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旅遊》瑞芳侯硐一日遊-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礦工博物館篇)
之前除了有三篇介紹猴硐貓村的文章外,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部份,
也寫了『選煤廠與運煤橋』、『猴硐坑與復興坑 』、
『美援厝與醫護所篇』三篇後,但因為要寫的文章有很多,
因此中斷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的介紹。
本篇就來繼續介紹,位於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南區的『礦工博物館』。
猴硐曾經是台灣第一大的煤礦場,採礦的歷史從1920年開始到1990年,
想了解這段猴硐七十五年來的煤礦生活史,
就一定要來園區南側的『礦工博物館』。
『礦工博物館』所在的位置,是原本瑞三礦業的烘砂屋與礦工浴室,
烘砂屋(昔日提供乾砂讓台車鐵軌增加摩擦力的廠房)轉變成的地質館,
配合一旁基隆河特殊的地質景觀,做為當地特殊地景的環境教育的解說,
很適合帶家中小朋友一起來這裡一遊。
礦工浴室則是陳列了許多礦工歷史與生活的展示。
展示內容有採礦器具、文物、影像與礦工口述歷史,
而且還設置了模擬坑道讓遊客體驗礦坑內的情景。並且有解說員駐館,
如果對展出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請教他們,都很客氣相當不錯。
由於規劃的還不錯,爬到博物館的屋頂,還可以觀望瑞三本坑口、
基隆河的地質景觀。加上博物館旁的鐵道,
可以看到各式火車穿梭在猴硐的生活情景。
比起之前介紹過的園區其他區域,礦工博物館是更值得駐足一遊的好地方。
礦工浴室原本是由一間大的男浴室及一間小的女浴室組成。民國53年後,
女性禁止入坑工作,便改為一間大浴室。由於礦工出坑後全身沾滿煤塵與汗水,
所以都會先到浴室這裡,把身體清洗乾淨後才回家。
而浴室中央有個裝滿熱水的大池,工人就站在池外舀水出來洗澡。
整個礦工浴室過去的的隔局結構,還很完整的被保留。
礦工博物館只不過在浴池上,加上蓋子讓浴池變成展示桌,
把要展示的物品放置在上面,這樣的展示方式,個人覺得還不錯,
除保存了浴室的原貌外,還利用了它的空間,讓民眾了解礦工生活的一天。
清晨六點多,礦工們各自帶著自己的便當、水壺及採煤的隨身工具,
頭帶安全帽及頭燈,陸續來到礦工口。礦工們換上工作服,
將火柴、打火機等管制品,及不須帶入礦坑的衣物,
放入個人的置物箱內後,拿起工作袋向各斜坑監督報到,領取進坑牌。
領完進坑牌後,接著拿木名牌去領取頭燈用的電池。
隨後經過檢身人員檢查身體後,將入坑牌掛在入坑人員表上,
接著就爬上纜車準備入坑進行一天博命的工作。為何會說是博命的工作,
因為一進入礦工後,會發生什麼事,誰也無法預料。
從展示陳列的舊報紙可以看到,只要有個礦坑發生意外,
死傷的狀況都很驚人。並且從展示中的礦工醫療部份,
可以知道礦工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
他們必須在地底深處極惡劣的環境中長時間工作,
除要冒著不時會遇到礦坑災變的危險外,
還會有礦工染上職業病,讓老礦工的後半生在痛苦不堪中渡過。
污黑骯髒的臉孔下,承受著巨大生活壓力而早衰的生命,
礦工門的收入與付出的實在不成比例,礦工生涯可說是辛苦且無奈。
礦工不但工作辛苦,還容易受到職業傷害。根據一九五四年的統計,
有關單位檢查了全台灣一百三十九個礦場,
結果合格的只有七個,約佔百分之五。
而同年台灣煤礦因災變而死傷的人數竟多達五千五百人,其中死亡六十一人。
而造成礦工傷亡的原因以落磐最多,約佔半數;其次為煤車碰傷,
再者是炸藥炸傷、瓦斯溢出、埋沒、機電災害等,而且越深入地層,
這些人為與天然的災害越容易發生。
也因此在許多礦工的心中,總無奈地把性命置之度外,
在礦村中更流傳的『入坑,命是土地公的;出了坑,命才是自己的』這句話,
便是反映出礦工們對於生命的惶恐與無奈,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礦工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原因,
有人形容說『礦工生涯原是夢』,或許與事實也相去不遠吧!
