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9 14:53:03安安
生命輪迴----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10〉
曾有些人和我討論這個問題,他們所描述的狀況大同小異,大致上都是所愛的人去世不久後發生這些現象。甚至有人描述,接到去世不久者打來的電話,顫慄發麻的感覺直透背脊。根據我的專業判斷,向我描述這些現象的人,都是正常的、沒有幻覺的人。
發生這種現象的因由,似乎是死者在鼓勵生者,要以理解來治療悲傷。我弟弟彼得的許多病人裡,有這種經驗的人終於理解,他們永不死亡,死去的只是肉體,死是不可避免的。死讓我們成長,讓我們一課課學習教訓,讓我們一世活過一世。我們都會死,根據我從事前世回溯治療的經驗,今生之前,大多數人都已經死亡好多次,過了好多世。
這是個好消息。這意謂著,我們大多會有意義地成長,我們都能把前世的力量、才能、甚至愛,加進新的生命經驗裡,這也意謂著,死後我們依然會繼續成長。
探索前世的生命奧祕
馬莎從前世治療的經驗裡,意外治癒悲傷心情。她二十六歲,從事影片剪接工作。來看診的時候説她沒有任何病症,純然只是好奇,想體會一下回溯經驗。
只是單純想要探索前世,想多知道一些生命奧祕,這是嘗試前世治療的絕佳機會。從這種特殊的靈魂醫療方法獲益、成長的人,不限於病患,其他人也能因此而獲得快樂,更懂得生命意義。
馬莎立刻進入關鍵時刻類型裡。首先,她發現自己是個少年郎,正在觀看臺上的吊刑。在另一個關鍵時刻中,哥哥譏笑他,他覺得非常難受。隨後馬莎看到這一世的家,她認出這一世的父親,就是今生已經去世的父親。隨後他奉召從事,並終身服務軍旅。然後結婚,生活沒什麼重大波折,一直到終老,死於石床上。在死亡經驗裡,馬莎發現上方有一道光,她飛向光,和其他靈體加速穿越時空,最後和一道金光併合,回顧一生。在一生回顧階段裡,馬莎評論説,那天觀看吊刑是個很重要的經驗,她學習到善與惡的分野,也知道暴力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對哥哥的恥笑才沒有放在心上。
馬莎又進入另一世,她看到自己是個老人,穿著寬袍子。老人鬍子花白,正在用七弦琴彈奏音樂。這一世馬莎僅有這些記憶,不過卻印象深刻,這一世她過得非常快樂。接著馬莎回想出第三個前世,她是個黑髮綠眼的女人,生了兩個小寶寶,母子相處,其樂融融。
結束回溯後,我們一起整合她的回想經驗。馬莎告訴我,這三個充滿幸福快樂的前世,令她高興。她説這次的回溯對她有很大幫助。馬莎還年輕,成人生活正要起步,她覺得相當寬慰,前世的快樂心情,今生仍持續著。
發生這種現象的因由,似乎是死者在鼓勵生者,要以理解來治療悲傷。我弟弟彼得的許多病人裡,有這種經驗的人終於理解,他們永不死亡,死去的只是肉體,死是不可避免的。死讓我們成長,讓我們一課課學習教訓,讓我們一世活過一世。我們都會死,根據我從事前世回溯治療的經驗,今生之前,大多數人都已經死亡好多次,過了好多世。
這是個好消息。這意謂著,我們大多會有意義地成長,我們都能把前世的力量、才能、甚至愛,加進新的生命經驗裡,這也意謂著,死後我們依然會繼續成長。
探索前世的生命奧祕
馬莎從前世治療的經驗裡,意外治癒悲傷心情。她二十六歲,從事影片剪接工作。來看診的時候説她沒有任何病症,純然只是好奇,想體會一下回溯經驗。
只是單純想要探索前世,想多知道一些生命奧祕,這是嘗試前世治療的絕佳機會。從這種特殊的靈魂醫療方法獲益、成長的人,不限於病患,其他人也能因此而獲得快樂,更懂得生命意義。
