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13 13:15:24飛翔

當代文學的大家風範

  從古至今,只要稱得上是一家之言的,大多有其特殊之處,或是有其傳承之理,正所謂「大家風範」。於是,不論是哪方面的領域,總是有幾個令人心神嚮往的風雲人物出現,當大家普遍懷疑著我們的社會病了,我們的國家亂象叢生,卻百般無力時,這類的人物往往是社會的清流。


  這些人不屑隨政治起舞,不畏自身生活的困窘,為了貫徹自己的理念而生,也願為實踐道德風範而死。也許他們的名字你不熟悉,但其處世哲學裡,充斥的不是對社會的怒罵,也沒有情色腥羶的特立獨行,有的只是對這社會濃濃的關懷,以及從心底深處散發出的善意,而在當代文學被人稱為七○年代鄉土文學道標的黃春明先生正是這樣的一個人。


  一場講演活動中,讓我得以見到何謂文學家的風骨?何謂文學的永恆生命?何謂文學的真正功能?黃春明先生年逾七十,通場演說下來,不旦唱作俱佳,並且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檢視了為人處事的風格。


  記得講演的題目是「談兒童戲劇、文學創作」,從入場的那刻,我用目光掃視全場,第一眼就看到了他的背影,老師一頭蓬鬆的捲髮,髮際露著幾點白星,坐在講演聽第一排的座位上,我從上頭遠觀,發覺他靜靜的翹著腿,拿著一本褐紅色隨身記事本,銜筆沉思,定如磐石,四周淨是我們學生紛至沓來的雜訊,卻一點也沒有打斷他的思考,令人不禁懷疑他是一位嚴肅、不苟言笑的人。


  入座後,從側面觀察,一只粗框的眼鏡,架在臉上,厚重卻絲毫沒有一點高傲的氣息,講演廳裡燈光不斷的調整,打在老師身上,不時出現的光影變化,他悄悄的把記事本合上起身,回頭看著滿場的學生,退了兩步,朝著上頭控制室比了一下OK的手勢,頓時,燈光不再閃爍,全場從一片吵嚷漸漸的靜了下來。我看著從坐改站的老師,身材魁悟硬朗,完全不像是七十佝僂老人的模樣,反倒是有著四十青壯的氣息,在一片寂靜無聲後,講演終於開始。


  一開場便滔滔不絕,細數著一件件過往,那些已經久被眾人所遺忘的一些價值觀,聽來並非陳腔俗調,而是經過歲月積累的成果,是一種即使轉換時空,卻仍不變的力量。我想支持老師以鄉土文學創作的題材的動力,是架構在他說所謂鄉土情懷的這種感覺,那感覺是你到任何的一個地方,卻都能一眼認出任何一個不認識的人,是和你同一個故鄉,或許那人的面容你很熟悉,但你不認識他。於是一股親切感油然而生。老師進一步的舉例,如果你原來想在異鄉犯壞事,但突然被一個有著故鄉臉的人盯上,即便是一眼,犯壞事的念頭便煙消雲散了,因為擔心著一回故鄉,便有可能遇上這個人,擔心自己在家鄉無法立足,於是善意便不自覺得生出來,將本來想犯壞事的念頭消去。


  談到由創作小說到戲劇創作,老師談到過去的電影院的一些瑣事,其中影響他最大的是無聲電影時代,負責講解的辯士,他替在場的眾人翻譯、講解那些外國電影,有日本的、美國的。其中美國的電影裡,男主角一定叫湯姆,女主角一定叫瑪麗,而辯士在第一場的講解一定是七零八落,而在最後一場的講述一定是最精彩的潤飾,這些都是我未曾經歷的過往,而老師看了幾年電影下來,漸漸的羡慕起辯士那種講故事精神的表達方式,也間接影響到他未來創作戲劇的想法。


  在老師的眼中,創作小說和戲劇都是一種表現的形式,並沒有特別不同的差異,唯一比較不同的,大抵上是影響力上,小說不如戲劇普遍的深植人心,於是創作小說到一個階段後,憑藉著一股信念,轉入兒童戲劇編導的老師,有著「小李子不是大騙子」等名作,當教條式的道德訓示讓眾人厭煩,只有用一種說故事的方式,一種詼諧逗趣的感動,才能使眾人內心深處的善被喚醒,老師講演到這裡,一時興起演出了幾個橋段,令人佩服果然是個很能融入情景的導演。


  老師指出文學是個力量強大的東西,打破類別,老師自述道:「別人定位我為鄉土文學作家,我卻不以為然,我的眼裡文學沒有類別,如果硬要分開,也只有好的文學和壞的文學,這其中的差別,就在好的文學能帶給眾人善的感覺,所謂善的感覺,簡單的來說就是一種內心的感動,如此而已。」我十分認同老師的看法,當老師感嘆著現在的文學作品已經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將我們過往的社會倫理丟棄在一旁,於是文學教善的過往已不再榮盛,然而經典之所以超越時空存在,正是因為這類的價值觀是恆久不變的。於是,老師鼓勵我們從經典的閱讀間,求取真知的感動,閱讀書本和坐在冰冷的電腦前,那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是無法用言語說明,只待實作的。很汗顏的,雖然我是文學院的學生,卻也沒有閱讀過所有老師舉出來的文本,那就妄論其他學院的學生。


  老師談到這裡,雖然感嘆,卻也說出我的心聲,翻開報紙,我們找不到令我們感動的事,除了仇恨、欺壓,當我們用著現在的角度去省思不同時空環境下的事,能找回來的並非是真理,而是另一次的失衡的批判。講演結束,有許多的同學跟我說,這是第一次學校辦演講他全程沒有睡著,我想也許是老師所表達的方式,那種直率、親和、謙善的特質,還有那種賺足了錢,又回歸熱愛創作路途的生活壓迫,令人在在感受到,老師帶給我們的不是一個掛在記憶裡高不可攀的文學家,而是一同和我們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平凡人。


  最後老師提醒我們,也許我們一個人,沒有權勢、沒有財富、沒有說一句話,就幾百人回應的能力,但是可以影響自己和自己身邊的人,善的力量、所謂大眾的力量,看似薄弱,卻是最強大的,只因為善的累積總比唱高調的人有成效的多,當社會風氣靡弱,我們更是要體會到自己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多一分善的感動,就能匡正我們的生活品質,冀望我們能學習中古世紀中產階級那種文化素養,在未來台灣仍是金錢掛帥的物質生活裡,增添更多善意。我想如果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指標作家,黃春明老師那種回歸生活社會本質的創作理念,將會讓自己成為時代的標的,影響著更多人,也增加台灣自己的文化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