在礦工博物館裡,有對礦區安全做了很詳細的說明。民國35年至58年,
台灣的煤礦生產量大,需求量也大,但當時也較不注重礦場的安全,
直到民國59年礦務局成立後,
因為設有礦場保安組專責監督,礦場安全才開始逐漸改善。
到了民國62年底,『礦場安全法』正式公佈實施,『台灣省煤礦施行細則』
也於民國64年開始執行,自此礦場安全有了依據的標準,
礦務局也可以據以執行監督查驗,
同時也開始加強對礦場與礦工進行安全訓練。
民國73年發生煤礦重大災變後,礦務局即展開全國礦場的安全普查,
對安全不合格的礦場進行列管追蹤,
並對違規的礦場進行處罰甚至是禁採。此外也加強辦理訓練,
讓礦場及礦工對預防、自救及災害緊急搶救的安全知識,得以大幅提昇。
在職業病方面,由於礦工長期在空氣污濁、酷熱而通風不良的坑道中工作
(常常需要完全裸體做工),許多人因疲勞過度引起併發症導致肺癆,
而心臟衰弱及高血壓等正也都是礦工常患的疾病。由於礦區多半地處偏遠,
醫療資源極度缺乏,礦工們生了病,大都都不是亂買成藥服用,
不然就是要等到病情嚴重後,才會被送到醫院。
也因此經常造成枉死的遺憾,留下一家老小衣食無靠,
因此『礦工寡婦』與『礦工孤兒』在礦區處處可見。從展示的X光片,
可以得知塵肺症是一種普遍發生於煤礦開採的疾病。
由於礦坑裡因為挖鑿煤層、掘進鑿岩或爆破岩石,
產生灰飛的煤塵與石塵;坑內環境裡悶熱、使勁用力採掘,
在大口呼吸同時連帶吸入大量粉塵。
就算礦工有戴上口罩,還是無法完全阻絕灰塵進入人體。
細微的煤塵與灰塵被吸入肺部沈積,於肺部組織纖維化導致呼吸困難。
礦工長期於坑內工作,塵肺的症狀日積月累,初期不以為意,
隨著工作年限增長及年紀的老化,
塵肺症狀逐漸發病而引發氣喘、咳嗽,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得到塵肺症的礦工,頂多做到穩定病情,卻不可能治好,
且很容易引起肺結核等病變,一旦天氣變冷,塵肺症的症狀便會加重,
若因此而感冒,後果更不堪設想。因此許多礦工在老年時期,
都因呼吸困難而需靠氧氣筒與各種藥劑度過餘生,
礦工們的悲壯一生,是很多人無法體會出的。
民國四十年代之前,鉤蟲病是台灣普遍疾病,當時社會普遍的生活環境、
衛生習慣品質不佳,尤其礦工赤腳工作所感染鉤蟲病例甚多,
染患此病後常引起消化不良、貧血衰弱,常感疲勞,其重感染者,
顏臉四肢淨腫,心臟衰弱、腹水、精神障礙,因身心遭受妨害,
工作情緒低落,以致影響礦業生產。
礦工職業病當中,聽力障礙也是其中一項。
因為爆破、敲擊岩層與煤層都會產生巨大聲響,
長時間處於這種環境下對聽力影響甚大。另外礦工因長期坑內照明不良,
會造成眼球震盪症,常會伴有頭暈、畏光、頭痛、失眠等症狀。
以上所述種種特殊的工作環境特性,都是礦光罹患職業病的原因所結。
在礦工的生活方面,根據在礦工博物館內所看到的,
早年在猴硐地區除了雜貨店外,最重要的生活物資供應來源,
就是瑞三公司成立的供應所。瑞三公司供應所讓礦村居民,
可以以較優惠的價格購買生活所需的物資,算是礦工的福利社。
舉凡米、食品、飲料或是罐頭等,都可以在供應所內買得到。更重要的是,
當時礦區採礦人員可以用工時卡賒帳,供應所職員會在背後註記,
再由下月工資中扣除,於是有礦工會說『做這面,吃那面』,
堪稱是當時新?的另類「信用貸款」,對收入較低的礦工家庭有很大的幫助。
早年猴硐地區聚落發達,人口眾多,商家林立,有多達七間的雜貨店,
還有果菜商與肉販等。但在採礦業封礦後人口快速外移,
許多商家也漸漸停業,現今猴硐居民採買日常食品,不過坐車到瑞芳鎮上,
就是得靠每日駛入社區,滿戴疏果魚肉的『菜車』。
從礦工博物館裡陳列的菜車模樣,可以知道菜車是什麼都賣,
新鮮的蔬菜、水果、肉類及海鮮,皆可向菜車的販商購買,
也形成一種猴硐特有的民生商業風情。不過我覺得,
這種菜車應該不能說是猴硐特色,
在台灣很多比較鄉下的地方,也都有類似的菜車。
最後我們來說礦坑內的禁忌,在不見天日地底深處工作的礦工,
每次入坑都面對著生命威脅,因為他們也常戲稱每一次出坑,
就算是又『賺』了一天,慶幸自己還活著。於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裡,
坑道內自然就產生了許多禁忌。『女性不准入坑』,
雖說這是民國53年政府規定的,但不知道何時卻變成,
女性入坑被認為是不吉的事。
『不吹口哨』礦工們認為在坑內吹口哨,會招來不好的東西或發生不好的事。
『沒有四』,由於『四』與『死』是諧音,
於是礦坑的片道逢四就改為『三片半』。和捲機機房的聯絡信號,
也以長短搭配的方式,就是沒有『四』的出現。
以上就是礦坑的三大禁忌。
侯硐一日遊-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礦工博物館篇)的介紹,就到此結束。
本篇文章也將同步發表在,FB裡的『基隆旅遊』粉絲團中,
粉絲團是我成立的,歡迎有FB帳號的朋友點讚加入,
粉絲團將會有相關基隆旅遊的資訊,提供給大家分享,等您喔!^_^
猴硐煤礦博物園區-園區平面圖
侯硐(猴硐)怎麼去
火 車:
搭乘東部幹線列車請於猴硐車站下車。
客 運:
a.搭乘基隆客運808號由瑞芳火車站開往猴硐。
b.搭乘基隆客運826號由水湳洞到達猴硐。
小客車:
瑞芳市區→102縣道往九份方向→經瑞柑陸橋後依指標往猴硐地區。
Billy的啐啐唸
1. 大家如果想認識我,可以在Facebook把Billy Lo
加入到你們的好友裡,只要不是在家網路創業的帳號,
基本上我都會同意^_^
2. 賣女人絲襪是我在網路上的新事業,希望大家能看過
『纖美彈性絲襪與褲襪』系列商品,網路開賣!這篇文章後,
給我一些個意見,因為我做業務那麼多年,第一次賣女人的東西。
3. 不管你是那裡人,都歡迎大家點讚加入,
我在FB新成立的粉絲團『基隆人踹共』 。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