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6 22:58:05本願念佛
《念佛感應錄》編者序
一、應機妙法 唯在念佛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
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此處、此時、此機之妙法,唯有「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祖師云:「念佛最勝最易,極善最上。」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故最勝;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淨土法門名為「易行道」,「易」有二義:即簡易、容易,亦即單純化、易行化。因為單純、易行,人人都能。若必需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論,則不單純;若必需作複雜艱難的修行,則不容易。不單純、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淨土法門,更非彌陀本願。
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單純化、易行化;未必要三心的體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因為願生極樂而專念彌陀,自有彌陀本願力的運作,使稱念者,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報土。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淨土法門本極平易直截,若人人都需了解煩瑣的宗學,或需體驗信心的一念,便抹殺了淨土門易行疾至的勝易功能,也埋沒了彌陀佛大悲為凡的基本原則,直將普機普緣之教,反成一機一緣之法。如此誤解曲解,自我設限,則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釋尊嘆言「易往而無人」。
淨土門名之為「易行道」,解釋為「易行難信」,而捨難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為易。因此,但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信在其中矣。是故《觀經》雖說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機信法等,然而最後流通之付囑,則唯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流通於遐代。正因稱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勝故,直至佛果。定善散善之功德,圓攝無餘;信機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慈愍大師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
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此處、此時、此機之妙法,唯有「彌陀本願,稱名念佛」。
祖師云:「念佛最勝最易,極善最上。」
彌陀名號,攝盡一切功德,故最勝;
稱名念佛,不論任何根機,故最易。
淨土法門名為「易行道」,「易」有二義:即簡易、容易,亦即單純化、易行化。因為單純、易行,人人都能。若必需了解高深微妙的理論,則不單純;若必需作複雜艱難的修行,則不容易。不單純、不容易,就非人人都能,亦非淨土法門,更非彌陀本願。
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即是單純化、易行化;未必要三心的體悟,也不需一心的工夫。因為願生極樂而專念彌陀,自有彌陀本願力的運作,使稱念者,現世常得安穩利樂,臨終往生極樂報土。人人都能,而且功德平等。
淨土法門本極平易直截,若人人都需了解煩瑣的宗學,或需體驗信心的一念,便抹殺了淨土門易行疾至的勝易功能,也埋沒了彌陀佛大悲為凡的基本原則,直將普機普緣之教,反成一機一緣之法。如此誤解曲解,自我設限,則得救者寡,往生者稀,致使釋尊嘆言「易往而無人」。
淨土門名之為「易行道」,解釋為「易行難信」,而捨難取易,此即是易行道之所以為易。因此,但能「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信在其中矣。是故《觀經》雖說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信機信法等,然而最後流通之付囑,則唯取「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流通於遐代。正因稱名易故,人人都能;功德勝故,直至佛果。定善散善之功德,圓攝無餘;信機信法之功能,巧在其中。
慈愍大師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 聞名念我總迎來
不簡貧窮將富貴 不簡下智與高才
不簡多聞持淨戒 不簡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礫變成金
二、超世本願 唯說念佛
諸佛有總別之願,「總」者四弘誓願,「別」者如釋迦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上願,彌陀佛四十八殊勝大願。
然今彌陀別願,超過諸佛別願,故《大經》言「我建超世願」,又言「發願踰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彌陀別願亙通四十八願,別局第十八願,故第十八願釋尊名為「本願」,祖師讚為「王本願」、「本願王」。
本願有二義:
因本:對果末,因位之誓願,即四十八願每願皆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眾多誓願中之根本誓願。四十八願中,唯有第十八願是根本主要之誓願。
彌陀誓願雖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願為王本願,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
第十八願言:
十方眾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而第十八願成就偈言: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天親菩薩闡釋此偈之意,而於《往生論》言: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龍樹菩薩據此第十八願及成就偈之意,而於《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稱名自歸」、「常應憶念」,亦即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臨終方遇此法之人,則十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其他之人,則應上盡一形而念佛。
故知「念佛」乃是彌陀對十方眾生之救度的招喚與約束。
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彌陀救度的招喚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又於〈定善義〉之「真身觀」云: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於《法事讚》云: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 專心想佛佛知人
又云: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而《觀經疏》之結論更言: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故願生極樂之人,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是彌陀本願之行。