馬莎立刻進入關鍵時刻類型裡。首先,她發現自己是個少年郎,正在觀看臺上的吊刑。在另一個關鍵時刻中,哥哥譏笑他,他覺得非常難受。隨後馬莎看到這一世的家,她認出這一世的父親,就是今生已經去世的父親。隨後他奉召從事,並終身服務軍旅。然後結婚,生活沒什麼重大波折,一直到終老,死於石床上。在死亡經驗裡,馬莎發現上方有一道光,她飛向光,和其他靈體加速穿越時空,最後和一道金光併合,回顧一生。在一生回顧階段裡,馬莎評論説,那天觀看吊刑是個很重要的經驗,她學習到善與惡的分野,也知道暴力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對哥哥的恥笑才沒有放在心上。
馬莎又進入另一世,她看到自己是個老人,穿著寬袍子。老人鬍子花白,正在用七弦琴彈奏音樂。這一世馬莎僅有這些記憶,不過卻印象深刻,這一世她過得非常快樂。接著馬莎回想出第三個前世,她是個黑髮綠眼的女人,生了兩個小寶寶,母子相處,其樂融融。
結束回溯後,我們一起整合她的回想經驗。馬莎告訴我,這三個充滿幸福快樂的前世,令她高興。她説這次的回溯對她有很大幫助。馬莎還年輕,成人生活正要起步,她覺得相當寬慰,前世的快樂心情,今生仍持續著。
馬莎告訴我,出乎她預料,前世回想經驗幫助她治療揮之不去的悲傷,因為她的父親四年前去世,令她哀痛不已。這個經驗也幫助她認清死亡的真相。她知道,她以前認識父親,未來也有可能再相聚。她的經驗向她證實,死亡並不是結束。父親雖然不再和她一起,可是她知道,父親的意識永遠活著。
克服悲傷與人格成長
馬莎無意中克服了喪父悲傷。很多人接受的前世回溯,正是要達成此一目的。
雷娜是二十八歲的律師,她和一位知名的專欄作家結婚。婚後,雷娜的丈夫發現自己罹患癌症,已到末期,他們曾爭辯死後是否有來生,是否還有其他的世界存在。雷娜相信有,但金姆卻非常懷疑。
金姆從事新聞工作,有高超的推論技巧,他的職業告訴他,未經查證的事,一概存疑。從這個立場出發,金姆不但拒絕相信來生,也企圖洗腦雷娜,可是雷娜心知丈夫可能不久於人世,在悲傷的心情下,相信生命不朽對她而言是極大的鼓舞與支持。金姆的病情一天天惡化,在悲傷的心情下,相信生命不朽對她而言是極大的鼓舞與支持。金姆的病情一天天惡化,可是他們依然為這件事爭論不休,他愈來愈暴躁,既為自己的病情生氣,也為雷娜的論點而光火。而且,他似乎愈來愈害怕。
最後,金姆住院了。倆人心裡明白,金姆快要走了。可是金姆去世之前,卻有了極大的轉變。一天,他平靜地告訴雷娜,他看到一位老人坐在病房椅子上,老人向金姆説,他等著要帶我走。金姆承認,對死亡的看法,雷娜的論點是對的。他為以前的頑固向雷娜道歉,並希望雷娜在他死後,繼續探索。
説完這些讓雷娜目瞪口呆的話之後,這個暴躁不安、害怕的病人,突然平靜接受命如懸絲的事實。
第二天金姆去世了。
雷娜很欣慰能在金姆將死之前,就生死的觀點達成共識。那位老人家的出現,奇妙地改變了金姆的觀念,也治療雷娜的悲傷。
雷娜來拜訪我有多項理由。這件無從預期的喪夫之痛,讓她覺得悲傷、焦慮,她需要進一步整合這個死亡經驗。除了克服悲傷外,她還需要學習獨立生活,而且她曾答應金姆,要繼續探索死後的生命和靈魂永恆的問題。
克服悲傷與人格成長
馬莎無意中克服了喪父悲傷。很多人接受的前世回溯,正是要達成此一目的。
雷娜是二十八歲的律師,她和一位知名的專欄作家結婚。婚後,雷娜的丈夫發現自己罹患癌症,已到末期,他們曾爭辯死後是否有來生,是否還有其他的世界存在。雷娜相信有,但金姆卻非常懷疑。
金姆從事新聞工作,有高超的推論技巧,他的職業告訴他,未經查證的事,一概存疑。從這個立場出發,金姆不但拒絕相信來生,也企圖洗腦雷娜,可是雷娜心知丈夫可能不久於人世,在悲傷的心情下,相信生命不朽對她而言是極大的鼓舞與支持。金姆的病情一天天惡化,在悲傷的心情下,相信生命不朽對她而言是極大的鼓舞與支持。金姆的病情一天天惡化,可是他們依然為這件事爭論不休,他愈來愈暴躁,既為自己的病情生氣,也為雷娜的論點而光火。而且,他似乎愈來愈害怕。
