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31 14:17:34無遮,小光,一休

探尋動物內在的靈性

探尋動物的內在靈性


衛報記者詹姆斯蘭德森(James Randerson)


2010519

您相信嗎?雞能辨別人類的美醜,掠鳥也會有悲觀的時候,大象會因為同伴的逝去而悲慟。所有這些或許就是動物行為科學家喬納森貝肯伯博士研究的驚人發現。 他在新書中宣稱,大量的研究讓我們對其他動物對自然界的體驗這個問題的理解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研究涉及包括從小魚到猴子在內的大量物種。

僅僅30多年前,如果用高興、倦怠、或歡樂這樣的形容情緒的字眼,來形容除了人以外的其他動物時,還會被學術界看做是異端。在他的《第二天性:動物的 靈性》(Palgrave Macmillan, 2010)一書中,他這樣寫道,(然而現在,)研究人員發現,動物所具備的思維和情感遠遠超乎人類的想像。

對於生於英國,居於美國東海岸的貝肯伯而言,這一新的認識讓他得出許多前所未有的結論。

詹姆斯蘭德森(以下簡稱蘭):這麼說,例如雞也有審美觀的話我們應該對此加以關注。因為,在我們對待動物的方式上,這種觀點似乎具有深遠的意義。

喬納森貝肯伯(以下簡稱貝):在20世紀相當長的時間裏,關於動物們有什麼樣的想法、有什麼樣的感受等,這樣的問題一直是一個禁忌。現在,一切都不同了。我們對各種現象作了大量的研究,結果顯示,動物們的的確確有著與人類一樣的情感。牠們或許有著與人類不同的生存方式,但是,牠們對歡愉和痛苦的體驗卻同樣強烈。牠們的情感體驗與人類一樣敏感。有研究顯示,這些動物具有真正的靈性。

對於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係而言,這意味著什麼呢?自相矛盾的是,隨著我們對動物瞭解的加深,我們對待牠們的方式卻遠遠落後於我們對牠們的瞭解。其原因就是我們仍然固守著強權就是公理的策略,而這種策略正是出於我們殖民主義和奴隸主義的思維方式。不幸的是,我們還沿襲著中世紀時期對待動物的方式。

蘭:您能就動物的感知這一點做一下解釋嗎?

貝: 感知就是感覺事物的能力,通常表現為快樂和痛苦。但是,這只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其中包括從悲傷到樂觀,從積極到消極等各種感受。關鍵是,它是道德規範的基礎:人類是有道德觀念的。哲學家們稱之為能夠做出符合道德規範決策的道德個體,而感知則是構建這一道德體系的基石。正是它讓人類的生命如此重要,正是它最終使謀殺成為一種令人髮指的罪行,因為你剝奪了一個個體未來的生命。假定動物的感知在某些重要的方面非常敏銳,我不是說它們可以製造電腦或讀書,那麼,我們就需要擴大我們的道德範疇從而將牠們納入其中。

在一項名為《雞對漂亮的人情有獨鐘》 的研究中,人類的面孔被拍攝下來,並對其進行數位化處理,然後將它們呈現在一些大學生的面前,由他們根據魅力值對這些圖像進行劃分。男性面孔由女性學生來進行評分,反之亦然。最終得出一個從最具吸引力到最缺乏吸引力的評價表。然後,再將這些同樣的圖片展示在雞的面前。讓人驚訝的是,不知為何,雞對這些面孔所表現出的二元化的偏好中,與人類偏好的相同率竟高達98%

儘管作者似有此意,但是這並不一定就意味著雞認為那些面孔更加具有吸引力。在雞的世界裏這意味著什麼,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在我看來,這意味著它們對於一些線索的感知非常強烈,而這些認知與我們對美學的認知非常相似。

蘭: 在您的書中,您這樣寫道:到底為什麼雞會覺得我們美麗?今天,在美國,受到我們屠宰和虐待的雞的數量要遠遠超過地球上人類的數量。當然,進行一些個體 研究,並對其結果進行過度地闡釋、過多地偏信,這麼做是很危險的。而就這項研究而言,樣本雞的數量只有六隻:從它們表現出的偏好到得出它們具有辨別美醜的能力,這之間的跨度是否太大了?

貝:在您提出這個問題的同時,美國有大約3500只雞被屠宰。因此,這可以讓人們明白我們屠殺這些特別的生靈的規模究竟有多大。一些生物學家稱牠們是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因為現在牠們的數量如此眾多。然而,在我看來,它們卻是最不幸的,因為它們中的大部分都悲慘地度過它們短暫的一生。如果你從數量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那麼你得出的結論與你從每個個體的角度所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可是,具有感知能力的是每個個體。

然而,在這項研究中,僅僅因為雞對人類的外貌有著與人類對自己外貌相同的評價,並不一定就意味著它們具有與我們相同的感知能力。我當然不會這麼說。儘管我沒必要說,雞對於折斷一隻翅膀的痛感要低於我們人類手臂骨折的疼痛這樣的話,這一點尚需探討。當然這一點是有科學依據的。但是,這項研究卻說明當然這只是許多研究中的一項雞的生命也有其存在的意義。而這正是我試圖讓人們明白的一些認知和情感領域研究的核心:動物們不僅僅是昏昏噩噩 地活著。牠們有生命,有情感,還有性情。牠們應該充分享受福利這個詞所帶來的一切。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認真地看待我們與它們之間目前存在的這種關係,並對其進行重新審視。

蘭:人們會從雲彩的形狀中看出人臉,或者在通風良好的建築物中聽見人說話的聲音;我們非常善於使我們周圍的一切具有人性化的特徵。認為動物與人類一樣能夠體驗情感,目前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對嗎?