諸佛有總別之願,「總」者四弘誓願,「別」者如釋迦佛五百大願,藥師佛十二上願,彌陀佛四十八殊勝大願。
然今彌陀別願,超過諸佛別願,故《大經》言「我建超世願」,又言「發願踰諸佛」。故彌陀別願名「超世別願」,亦名「別意弘願」。
彌陀別願亙通四十八願,別局第十八願,故第十八願釋尊名為「本願」,祖師讚為「王本願」、「本願王」。
本願有二義:
因本:對果末,因位之誓願,即四十八願每願皆是本願。
根本:對枝末,眾多誓願中之根本誓願。四十八願中,唯有第十八願是根本主要之誓願。
彌陀誓願雖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願為王本願,此本願之王「唯說念佛」。
第十八願言:
十方眾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而第十八願成就偈言: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天親菩薩闡釋此偈之意,而於《往生論》言:
觀佛本願力 遇無空過者
能令速滿足 功德大寶海
龍樹菩薩據此第十八願及成就偈之意,而於《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
若人念我,稱名自歸;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應憶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稱名自歸」、「常應憶念」,亦即是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一聲一念之念佛。
臨終方遇此法之人,則十聲一聲一念,亦得往生;其他之人,則應上盡一形而念佛。
故知「念佛」乃是彌陀對十方眾生之救度的招喚與約束。
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彌陀救度的招喚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來,我能護汝。
又於〈定善義〉之「真身觀」云:
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又於《法事讚》云:
弘誓多門四十八 偏標念佛最為親
人能念佛佛還念 專心想佛佛知人
又云: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而《觀經疏》之結論更言:
望佛本願 意在眾生 一向專稱 彌陀佛名
故願生極樂之人,應「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此是彌陀本願之行。
「念佛」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善導大師謂之「正定之業」,亦即「往生已定」、「平生業成」。
而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之啟示,於其所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之結論云: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與其卷首開宗明義所標舉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前後遙相呼應,顯示始終一貫之宗義。
何以阿彌陀佛以稱名為本願,不以其他諸行為本願?此法然上人於其《選擇集》之第三「本願章」有很簡要的解說:
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為普攝於一切,不以諸行為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
「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不論緇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亦即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此即是善導大師於《法事讚》所云: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選擇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願皆雖本願,殊以念佛為往生規。
又云:
四十八願中,既以念佛往生願而為本願中王也,是以釋迦慈悲,特以此經止住百歲也。
此「稱名本願」之義,存覺上人於《六要鈔》簡潔扼要明快地解釋說:
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樂、欲生。
有人問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與佛心相應;因智者既深知本願內容,亦詳明名號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願亦然。
阿彌陀佛之本願名號者,即使樵夫獵戶之愚癡卑賤、一文不識之類,信稱念必生,而真實欣樂常念佛者,以此為最上根。
若以智慧離生死者,法然何必捨聖道門入淨土門乎?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明遍僧都問法然上人曰:「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上人答曰:
應知:心雖散亂,稱佛名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所謂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凡夫之心,何能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彌陀所選擇之本願念佛,「殊勝」的同時,也是能使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報土的「容易」;不論愚癡卑賤、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願念佛,殊勝簡易。
而法然上人依善導大師之啟示,於其所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之結論云:
正定之業者 即是稱佛名
稱名必得生 依佛本願故
此與其卷首開宗明義所標舉之
往生之業 念佛為本
前後遙相呼應,顯示始終一貫之宗義。
何以阿彌陀佛以稱名為本願,不以其他諸行為本願?此法然上人於其《選擇集》之第三「本願章」有很簡要的解說:
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為普攝於一切,不以諸行為往生本願,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
「平等慈悲」故,「普攝一切」故,不論緇素賢愚、善惡淨穢、男女老少、貧富貴賤;亦即不論何人,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報土,同證無量光壽。此即是善導大師於《法事讚》所云:
人天善惡,皆得往生;
到彼無殊,齊同不退。
又《選擇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願皆雖本願,殊以念佛為往生規。
又云:
四十八願中,既以念佛往生願而為本願中王也,是以釋迦慈悲,特以此經止住百歲也。
此「稱名本願」之義,存覺上人於《六要鈔》簡潔扼要明快地解釋說:
稱佛名號,得往生益,是佛本願。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樂、欲生。
有人問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與佛心相應;因智者既深知本願內容,亦詳明名號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願亦然。
阿彌陀佛之本願名號者,即使樵夫獵戶之愚癡卑賤、一文不識之類,信稱念必生,而真實欣樂常念佛者,以此為最上根。
若以智慧離生死者,法然何必捨聖道門入淨土門乎?