最後,金姆住院了。倆人心裡明白,金姆快要走了。可是金姆去世之前,卻有了極大的轉變。一天,他平靜地告訴雷娜,他看到一位老人坐在病房椅子上,老人向金姆説,他等著要帶我走。金姆承認,對死亡的看法,雷娜的論點是對的。他為以前的頑固向雷娜道歉,並希望雷娜在他死後,繼續探索。
説完這些讓雷娜目瞪口呆的話之後,這個暴躁不安、害怕的病人,突然平靜接受命如懸絲的事實。
第二天金姆去世了。
雷娜很欣慰能在金姆將死之前,就生死的觀點達成共識。那位老人家的出現,奇妙地改變了金姆的觀念,也治療雷娜的悲傷。
雷娜來拜訪我有多項理由。這件無從預期的喪夫之痛,讓她覺得悲傷、焦慮,她需要進一步整合這個死亡經驗。除了克服悲傷外,她還需要學習獨立生活,而且她曾答應金姆,要繼續探索死後的生命和靈魂永恆的問題。
有趣的是,雷娜的回溯經驗並沒有直接顯示她和金姆的關係。反而傳達了一項有關學習與成長的新訊息。
雷娜回想出,她是一名男性的北美原住民,曾幫忙照顧及醫護清教徒子女,當時是十七世紀。回溯完之後,雷娜想起唸書時,特別愛研究有關清教徒的事蹟,而且,她這方面似乎懂得很多。
診療結束,雷娜直接經驗到自己的不朽生命,她覺得滿意,而且也揭自己一直不知道的前世才能。這才能包括:照顧別人、和小孩相處、或是對早期美國開拓史的熟悉。讓雷娜進入前世的潛意識或內在智慧,同時也傳給她的意識一項訊息,那就是雷娜已經幫過金姆面對他的死亡。
這次診療可以確定一件事,那就是雷娜克服了悲傷,也有進一步成長,而且也更瞭解自己。未來仍有許多新方向、新經驗,等著她的探索。
雷娜與金姆的經驗,是治療喪親悲傷並藉此成長的例子。許多將死的人報告説,曾經有引導者或知者出現等著來接引他們。病人的意義察覺並不重要,不論他人是清醒、半昏迷、或是受到化學藥物影響,這些經驗不應該視為幻覺而遭排斥。如果將死的親友告訴你這些事情,你應該排除疑慮,誠心接納,因為這些經驗是真的。
與孩子心手相握
菲力普是電腦程式設計師,他接受前世治療法,為的也是要治療悲傷。菲力普和他的妻子怡娃,痛失兩個孩子,他們患有罕見的失天性疾病,三與四歲之齡就離開人世。也許,最令菲力普難過的就是,老二的死應該可以避免的。長女出生時,醫師檢查後告訴他們,孩子的先天疾病不是遺傳的,所以他們沒有理由不生第二胎。實際上,醫師的説法並不正確。菲力普與怡娃再度承受喪子之痛,也就是説,老二的悲痛應該可以避免。他們覺得該負責任,失落與悲傷的感情在心中糾結著,令人抱恨難言。
菲力普前來治療時,悲劇已落幕多年,可是他心裡一直很哀痛。身為研究所畢業的電腦高科技人員,他有很強的邏輯與分析推理能力,而且他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由於他的宗教背景,有關各種靈魂現象的探索,他都有興趣。自從孩子去世後,菲力普曾多次造訪一位出名的通靈人,他似乎有能力和死去的孩子溝通。
菲力普掌握機會,慢慢淡化自己的悲傷心情,他覺得靈媒的溝通很有幫助。可是通靈人最近去世,菲力普不再有機會和孩子溝通,心靈空虛,悲情反而更沉重。
雷娜回想出,她是一名男性的北美原住民,曾幫忙照顧及醫護清教徒子女,當時是十七世紀。回溯完之後,雷娜想起唸書時,特別愛研究有關清教徒的事蹟,而且,她這方面似乎懂得很多。
診療結束,雷娜直接經驗到自己的不朽生命,她覺得滿意,而且也揭自己一直不知道的前世才能。這才能包括:照顧別人、和小孩相處、或是對早期美國開拓史的熟悉。讓雷娜進入前世的潛意識或內在智慧,同時也傳給她的意識一項訊息,那就是雷娜已經幫過金姆面對他的死亡。
這次診療可以確定一件事,那就是雷娜克服了悲傷,也有進一步成長,而且也更瞭解自己。未來仍有許多新方向、新經驗,等著她的探索。
