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9-15 11:09:11Billy

《基隆砲台》古蹟介紹 - 基隆一級古蹟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四)

基隆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的興建,是因為戰事結束後,

劉銘傳基於海口防禦需要,向英商議購31尊新式後膛鋼砲,

並聘德人鮑恩士擔任監工,仿造西法,

在澎湖、基隆、淡水、安平及旗后等要地添建10座砲台。

這是自牡丹社事件後,又一次建造砲台的高峰。

基隆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即是劉銘傳在基隆新建的兩座砲台之一,

當時又稱『基隆小砲台』(另一座為社寮砲台,現址已改建為飛彈基地)。

日治時期,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被列入軍事要塞。

台灣光復後,仍歸軍方管轄,但年久失修,逐漸為人淡忘。

民國64年,砲台於草莽之中再度被發現,72年被列為一級古蹟。

歷經民國68年及78年兩度修復,即今日所見之面貌。

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跟有個地方跟其他砲台是不同的,

就是有一個城門,城門為中國古式傳統城牆造型,方

向座落東北面朝西南,頂部保留攻擊用之射口。

城門是砲台的主要入口,通常門前會有哨兵站崗,以管制人員進出。

由於城門具有標示與象徵的作用,因此在門洞上方崁入一塊石匾,

並題『海門天險』,以強調其地位之險要並壯大聲勢。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城門由石條砌成,門洞採卷拱的方式築砌,

但中央一段並不用卷拱,使其成為透空的方形空間,以

方便城門扇的安置與關閉。

城門上方建有雉堞,以供火槍手隱避之用。

在城門內側左右牆面上各留有一個小洞,是用來安插關城門的方木。

城門城牆上用石塊疊砌而成的突出物稱為『堞』。

為使兵員易於隱蔽並可改變射角,

將『堞』設計為外寬內窄,俯瞰猶如雉尾,故稱為雉堞。

雉堞的作用在於掩護人員免於受到彈藥的襲擊,

並利用中間的射口居高臨下先發制人,因為雉堞為防禦工事之一,

故後方需有一平台供人員進出與站立,這道平台就是馬道。

城牆內雉堞前的走道為何稱為『馬道』,

是因為古時將領騎馬巡視戰況的通道,

不過因為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的城牆較短,毋須騎馬巡視。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馬道用於堅固城牆,或可供射手蹲射之用。

由此可知馬道僅供人員站立,無通行功能,故寬度並不大。

進入城門後是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的營盤區,所謂的營盤區,

就是駐守的阿兵哥的營舍,在營舍後方有個大階梯可以通往砲台。

整個從大階梯到城門這個區域,從本篇的第13張圖片開始到結束。

此區域是在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的兩個砲台的後方,

自成一個獨立區域。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的營舍因為有小山丘的屏障,安全性大為提高。

但是到砲區的距離也相對的提高,

為了使士兵們能快速且幾乎同一時間到達戰鬥定位,

所以把階梯做得相當寬大。

寬大的階梯可使兵士在行進間不會過度擁擠而影響速度。
但由於斜度大,階面小,所以上階容易,下階難,

大家下階時要特別小心。

而在大階梯前的營盤區,目前只存壁體的殘蹟,

但仍可看到其規模,營舍牆壁採用砂岩人字砌而成,

營舍開口均朝向中央,以便迅速地到達砲位。

原營舍牆壁以石材砌成,屋頂為瓦造。因其位於背敵面的山坡下,

故具有較佳的掩蔽效果。從目前的研究資料來看,

應可斷定位於大階梯下方兩側之遺跡為士兵與軍官的居住空間。

而城門與營舍中間之空地為練兵場,右方的營盤區,

可能為廚房、茅廁、馬房等,附屬空間所在。遇有緊急情況時,

兵士們從營盤區快速地由大階梯到達砲位,待命發射砲彈。

平時則於營盤區練兵,或在砲座練習。

所有的基隆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介紹到此結束,

現在將說一個基隆的地理知識。寫這篇文章時,

我一直在想這裡為何叫二砂灣砲台,而這『二砂灣』到處是由何而來,

找了好久,終於被我找到了。

在基隆的基隆港東岸,除北邊大沙灣最廣闊、綿長之外,

南邊亦各有較小段的沙灘、灣澳,按序稱為二沙灣、三沙灣。

這些灣澳後側均有小溪流注入。有溪流、灣澳則農漁皆宜,易形成聚落。

大沙灣是由黃白色細砂綿延鋪陳而成的大海灣,

自明治42年(1909)設為海水浴場以來,

((基隆大事記),1981)一直是基隆人嬉水的最佳場所,

當時日本人稱其為孤拔海水浴場,

是因為中法戰爭時的法將孤拔墳墓即在附近。

但自民國55年起,港務局為興築小型船渠,

將這美麗的沙灘填埋在鋼筋水泥之下了。

海水浴場約位在今中正路以西,東9-15號碼頭之間。

原本基隆每年中元祭的施放水燈活動都在這一帶舉行,

因為大沙灣變成碼頭後,

才把中元祭的施放水燈改到現在的八斗子望海巷。

大沙灣地名源自海濱的沙灘,也指稱居住於這一帶的聚落,

在西班牙時代,這裡已有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人集居,本

區也是漢人市區間(巴俐安區)。

大沙灣地名源自沙灣溪入海附近的廣大沙灘,

但也指稱其東側一帶的陸地。

本地在西班牙時代即有原住民凱達格蘭族(ketagaran)聚居。

到清代、日治初期,概稱為大沙灣庄。

『二砂灣』是指基隆港東九碼頭後面的停車場所在。

這裡原本就是個灣澳,因位在大沙灣南側,依序稱為二沙灣。

日冶時代被整建為船渠,供陸軍使用,故一般人又稱為陸軍澳。

民國62年,被港務局填平作為港埠停車場的一部分。

(《基隆港務局大事記》,1974)二沙灣,

也引申為稱呼其東南面的陸地。

昭和6年這裡被取名為入船町的町名,因為原來二沙灣澳口,

日本人將其闢為陸軍的小艇碼頭,

取名「入船」,即是象徵此二沙灣船澳的功能。

三沙灣是指基隆中船路以西部分,原為也是個灣澳。

日本政府將三沙灣整建為一般漁船使用的船澳,

乃吸引了更多漁民移入這一帶定居。民國57-60年,

基隆港務局將三沙灣澳填平,供拓寬道路和興建中正國宅之用。

基隆砲台系列,基隆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介紹,

全部到此結束,後面有更精彩的文章。敬請期待^_^

 

本文章資料來源:

來去海門天險  基隆沙灣庄鄉土地名認識

 

基隆二砂灣砲台(海門天險)如何去:

【自行開車】

下中山高基隆端,接中正高架道路至市政府,右轉信二路。

在壽山路左轉沿著山路上山,經中正公園會遇到岔路,

路口有指標左轉前行即可到達海門天險。


 【大眾運輸】

搭基市公車101、103於海門天險站,下車後再沿著海門天險石匾,

步行順著階梯而上。

 

Billy的啐啐唸

1. 這星期我都在馬祖拍照,所以PO文的速度變慢。

 

2. 這趟馬祖東莒行,總共已經坐船出去兩次,蠻特別的。

 

3. 最近不管是在台灣或馬祖,所拍的照片,

   到年底我部落可能寫都寫不完。


朋友  如果喜歡  麻煩推薦在下  感恩啦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