聖道門之修行者,極智慧離生死;
淨土門之修行者,還愚癡生極樂。
明遍僧都問法然上人曰:「雖念佛,心散亂,將如何?」
上人答曰:
應知:心雖散亂,稱佛名者,乘佛願力,必得往生。
生於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猶如受生人界,則有目鼻。所謂捨散心而往生,無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勝之本願。
凡夫之心,何能無散亂!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彌陀所選擇之本願念佛,「殊勝」的同時,也是能使一切眾生平等往生報土的「容易」;不論愚癡卑賤、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願念佛,殊勝簡易。
三、彌陀光明 唯攝念佛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具足光明之義,釋尊於《阿彌陀經》解釋彌陀之名號而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此彌陀光明有何種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護攝取(救度)念佛之人。釋尊於《觀經》之「真身觀」解釋彌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綜合以上二文而闡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又於《觀念法門》云: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而其《觀經疏》解釋「遍照」之文斷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攝念佛,不攝餘雜業行者?善導大師以「三緣」解釋之,其中第一「親緣」云: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
故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又,何以彌陀光明普照,唯攝念佛,不攝其他雜業行者?乃因餘行非本願行,故不照攝之;念佛是本願行,故照攝之。亦即念佛是彌陀本願之所要求與命令,是彌陀救度之招喚與約束,故曰「乃至十念」。更因彌陀名號之本身即是彌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號」;亦是彌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體」。因此,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以偈讚云: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又於《般舟讚》云: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之名號具足光明之義,釋尊於《阿彌陀經》解釋彌陀之名號而言: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
此彌陀光明有何種功能?此光明能自然照護攝取(救度)念佛之人。釋尊於《觀經》之「真身觀」解釋彌陀之光明而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攝取不捨
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綜合以上二文而闡釋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
唯觀念佛眾生攝取不捨,故名阿彌陀。
又於《觀念法門》云:
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攝護不捨;
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
而其《觀經疏》解釋「遍照」之文斷言:
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
既然佛光普照,何以唯攝念佛,不攝餘雜業行者?善導大師以「三緣」解釋之,其中第一「親緣」云:
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
故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又,何以彌陀光明普照,唯攝念佛,不攝其他雜業行者?乃因餘行非本願行,故不照攝之;念佛是本願行,故照攝之。亦即念佛是彌陀本願之所要求與命令,是彌陀救度之招喚與約束,故曰「乃至十念」。更因彌陀名號之本身即是彌陀之光明,故曰「光明名號」;亦是彌陀之生命,故曰「名即是體」。因此,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以偈讚云:
彌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
又於《般舟讚》云:
相好彌多八萬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為餘緣光普照 唯覓念佛往生人
若論光明,一切諸佛皆有,然而以彌陀光明為最尊第一,非諸佛光明可及。之所以最尊第一,釋尊以十二光佛之德說明之,而於此之前,便預先概要的歎譽而言: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 所不能及
又,釋尊為了顯明彌陀威神功德之獨一無二、至高無上,而於《大阿彌陀經》極口崇仰讚歎曰: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中之極」、「光中之尊」,不只釋尊極口讚仰,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以「不可思議」讚歎之,《無量壽經》言:
十方恒沙 諸佛如來 皆共讚歎
無量壽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議
威神光明 最尊第一
諸佛光明 所不能及
又,釋尊為了顯明彌陀威神功德之獨一無二、至高無上,而於《大阿彌陀經》極口崇仰讚歎曰:
諸佛中之王也
光明中之極尊也
阿彌陀佛是「諸佛之王」、「光中之極」、「光中之尊」,不只釋尊極口讚仰,十方諸佛也異口同聲以「不可思議」讚歎之,《無量壽經》言:
十方恒沙 諸佛如來 皆共讚歎
無量壽佛 威神功德 不可思議
四、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
「一向專稱」既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已與彌陀機法一體,常蒙彌陀光明環照圍繞,不相捨離,可說與佛同在,與佛同行,故亦蒙「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阿彌陀經)。故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云: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又於《觀念法門》云: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
《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又,念佛之人,釋尊亦於《觀經》歡喜讚歎而言: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芬陀利華」即是千葉白蓮,世間罕有,其尊貴遠超眾花之上。以「芬陀利華」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貴,遠超眾人之上,顯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雖在人間,已超六道外;雖未生極樂,已是淨土人。故法照大師於《五會念佛讚》云: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華還到此間迎