雷娜與金姆的經驗,是治療喪親悲傷並藉此成長的例子。許多將死的人報告説,曾經有引導者或知者出現等著來接引他們。病人的意義察覺並不重要,不論他人是清醒、半昏迷、或是受到化學藥物影響,這些經驗不應該視為幻覺而遭排斥。如果將死的親友告訴你這些事情,你應該排除疑慮,誠心接納,因為這些經驗是真的。
與孩子心手相握
菲力普是電腦程式設計師,他接受前世治療法,為的也是要治療悲傷。菲力普和他的妻子怡娃,痛失兩個孩子,他們患有罕見的失天性疾病,三與四歲之齡就離開人世。也許,最令菲力普難過的就是,老二的死應該可以避免的。長女出生時,醫師檢查後告訴他們,孩子的先天疾病不是遺傳的,所以他們沒有理由不生第二胎。實際上,醫師的説法並不正確。菲力普與怡娃再度承受喪子之痛,也就是説,老二的悲痛應該可以避免。他們覺得該負責任,失落與悲傷的感情在心中糾結著,令人抱恨難言。
菲力普前來治療時,悲劇已落幕多年,可是他心裡一直很哀痛。身為研究所畢業的電腦高科技人員,他有很強的邏輯與分析推理能力,而且他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由於他的宗教背景,有關各種靈魂現象的探索,他都有興趣。自從孩子去世後,菲力普曾多次造訪一位出名的通靈人,他似乎有能力和死去的孩子溝通。
菲力普掌握機會,慢慢淡化自己的悲傷心情,他覺得靈媒的溝通很有幫助。可是通靈人最近去世,菲力普不再有機會和孩子溝通,心靈空虛,悲情反而更沉重。
依照我診療病人的經驗,回溯療法極有可能開拓菲力普的新視野,讓他應付失落悲情。菲力普相當合作,一下子就進入深沉、放鬆的催眠狀態,而且似乎浮現栩栩如生的前世經驗。他描述説,他置身於美不勝收的阿爾卑斯山羣裡,有一片綠草如茵的田園,野花叢叢,爭奇綻放。猛然,他看到兩個孩子,長大了些,歡欣跑過來。他們邊跑邊跳,圍著他,又唱又笑。然後菲力普逝去的父母親也出現,加入笑鬧團聚,接著,特別照顧他的慈祥外祖父也來了。
孩子先伸手,牽著菲力普,再牽著父母、外祖父的手。菲力普詳盡描述他接觸孩子小手的感覺,那麼真實、柔軟,仿如心手相連,他感覺到孩子長大了。孩子看著他的眼睛,大家心意相通,深深感受對方的情意。孩子告訴菲力普,他們想他、愛他,請他不必擔心,一切都很好,他們非常平安。家人一起在草地上嬉笑玩鬧,快活無比。歡笑的花朵綻放在他們的眼神與笑聲裡。
顯然,這個鮮明的影像並不是前世經驗,菲力普似乎在恍惚迷離之際,進入了另一空間。
在整合他的經驗之前,看得出菲力普的情緒已經獲得宣洩。他告訴我,能夠接觸到孩子,他真高興。當他描述和孩子手心相握時,激動得喜極而泣。草園相聚的經驗,終於使菲力普的罪疚感與悲傷情緒獲得釋放,也釋放了多年來深藏心中的無助感。他瞭解到靈魂不死,人生也變得更樂觀、更有意義。
這一次回溯之後,菲力普的快樂心情一直持續著,幾年來的悲情仿如雲消霧散。
無限、永恆的靈魂
或許會有人批評説,這樣的重相聚其實只是幻想或願望的滿足。可是,幻想或願望的滿足不足以產生有效的治療力量,也無法讓病人與死者的靈魂相聚。馬莎、雷娜、菲力普經過催眠後,心裡都覺得舒服多了,而且也表示,長期以來的悲傷與焦慮症狀,業已消除。
我們這一章提到的故事主角都學習到,死不是絕對的。我們知道,我們並沒有失去所愛的人,死亡之後,我們依然和死者有聯繫。
有這種經驗或知識的人知道,死亡不是結束,只是換個空間。好比推門進入另一個房間。靈魂的層次、靈異的能力,或是意願的高低,可以決定我們能不能與隔壁房間的人溝通。溝通也許也很清晰,或是斷斷續續,甚至溝通不來。無論聯繫的憑藉是什麼,只要悲傷的人瞭解分離不是永遠的或絕對的,就能改善溝通層次。如同馬莎與她父親,彼此相愛的人也許曾經相聚,或曾分離,可是未來仍有機會再相聚。也像菲力普,他學習到,所愛者的靈魂,是永恆不滅的。