貝:這裏就有一項在嚴謹的科學基礎上所做的情感研究的例子。這項研究的物件是南非大狒狒。在博茨瓦納,相同的科學家對這些特定的種群已經進行了長達30年的研究。因此,當這些動物在它們自己的生存環境中時,我們能夠對它們進行一些長期實驗性研究和觀察性研究。眾所周知,對於母親而言,失去繈褓中的嬰兒是一件可怕、令人痛苦和悲傷的事。人們還知道她們的悲傷是來自於天性。這種悲傷隨著糖皮質激素在血液中的升高而在生理上反映出來,持續的時間能夠長達一個月,甚至更長。這些狒狒表現出相似的行為模式;如果博茨瓦納奧卡萬戈三角洲的一隻母狒狒失去了她的孩子,科學家們可以用一種非侵入性的方法測量她血液中的激素水準。他們不需要採血,只需要密切觀察。一旦母狒狒拉屎了,他們就會大聲說:哦,露西剛 剛拉了泡屎,我們採個樣吧!然後,他們就會對採到的糞便進行分析。

化驗結果表明,牠們的糖皮質水準也會升高,時間同樣持續一個月左右。而與母狒狒最親近的夥伴或者與它們有親緣關係的狒狒的糖皮質水準也會升高:悲傷的情緒乎有一種感染的能力。這同樣與人類相似;在這種情況下,人類會聚集在一起,互相支持,這使我們的社交網路得到增強。狒狒也表現出相似的行為模式。失去寶寶的母狒狒會在之後的一個多月裏更加頻繁地梳理自己的皮毛。同時,也有更多的狒狒來替她梳理毛髮。人們認為這是它們進行療傷的一種方式,這樣就可以度過它們有可能正在經歷的悲傷。

這是一個情感的挑戰:這些情緒是私下裏表現出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科學界在很長的時間裏忽略這些問題的原因。

蘭:食肉動物在捕獲獵物時,會使出各種不齒的手段。雄獅子會將那些加入新獅群的年輕獅子殺死。動物們是否有某種道德責任感?

貝:當然有。前衛科學中就有一門學科研究動物的美德:人們逐漸發現動物具有道德意識,或者對自己的行為會從道德的方面進行考量。對於那些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群居 生活習性的社會性動物而言,情況更是如此。群居生活充滿了妥協。你給予別人,同時也從別人那裏獲得。你希望與其他成員保持良好的關係,否則你就會被驅逐出去,而這種情況對你是不利的。因此,我們可以從基因的角度對美德和道德行為的演化進行解釋。當然,我們會用多種方式對其加以佐證。

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狗在面對不公正的情況時,會表現出厭惡的情緒,這說明,牠們具有公平意識。如果兩隻狗並排坐在你面前,你想要跟牠們握手,如果兩隻狗都跟你握了手,而你只獎勵了其中的一隻狗,如此這般試過1012次之後,那隻沒有受到獎勵的狗會拒絕跟你握手;而另外一種則會高興地持續跟你握手。在對照試驗中,當一隻狗沒有得到獎勵時,牠持續握手的時間會長得多。牠這麼做不僅僅是出於疲勞或挫折感,而是意識到這樣是不對的,牠會想:牠(別隻狗)這麼做就有獎賞,而我做同樣的事情卻沒有得到獎勵。

蘭:那麼植物有沒有內在價值觀呢?

貝:亞伯特史懷哲所宣揚的理念就是敬畏生命 他在1915年創造了這句話,而我非常喜歡。這句話也是針對植物說的,因為植物同樣是具有生命的生物體。儘管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植物是沒有感知能力的,但是我們仍然對此爭論不休。然而,即便它們沒有感知力,我們也應該尊重它們。因為這涉及到一個更加廣闊的話題,那就是我們與動物之間的關係。

人們經常問我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名素食者實際上,我是一名嚴格的素食主義者—“那麼植物怎麼辦?如果你是素食者的話,你吃的是植物!但是,如果你是 名肉食主義者的話,你就間接地吃掉了更多的植物。因為你在食物鏈上所處的位置更高。牛需要吃草才能長肉。不管怎樣,相對而言,素食者與植物間的關係更加友好。我崇尚敬畏一切生命的理念我不願意看到樹木被連根拔起,就像我不願意看到牛遭到屠宰一樣。但是,由於牛是有感知的,而植物沒有。因此,這兩者之間具有道德差異。


資料來源:英國「衛報」www.guardian.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