同時觀音、勢至自然為其勝友,亦如兄弟;且不請自來,二六時中,如影相隨,常相擁護,毫不嫌棄,永不捨離。
但念彌陀,頓超輪迴,釋尊喻為白蓮,二聖自然影護。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流通分〉之文,以「五種嘉譽」讚歎念佛人,並說明「二聖影護」,其文云: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又,大師於《觀念法門》顯明念佛能消災延壽,其文云:
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為了闡釋此義,大師說明念佛能得五種增上緣,亦即五種利益,其中第一滅罪之益,第二護念之益。
第一滅罪之益,如《觀經》言:
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
又言:
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此是經中明言念佛能消滅生生世世以來生死輪迴之重罪。
「一向專稱」既是彌陀本願獨一無二、最高無上之行,已與彌陀機法一體,常蒙彌陀光明環照圍繞,不相捨離,可說與佛同在,與佛同行,故亦蒙「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阿彌陀經)。故善導大師於《往生禮讚》云:
若稱佛往生者,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
又於《觀念法門》云:
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來護念,故名《護念經》。
《護念經》意者:亦不令諸惡鬼神得便,亦無橫病、橫死、橫有厄難,一切災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又,念佛之人,釋尊亦於《觀經》歡喜讚歎而言:
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
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芬陀利華」即是千葉白蓮,世間罕有,其尊貴遠超眾花之上。以「芬陀利華」譬喻念佛人之罕有尊貴,遠超眾人之上,顯示念佛人是真佛弟子,身雖在人間,已超六道外;雖未生極樂,已是淨土人。故法照大師於《五會念佛讚》云:
此界一人念佛名 西方便有一蓮生
但使一生常不退 此華還到此間迎
同時觀音、勢至自然為其勝友,亦如兄弟;且不請自來,二六時中,如影相隨,常相擁護,毫不嫌棄,永不捨離。
但念彌陀,頓超輪迴,釋尊喻為白蓮,二聖自然影護。故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流通分〉之文,以「五種嘉譽」讚歎念佛人,並說明「二聖影護」,其文云: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又,大師於《觀念法門》顯明念佛能消災延壽,其文云:
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為了闡釋此義,大師說明念佛能得五種增上緣,亦即五種利益,其中第一滅罪之益,第二護念之益。
第一滅罪之益,如《觀經》言:
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
又言:
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於念念中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
此是經中明言念佛能消滅生生世世以來生死輪迴之重罪。
而《大智度論》云:
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
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故知: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如此重罪,唯有念阿彌陀佛,方得消滅。
但念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若不念佛,輕罪不滅,何況重罪。一沙雖輕,直沈海底;重石乘船,可達彼岸。
善導大師於《法事讚》云: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無問罪福時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於《般舟讚》云:
謗法闡提行十惡 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劍即是彌陀號 一聲稱念罪皆除
念念稱名常懺悔 人能念佛佛還憶
第二護念之益:除了前面所述:諸佛護念、二聖影護之外,佛亦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薩常相擁護,同時也獲得天龍八部的相隨保護,無有災障厄難。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云:
《十往生經》說云: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
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此即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云:
《般舟三昧經》說云:
佛言: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三昧者:
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
而「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云: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故知:念佛之人,縱使是愚癡卑賤、惡病污穢,其人現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勝人,佛凡一體、彌陀光照、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擁護,消災延壽;而命終往生,證大涅槃;遠遠超勝世間上任何人。
若不念佛,願生極樂,則雖位高權重,猶是閻王眷屬,日日接近地獄。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終,悔懼交至。鬼卒帶走之路,流淚獨行;閻王呵責之庭,屈膝孤悲。是故《大經》言: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皆當別離 無可樂者
又言: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
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
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故知:誹謗正法之罪甚重,過於五逆;如此重罪,唯有念阿彌陀佛,方得消滅。
但念彌陀,重罪尚滅,何況輕罪;若不念佛,輕罪不滅,何況重罪。一沙雖輕,直沈海底;重石乘船,可達彼岸。
善導大師於《法事讚》云: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無問罪福時多少 心心念佛莫生疑
又於《般舟讚》云:
謗法闡提行十惡 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劍即是彌陀號 一聲稱念罪皆除
念念稱名常懺悔 人能念佛佛還憶