孩子先伸手,牽著菲力普,再牽著父母、外祖父的手。菲力普詳盡描述他接觸孩子小手的感覺,那麼真實、柔軟,仿如心手相連,他感覺到孩子長大了。孩子看著他的眼睛,大家心意相通,深深感受對方的情意。孩子告訴菲力普,他們想他、愛他,請他不必擔心,一切都很好,他們非常平安。家人一起在草地上嬉笑玩鬧,快活無比。歡笑的花朵綻放在他們的眼神與笑聲裡。
顯然,這個鮮明的影像並不是前世經驗,菲力普似乎在恍惚迷離之際,進入了另一空間。
在整合他的經驗之前,看得出菲力普的情緒已經獲得宣洩。他告訴我,能夠接觸到孩子,他真高興。當他描述和孩子手心相握時,激動得喜極而泣。草園相聚的經驗,終於使菲力普的罪疚感與悲傷情緒獲得釋放,也釋放了多年來深藏心中的無助感。他瞭解到靈魂不死,人生也變得更樂觀、更有意義。
這一次回溯之後,菲力普的快樂心情一直持續著,幾年來的悲情仿如雲消霧散。
無限、永恆的靈魂
或許會有人批評説,這樣的重相聚其實只是幻想或願望的滿足。可是,幻想或願望的滿足不足以產生有效的治療力量,也無法讓病人與死者的靈魂相聚。馬莎、雷娜、菲力普經過催眠後,心裡都覺得舒服多了,而且也表示,長期以來的悲傷與焦慮症狀,業已消除。
我們這一章提到的故事主角都學習到,死不是絕對的。我們知道,我們並沒有失去所愛的人,死亡之後,我們依然和死者有聯繫。
有這種經驗或知識的人知道,死亡不是結束,只是換個空間。好比推門進入另一個房間。靈魂的層次、靈異的能力,或是意願的高低,可以決定我們能不能與隔壁房間的人溝通。溝通也許也很清晰,或是斷斷續續,甚至溝通不來。無論聯繫的憑藉是什麼,只要悲傷的人瞭解分離不是永遠的或絕對的,就能改善溝通層次。如同馬莎與她父親,彼此相愛的人也許曾經相聚,或曾分離,可是未來仍有機會再相聚。也像菲力普,他學習到,所愛者的靈魂,是永恆不滅的。
這些觀念能讓悲傷的人對未來懷抱希望,希望來世再度相聚。當然,他們不一定和今生一樣,相聚時有同樣的關係或環境。例如,父女再相聚時,可能變成朋友或兄弟姊妹,或祖孫關係。總之,靈魂會不斷地重聚、再重聚。
一般而言,對死亡的悲傷,就是對失去自我的悲傷。前世回溯經驗對治療悲傷非常有效。能從回溯經驗獲得啟示的人都了解,死亡並不代表自我的消失。病人的親身經歷顯示,因為時機到了,所以靈魂必須遠離肉體,存在於非物理性的靈魂狀態裡。意識是永恆的,同樣的,人格也是永恆的。
通常,重獲新生命的靈魂會攜來前世的才能。因為,某些回想出前世有哪些才能的人,今生多少會顯現以往所不知的才能。
自我有許多不同層次。人是奇妙的,以多重向度存在著。為什麼我們要讓心靈自我設限,限制在此時此地的人格或肉體上?靈魂不應該拘限在肉體與意識之中。存在於此時此地的自我,只是整個靈魂的片斷。
毫無疑問,靈魂有多種存在潛能,所以菲力普能在草地上和子女相會,兒子與女兒的靈魂新化身也可能成長。靈魂是無限的,有各式各樣變化和潛能。我們在這一章所列舉的經驗與觀念,只不過是整個靈魂世界的滄海一粟。
神祕的瑜伽行者說過,人生是淹沒在深海裡的一長串金鍊,每次只能拉上其中一個環結端詳,其他金甸甸的迷人部分則浸在水裡,無法見得。我們所了解的生與死,還有靈魂,可能只是金鍊之一環。當我們整合悲傷,開始成長,我們才能從大海中一環環拉起快樂與智慧的閃閃金鍊,進入明亮的光照裡。
第九章 揭開心靈的奧祕
最近,我受邀上克里夫蘭的談話性廣播節目。聽眾從家裡、辦公室、車上、電話亭打電話進來,和我及節目主持人共同分享他們的個人經驗,大多數人都表示支持態度,不過有的人表現得不太客氣。一名女士就很生氣。
「你知道那是罪惡嗎?」她有意斥責。
我猜想她是指生命輪廻的觀念,結果不是。
「催眠是罪惡,」她接著説:「耶穌説催眠是罪惡,魔鬼會進入你身體!」
一般而言,對死亡的悲傷,就是對失去自我的悲傷。前世回溯經驗對治療悲傷非常有效。能從回溯經驗獲得啟示的人都了解,死亡並不代表自我的消失。病人的親身經歷顯示,因為時機到了,所以靈魂必須遠離肉體,存在於非物理性的靈魂狀態裡。意識是永恆的,同樣的,人格也是永恆的。
