉伯人一直受壓迫,淪為西方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們在思考:阿拉伯人怎樣才能改變任人宰割的處境? 最好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超越國家和民族的大阿拉伯聯盟,這樣就有力量抵禦西方列強的侵略宰割。
阿弗拉克和比特魯在阿拉伯留學生中創建了“阿拉伯學生會”,傳播他們的 “泛阿拉伯主義”思想。回國後,兩人潛心著書立說,10年以後,兩人在阿拉伯的青年學生中,已成為負有盛名的理論家和宣傳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又給敘利亞人的獨立帶來好機會。1940年法國維希政府投降,敘利亞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為了與德國對抗,1941年英軍和自由法國聯軍進入敘利亞,宣佈讓敘利亞獨立。1943年7月,在敘利亞舉行自由選舉,成立自己的政府。
為了參加1943年的議會選舉,阿弗拉克和比特魯等人組建了阿拉伯復興黨,但阿拉伯復興黨在大選中一個席位也未獲得。原來當時敘利亞的社會形態是部族制度,一般百姓名義上有自由投票的選舉權,但實際上他們投票時不得不遵從家長和族長的意志,所以投票只是反映了少數大部族首領的選擇,所謂的自由選舉不過僅僅是一個名稱而已。後來阿弗拉克說:“他們(西歐)讓我們搞自由選舉,我們搞了,結果怎麼樣?我們一票也沒有得到,儘管人民是支持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