第二護念之益:除了前面所述:諸佛護念、二聖影護之外,佛亦派遣二十五位大菩薩常相擁護,同時也獲得天龍八部的相隨保護,無有災障厄難。善導大師於《觀念法門》云:
《十往生經》說云:佛告山海慧菩薩及以阿難:
若有人專念西方阿彌陀佛願往生者,我從今以去,常使二十五菩薩影護行者,不令惡鬼惡神惱亂行者,日夜常得安穩。
此即是現生護念增上緣。
又云:
《般舟三昧經》說云:
佛言:若人專行此念彌陀三昧者:
常得一切諸天及四天大王、龍神八部,隨逐影護,愛樂相見;永無諸惡鬼神、災障厄難,橫加惱亂。
而「當坐道場,生諸佛家」,善導大師於《觀經疏》解釋云:
捨命即入諸佛之家,即淨土是也。
故知:念佛之人,縱使是愚癡卑賤、惡病污穢,其人現生已是人中妙好人、最勝人,佛凡一體、彌陀光照、諸佛護念、菩薩相隨、天神擁護,消災延壽;而命終往生,證大涅槃;遠遠超勝世間上任何人。
若不念佛,願生極樂,則雖位高權重,猶是閻王眷屬,日日接近地獄。如牛赴市,步步近死;一旦命終,悔懼交至。鬼卒帶走之路,流淚獨行;閻王呵責之庭,屈膝孤悲。是故《大經》言:
愛欲榮華 不可常保 皆當別離 無可樂者
又言:
獨生獨死 獨去獨來 身自當之 無有代者
五、眾生緣深 唯有彌陀
若論緣份,則十方諸佛、諸菩薩中,唯有阿彌陀佛與眾生之緣最深、最親、最近。《大悲經》言:
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
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
悲哉!我等娑婆眾生,煩惱厚重,諸佛所不能救,何況菩薩!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願行弘深,主動為我等愚惡眾生發起絕無條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願,其願言:
十方眾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即不能成正覺;
若能夠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才能夠成正覺。
阿彌陀佛的正覺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的往生依阿彌陀佛是否成正覺而定。
如今,彌陀既已成正覺,我等亦當得往生。
亦即阿彌陀佛將他的成佛與我等十方眾生的往生,結合一體,同時發誓;他成佛的同時即是完成我等眾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眾生沒有為他完成往生功德,彌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彌陀佛與我一體,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如蘆葦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無此誓願。
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如共命鳥,兩命一體,互相依存。
《大經》中敘述阿彌陀佛的悲願而言: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心或不堪常行施 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 不成救世之法王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消除三垢冥 廣濟眾厄難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故知:阿彌陀佛不但將我們看成他自己,甚至將我們看成他的父母,為我們承擔曠劫以來所負業債。他為我們開法藏,使我們成就功德,現世脫離貧苦,免除厄難,一切恐懼,轉為大安;未來往生安樂淨土,永離六道輪迴。
如是悲願,諸佛雖多,唯有彌陀一佛而已。故諸佛菩薩中,唯有彌陀與眾生緣份最深、最親、最近。
若論緣份,則十方諸佛、諸菩薩中,唯有阿彌陀佛與眾生之緣最深、最親、最近。《大悲經》言:
娑婆世界,諸眾生等,煩惱厚重,專行惡業。
如是眾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捨者,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
悲哉!我等娑婆眾生,煩惱厚重,諸佛所不能救,何況菩薩!唯有佛中之王的阿彌陀佛,願行弘深,主動為我等愚惡眾生發起絕無條件、平等救度的深重誓願,其願言:
十方眾生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覺
若不能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即不能成正覺;
若能夠使我等往生,阿彌陀佛才能夠成正覺。
阿彌陀佛的正覺依能否使我等往生而定,
我等的往生依阿彌陀佛是否成正覺而定。
如今,彌陀既已成正覺,我等亦當得往生。
亦即阿彌陀佛將他的成佛與我等十方眾生的往生,結合一體,同時發誓;他成佛的同時即是完成我等眾生的往生功德,若有一眾生沒有為他完成往生功德,彌陀即不能成佛。
故知:阿彌陀佛與我一體,他的成佛依靠我的往生,我的往生依靠他的成佛,如蘆葦相依相靠,缺一即倒。除了阿彌陀佛,十方諸佛無此誓願。
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如共命鳥,兩命一體,互相依存。
《大經》中敘述阿彌陀佛的悲願而言: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擔。
如純孝之子,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若自己。
心或不堪常行施 廣濟貧窮免諸苦
利益世間使安樂 不成救世之法王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安樂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消除三垢冥 廣濟眾厄難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專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一切恐懼,為作大安。
故知:阿彌陀佛不但將我們看成他自己,甚至將我們看成他的父母,為我們承擔曠劫以來所負業債。他為我們開法藏,使我們成就功德,現世脫離貧苦,免除厄難,一切恐懼,轉為大安;未來往生安樂淨土,永離六道輪迴。
如是悲願,諸佛雖多,唯有彌陀一佛而已。故諸佛菩薩中,唯有彌陀與眾生緣份最深、最親、最近。
六、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
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並有其他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
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他菩薩。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他咒語。《大經》之〈流通分〉佛告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 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 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 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 無上功德
故知:「念佛」既是無上大利功德,則一切咒語及諸行門,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當捨有上小利之餘行,而專念無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又,《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祕密神咒經》言:
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祕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迫病患之苦,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故知: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該羅八教,圓攝五宗。」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十方諸佛自然護念。「護念」即是守護憶念,令其安穩,無諸障難。
故知: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生極樂淨土,即是生十方淨土;能以此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十方諸佛名號。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觀音勢至,自然相隨;並有其他大菩薩,共二十五位,不請自來,二六時中,歡喜擁護,令念佛人,離諸惱亂,常得安穩。
故知:但念彌陀,即已通念諸大菩薩,觀音勢至,自在其中,不必改口另外稱念其他菩薩。
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獲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當然超勝任何咒語;何況一句彌陀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故念佛之外,不必改口另外持念其他咒語。《大經》之〈流通分〉佛告彌勒菩薩言:
其有得聞 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 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 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 無上功德
故知:「念佛」既是無上大利功德,則一切咒語及諸行門,皆是有上小利功德。故有智之人,當捨有上小利之餘行,而專念無上大利之六字洪名。
又,《佛說阿彌陀佛根本祕密神咒經》言:
阿彌陀佛名號,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深祕密、殊勝微妙、無上功德。
所以者何?「阿彌陀」佛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聲聞、阿羅漢,一切諸經、陀羅尼神咒、無量行法。
是故,彼佛名號,即是為無上真實至極大乘之法,即是為無上殊勝清淨了義妙行,即是為無上最勝微妙陀羅尼。而說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彌字一切諸菩薩
陀字八萬諸聖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眾生,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於現在身,受無比樂;或轉貧賤獲得富貴,或得果免宿業所迫病患之苦,或轉短命得壽延長,或怨家變恨,得子孫繁榮,身心安樂,如意滿足。如是功德,不可稱計。
故知:一句彌陀是佛王、法王、咒王、功德之王。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即是總持總念諸佛、諸菩薩、諸經咒、諸行門。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六字全收。」亦謂「該羅八教,圓攝五宗。」既得臨終往生淨土,亦獲現世身心安樂。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觀經》言: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涅槃經》言:
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增壹阿含經》言: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若有稱佛名號,如搆擠牛乳之意 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大智度論》云: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善導大師云: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慶文大師云:
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
元照律師云: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又云:
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戒度法師云:
佛名乃是積劫薰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
用欽法師云:
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嘉祥大師云:
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
法位大師云:
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
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
宗曉禪師云:
還丹一粒,變鐵成金;真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觀經》言:
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涅槃經》言:
佛告大王: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增壹阿含經》言: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若有稱佛名號,如搆擠牛乳之意 牛乳頃,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大智度論》云: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滿中七寶,奉施於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
善導大師云: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慶文大師云:
專稱一佛名號,則是具稱諸佛名號;功德無量,能滅罪障,能生淨土,何必生疑乎!
元照律師云:
一乘極唱,終歸咸指於樂邦;
萬行圓修,最勝獨推於果號。
又云:
況我彌陀,以名接物,是以耳聞口誦,無邊聖德,攬入識心,永為佛種,頓除億劫重罪,獲證無上菩提。信知非少善根,是多功德也。
戒度法師云:
佛名乃是積劫薰修,攬其萬德,總彰四字,是故稱之,獲益非淺。
用欽法師云:
今若以我心口,稱念一佛嘉號,則從因至果,無量功德,無不具足。
嘉祥大師云:
佛有無量功德,念佛無量功德,故得滅無量罪。
法位大師云:
諸佛皆德施名,稱名即稱德,德能滅罪生福,名亦如是。
若信佛名,能生善滅罪,決定無疑;稱名往生,此有何惑!
宗曉禪師云:
還丹一粒,變鐵成金;真理一言,轉惡業成善業。
上一篇:《念佛感應錄》編者序 (續)
下一篇:殺豬佬的希奇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