通常,重獲新生命的靈魂會攜來前世的才能。因為,某些回想出前世有哪些才能的人,今生多少會顯現以往所不知的才能。
自我有許多不同層次。人是奇妙的,以多重向度存在著。為什麼我們要讓心靈自我設限,限制在此時此地的人格或肉體上?靈魂不應該拘限在肉體與意識之中。存在於此時此地的自我,只是整個靈魂的片斷。
毫無疑問,靈魂有多種存在潛能,所以菲力普能在草地上和子女相會,兒子與女兒的靈魂新化身也可能成長。靈魂是無限的,有各式各樣變化和潛能。我們在這一章所列舉的經驗與觀念,只不過是整個靈魂世界的滄海一粟。
神祕的瑜伽行者說過,人生是淹沒在深海裡的一長串金鍊,每次只能拉上其中一個環結端詳,其他金甸甸的迷人部分則浸在水裡,無法見得。我們所了解的生與死,還有靈魂,可能只是金鍊之一環。當我們整合悲傷,開始成長,我們才能從大海中一環環拉起快樂與智慧的閃閃金鍊,進入明亮的光照裡。
第九章 揭開心靈的奧祕
最近,我受邀上克里夫蘭的談話性廣播節目。聽眾從家裡、辦公室、車上、電話亭打電話進來,和我及節目主持人共同分享他們的個人經驗,大多數人都表示支持態度,不過有的人表現得不太客氣。一名女士就很生氣。
「你知道那是罪惡嗎?」她有意斥責。
我猜想她是指生命輪廻的觀念,結果不是。
「催眠是罪惡,」她接著説:「耶穌説催眠是罪惡,魔鬼會進入你身體!」
我知道耶穌並沒有提到任何有關催眠的事,當時也沒這種名詞,直到十八世紀,催眠才成為治療工具,那是奧國醫師梅斯梅爾的時代。儘管如此,我還是用嚴肅態度看待她的問題與批評。也許,她是想説明某種相似的意識變化狀態,或是指某種注意力的集中狀態,甚至,她真正的意思和催眠無關。
我思考了一會兒。
「如果催眠是罪惡,」我放膽地説:「為什麼邁阿密區的主教要請修女、神父或服務教會的員工前來接受催眠?」
老實説,這些人並沒有接受前世治療。不過十多年來,我利用催眠幫助這些人減肥、戒菸、減少壓力。
聽到這件事,女士沉默了好幾秒鐘,絲毫不想讓步。
「不知道邁阿密的情形如何?」她説得很有自信:「不過在克里夫蘭,那是罪惡!」
主持人看看我,強忍著不發笑聲。因為我們剛介紹過宗教上的罪惡觀念。
新觀念的挑戰
住克里夫蘭的這名女士為什麼那麼生氣?她很擔心,因為催眠對她來説是個新觀念,威脅到她確認事務的想法。催眠破壞了她對現實的觀點,也破壞她對世界的理解。不過至少她是誠意的。
我把這件事講給參與工作坊的夥伴聽,引起哄堂大笑。有些人在笑自我認知的問題。自我認知對每個人而言是件很重要的事。人的一生中多少會遇到好幾個自我認知受到挑戰的問題,當然每個人的情形可能不一樣。歷史上或某些時刻裡都可能出現新觀念,威脅到我們的舊觀念,但是我們都可以從挑戰中獲益。
歷史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良師,當然,我們也必須克服對某些新觀念的恐懼感。許多新觀念開創了科學、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的新局。有些新觀念讓我們發現新大陸或人煙罕至的地方,導致必須改繪世界地圖。
一六三三年,伽利略自行設計望遠鏡,根據他的研究觀察經驗,指出地球按照一定軌道繞著太陽旋轉。他的發現否定教會長久以來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學説。
結果,教會視其為「異類」而大加撻伐,伽利略因此被囚禁在塔裡。這名二十五歲就擔任比薩大學數學教授的科學家,為了重獲自由,不得不被迫公開認錯。
伽利略於一六四二年去世,科學史上的曠世奇才牛頓則在這一年誕生,承擔伽利略學説,並把物理學發揚光大。他所建構的機械論、宇宙觀沒有受到神學干擾。
我思考了一會兒。
