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3 13:40:50無遮,小光,一休

禪修的科學實驗

當科學遇上宗教

《長時間禪修者於禪修時自發性的高伽瑪波同步》


 本篇研究論文是在2004年11月8日發表於美國著名的權威科學刊物《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心理學家戴維森(Richard Davidson)的帶領下,由功能性腦部造影與行為實驗室(W. M. Keck Laboratory for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and Behavior)、衛斯曼中心( Waisman Center )、以及威斯康辛大學心理系(Department of Psychology)的與神經科學實驗室(Laboratory for Affective Neuroscience)共同完成此項實驗,參與實驗的科學家還包括Antoine Lutz、Lawrence L. Greischar、Nancy B. Rawlings、Matthieu Ricard等人,他們在尼泊爾藏傳佛教寺院Shechen寺的協助下,所做出有關長期禪修對大腦活動影響的腦神經科學報告。該項研究論文名稱為,《長期禪修者於心智訓練時同步自發性腦波的高度活動》(Long-term meditators self-induce high-amplitude gamma synchrony during mental practice)。

 資料來源:http://www.yongey.org/common/0918_longterm/long_term_meditator-1.doc

 
翻譯緣起

 
這份研究是達賴喇嘛一次在參觀主導此次實驗的威斯 康辛大學 教授李察大衛森的實驗室後,允諾送八位佛教禪修者到威斯康辛大學的實驗室(包括明珠仁波切在內),進行兩天有關禪修對腦波影響的研究。

這項實驗是測試長期禪修的僧侶與從未有禪修經驗者的腦波差異。過去科學界也有過多次對禪修者腦波的測驗,但並沒有針對佛教僧侶的腦波特別做研究,原因是科學家始終對宗教抱持懷疑態度。而此次的實驗結果,打開了佛教僧侶的大腦之迷,讓科學家不得不相信,在宗教背景薰陶下的禪修者,他們的大腦中充滿了平靜、快樂、和諧並且有組織,並隨時隨地都可以進入一般人只有在深度睡眠時才有的入定狀態

 實驗中所提到的伽瑪波,是與情緒穩定、正面思考有關。根據科學研究,一般人在進入深度睡眠狀態時,伽瑪波的活動會呈現活躍的振盪,表示是進入深沉的入定狀態,但那是人睡眠,腦部思考停止時的結果。因此這些接受測試的佛教僧侶在禪座時,伽瑪波活動強烈,也代表是進入很深的禪定狀態,因此在這個時刻的心智是處於快樂,平靜,有秩序的。

 此次接受測驗的有兩組人,一組是8名佛教僧侶,年齡在34至64歲間,他們分別有15至40年的禪修訓練,並都是接受藏傳佛教寧瑪巴 (Nyingmapa)與葛舉(Kagyupa)傳承的訓練;另一組受測者為10名從未有從未有禪修經驗的學生,年齡在19到22歲間,他們身體健康並表示對禪修有興趣。為讓學生了解禪修,在測驗前為他們進行一星期的禪修課,讓他們了解禪修的內涵。而此項實驗因為是要探測佛教僧侶的腦波反應,因此在兩天的腦波測驗時,要求雙方進行四種不同的禪修法:無緣悲心的禪修、止觀禪修、無所緣禪修、以及觀想本尊(或特定對象)的禪修,然後記錄他們在不同禪修時的腦波反應。不過這個論文中只記錄一種禪修法的腦波反應,那就是無緣悲心的禪修法(unconditional 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結果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佛教僧侶組所測試到的大腦α波和伽馬波(gamma)活動十分顯著,其中又以腦伽馬波的振盪尤其強烈。因為人腦的伽馬波是由腦部額葉和頂葉聯合皮質區的活動引起的,而這些區域是負責人類情緒以及快樂相關的區域。一般正常人的伽瑪波振動頻率在25至40赫茲間,然而佛教僧侶的伽瑪波卻高達80赫茲以上,最高者甚至達130赫茲,是過去任何科學實驗中從未出現過的現象(要命啊,嚇死人)。足以證明長期禪修者,特別是在佛教背景的修行下,腦波的活動力有異於常人的功能。不過科學家為了讓專業的研究人員了解,所以將禪修視為一種心智訓練(mental training)。此篇論文發表後,引起許多主流媒體的興趣與報導,我們也希望讓更多華文讀者一窺此項重大的研究發現。

 因此項報告為專業報告,有大量實驗名詞的專業術語,即使譯出,一般人也不易看懂,因此茲將報告論文內容精簡翻譯,讓讀者了解實驗過程、方法、以及結果,為讓讀者了解,翻譯中《註》部份是譯者參考相關資料所作的註解。以下便是實驗報告內容。

 
研究摘要:

 
參與本次實驗的佛教禪修者了解禪修、或稱為心智訓練(mental training),是一個自我心理認知的過程,而此種心理層面的生活長期下來會導引個人的自我認知與情緒的改變,且影響長遠。但是僧侶禪修者並不知道這些過程的變化,以及禪修對大腦活動的的影響,因此得以排除許多預設立場。

該實驗結果發現這些長期佛教禪修者,在禪修時會有自發性且活動量大的腦波反應,其中以腦伽馬波的振盪尤其強烈。這些腦波反應的型態與那些自願參加實驗的學生的禪修反應有顯著不同,特別是在大腦側前葉皮質區的電極反應尤其劇烈,這個部位主宰快樂、正面思考、以及情緒。此外,佛教禪修者腦伽瑪波活動從快速波(在25至42赫茲)到慢速波(在4至13赫茲(Hz)間)的比例來看,僧侶禪修者腦部中間部位頭部皮質區的電極的基礎線,在禪修前的靜止狀態下所測量出的基礎線原本就高於學生自願者。而到了禪修進行期間的腦波記錄階段,大部份腦部皮質區的電極反應出現的差距更大,更驚人的是,即使在禪修結束後的休息狀態時,僧侶禪修者的基礎線都高於未開始禪修前的基礎線。本實驗所呈現的數據顯示,心智的訓練可以影響腦部暫時的物理變化,且可能激發出短期或長期腦神經中樞的改變。

過去很少對禪修的過程與禪修對大腦的影響做實驗,因此所知有限,過去的研究發現,心靈的活動像是專注、記憶力、學習、意識的覺察等,都指向與中樞神經的同時性有關,且使腦神經的反應比較和諧,特別是在這些過程中,伽瑪波的頻率會處於25至70赫茲之間。此種中樞神經同時間的振盪所發射出的振動頻率,被認為在瞬間形成神經網絡結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此種神經網路的結構會將散佈各區的中樞神經的過程加以整合,導向高度有組織的和諧,且產生情感認知的功能,並能激發出同時間的改變。中樞神經的同步性因此成為研究大腦在心智訓練(註:也就是禪修)的狀態下,腦部變化過程最佳的方法與歷程。


 
參考資料:

γ(gamma 21赫茲以上)

β(beta 14-20赫茲)

α(alpha 8-13赫茲)

θ(theta 4-7 赫茲)

δ(delta 0.4-3.5赫茲)

γ波即腦細胞共振,與注意力集中、情緒控制、新洞見有關 

長這個樣子



β波在日常清醒時出現 

α波在放鬆、冥想下呈現 

θ波是淺睡或半夢半醒狀態 

δ 波是熟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