「如果催眠是罪惡,」我放膽地説:「為什麼邁阿密區的主教要請修女、神父或服務教會的員工前來接受催眠?」
老實説,這些人並沒有接受前世治療。不過十多年來,我利用催眠幫助這些人減肥、戒菸、減少壓力。
聽到這件事,女士沉默了好幾秒鐘,絲毫不想讓步。
「不知道邁阿密的情形如何?」她説得很有自信:「不過在克里夫蘭,那是罪惡!」
主持人看看我,強忍著不發笑聲。因為我們剛介紹過宗教上的罪惡觀念。
新觀念的挑戰
住克里夫蘭的這名女士為什麼那麼生氣?她很擔心,因為催眠對她來説是個新觀念,威脅到她確認事務的想法。催眠破壞了她對現實的觀點,也破壞她對世界的理解。不過至少她是誠意的。
我把這件事講給參與工作坊的夥伴聽,引起哄堂大笑。有些人在笑自我認知的問題。自我認知對每個人而言是件很重要的事。人的一生中多少會遇到好幾個自我認知受到挑戰的問題,當然每個人的情形可能不一樣。歷史上或某些時刻裡都可能出現新觀念,威脅到我們的舊觀念,但是我們都可以從挑戰中獲益。
歷史是幫助我們成長的良師,當然,我們也必須克服對某些新觀念的恐懼感。許多新觀念開創了科學、經濟、政治、文學、藝術的新局。有些新觀念讓我們發現新大陸或人煙罕至的地方,導致必須改繪世界地圖。
一六三三年,伽利略自行設計望遠鏡,根據他的研究觀察經驗,指出地球按照一定軌道繞著太陽旋轉。他的發現否定教會長久以來以地球為宇宙中心的學説。
結果,教會視其為「異類」而大加撻伐,伽利略因此被囚禁在塔裡。這名二十五歲就擔任比薩大學數學教授的科學家,為了重獲自由,不得不被迫公開認錯。
伽利略於一六四二年去世,科學史上的曠世奇才牛頓則在這一年誕生,承擔伽利略學説,並把物理學發揚光大。他所建構的機械論、宇宙觀沒有受到神學干擾。
牛頓的學説被接受了,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因此徹底改觀。雖然教會曾極力阻撓,但伽利略的貢獻最後被全人類接受,並贏得尊崇。今天,受過教育的人都認識他,不僅因為他所做的科學貢獻,同時也因為他向人類證明,真理是信賴自己的思想與經驗而來的,不是別人告訴我們真理是什麼,我們就信以為真。伽利略的努力打開了科學、宗教、思想、文化史的新展望,他的努力改變了我們的現實觀。
向愛和真理開放
要讓住在克里夫蘭的這名女士接受催眠可以治病的觀念,可能要費一番唇舌,而這也是她人格多方面成長的關鍵。每一個人多少也會碰上這類問題。在本書的前面幾章,我提到我們在進行回溯之前,心靈都應該有所準備、有所調整,有時候,我們的心靈在前世回溯時只扮演小角色,有時候,我們的心靈卻又是治療歷程中的挑粱主角。不論做了多少調整、多少準備,我們都可能發現,讓心靈無限開放,把恐懼與限制轉化為創造與快樂,才是我們必須學習的課題。
對大多數人而言,回溯經驗讓我們體會到,以往年輕無知時,別人所告訴我們的某些真理,並不是真的;我們曾為此而在內心掙扎。
令人覺得不太對勁的「真理」,可能是宗教教義、宇宙本質的觀念,或是有關科學知識的問題等等。不論是什麼,當你有了回溯經驗後,某些「真理」或「信仰」,可能與你親身經驗的真理不同。你也發現到,那些「真理」或「信仰」或多或少妨礙你個人的成長與追求快樂的能力。你也體會到,放棄這些矛盾的「信仰」與「真理」之後,以往觀看與思考的方式,才會隨之消除。
當初你我是怎麼獲得這種自我限制的「真理」與「信仰」?告訴你這些事的人,可能本來就錯了。或者你不經查證,或運用自己的經驗證明,沒有經過思考就接受別人的説法。真正的真理是不受這些影響的,真理是絕對的,真理和愛一樣,都是常存不變的。
接納了真理之後,生命的各種可能性才隨之擴大。對某些人來説,該學習的就是「向愛和真理開放」。
向愛和真理開放
要讓住在克里夫蘭的這名女士接受催眠可以治病的觀念,可能要費一番唇舌,而這也是她人格多方面成長的關鍵。每一個人多少也會碰上這類問題。在本書的前面幾章,我提到我們在進行回溯之前,心靈都應該有所準備、有所調整,有時候,我們的心靈在前世回溯時只扮演小角色,有時候,我們的心靈卻又是治療歷程中的挑粱主角。不論做了多少調整、多少準備,我們都可能發現,讓心靈無限開放,把恐懼與限制轉化為創造與快樂,才是我們必須學習的課題。
對大多數人而言,回溯經驗讓我們體會到,以往年輕無知時,別人所告訴我們的某些真理,並不是真的;我們曾為此而在內心掙扎。
令人覺得不太對勁的「真理」,可能是宗教教義、宇宙本質的觀念,或是有關科學知識的問題等等。不論是什麼,當你有了回溯經驗後,某些「真理」或「信仰」,可能與你親身經驗的真理不同。你也發現到,那些「真理」或「信仰」或多或少妨礙你個人的成長與追求快樂的能力。你也體會到,放棄這些矛盾的「信仰」與「真理」之後,以往觀看與思考的方式,才會隨之消除。
當初你我是怎麼獲得這種自我限制的「真理」與「信仰」?告訴你這些事的人,可能本來就錯了。或者你不經查證,或運用自己的經驗證明,沒有經過思考就接受別人的説法。真正的真理是不受這些影響的,真理是絕對的,真理和愛一樣,都是常存不變的。
接納了真理之後,生命的各種可能性才隨之擴大。對某些人來説,該學習的就是「向愛和真理開放」。
吐露神祕智慧
阿妮達是四十二歲的家庭主婦,深受義大利天主教文化影響。她患有嚴重的憂鬱症,正在服藥治療。她的臨床症狀包括:心情局促不安、睡眠障礙、絕望感、精神不振。這些狀況通常是一種無力感。阿妮達覺得處處被家庭壓制、被儀式化的宗教信仰壓制,這兩股力量把她當傀儡一般耍弄。
初次面診,阿妮達表現得相當恭順與膽怯,她同時承認,覺得自己幽閉恐懼、憂柔寡斷。她對自己與父親的關係特別感到沮喪,父親總是用權威方式下令,堅持要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該有哪些行為。阿妮達對他這種專斷作風心懷怨恨,,但是,她同時對自己的怨恨覺得愧疚。
阿妮達覺得無法面對父親,也無法改善現狀,因為她信奉的天主教嚴格要求子女要孝順父母。她很擔心,如果她膽敢忤逆父親,就做不了善良的天主教徒了。
由於阿妮達對宗教信仰很投入,任何足以讓她「遠離天主」的行為,都會帶來痛苦。她的宗教需要,以及她自己的需求,形成互相較勁的傷害力,觸發她心理上的憂鬱症,也就是説,她的症狀是受到父女關係的刺激。更重要的是,阿妮達的宗教信仰無法接受生命輪廻的觀念,而她本人卻深信不疑,所以她才登門求診。
阿妮達是四十二歲的家庭主婦,深受義大利天主教文化影響。她患有嚴重的憂鬱症,正在服藥治療。她的臨床症狀包括:心情局促不安、睡眠障礙、絕望感、精神不振。這些狀況通常是一種無力感。阿妮達覺得處處被家庭壓制、被儀式化的宗教信仰壓制,這兩股力量把她當傀儡一般耍弄。
初次面診,阿妮達表現得相當恭順與膽怯,她同時承認,覺得自己幽閉恐懼、憂柔寡斷。她對自己與父親的關係特別感到沮喪,父親總是用權威方式下令,堅持要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該有哪些行為。阿妮達對他這種專斷作風心懷怨恨,,但是,她同時對自己的怨恨覺得愧疚。
阿妮達覺得無法面對父親,也無法改善現狀,因為她信奉的天主教嚴格要求子女要孝順父母。她很擔心,如果她膽敢忤逆父親,就做不了善良的天主教徒了。
由於阿妮達對宗教信仰很投入,任何足以讓她「遠離天主」的行為,都會帶來痛苦。她的宗教需要,以及她自己的需求,形成互相較勁的傷害力,觸發她心理上的憂鬱症,也就是説,她的症狀是受到父女關係的刺激。更重要的是,阿妮達的宗教信仰無法接受生命輪廻的觀念,而她本人卻深信不疑,所以她才登門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