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12 11:51:17無遮,小光,一休
茶禪公案
茶禪公案
作者:賴賢宗
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暨系主任
茶可以提神輕身,有助於禪定的修習,所以禪修者喜好喝茶,於是有「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的說法,唐代封演的《封氏見聞記》說:
開元中,泰山靈岩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相仿效,以成風俗。
這裡所說的「以成風俗」指的是喝茶的風氣從中國南方傳到北方,茶風從佛門推向全國。但是《封氏見聞記》這裡所說的還是茶有助於禪定的修學,還只是北宗禪或如來禪的禪修,還不是後來「茶禪一味」所講的茶禪的祖師禪境界。
關於禪茶一味的境界,要從茶進入祖師禪的日常生活中說起。自從百丈禪師開創農禪制度以後,禪者出坡勞動於茶園,同時「普茶」也成為寺廟日常的活動。雖然《百丈清規》的原文已經不存,但是宋代崇寧二年(1103年)以宗賾所寫《百丈清規》為範本而寫作的《禪苑清規》一書第一卷就有「赴茶湯之約」,說明禪茶禮節,第五卷和第六卷詳論了茶的「點煎法」,此為宋以後禪宗寺院之普遍的茶禪生活之一例。日本曹洞禪祖師道元禪師也說「法若是菩提之時,食也是菩提者……法即是食,食也是法」,因此茶非茶,而是法茶。 因為茶進入到禪僧的生活之中,因此開展了不少與茶相關的禪宗公案,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趙州和尚「吃茶去」的公案,也就是所謂的「趙州茶」:
趙州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什麼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趙州招院主,院主應諾。師曰:「吃茶去」。
「曾到」和「不曾到」都是生滅的現象,回答趙州問題的和尚的身心尚且纏繞在塵垢奔波之中,並不了解趙州當下所傳遞的釋迦佛捻花的如來如去的實相妙義,所以趙州禪師要他們「喫茶」去,就是要他們就回答「曾到」和「不曾到」的當下這一念心去「安心」、「休歇」的意思,也就是要學人安心而參究人和茶的本來面目的意思。
所以,「吃茶去」是「安心」的意思,「安心」的公案從二祖慧可斷臂乞安心的公案開始,就是禪門重要的接引方法,「吃茶去」亦是其權巧方便的設施之一。又,第一人曰「曾到」,趙州要他「吃茶去」。第二人回答「未到」,趙州也要他「吃茶去」,第三人不了解為何「曾到和不曾到都得到一樣的答案」,趙州也要他吃茶去。這裡的三問三答,符合禪門三句、 三關 的基本禪宗法門的格式,蘊含了深刻的禪理。其實也是符合印度大乘中觀佛學的四句,是禪教一致的表現。「曾到、不曾到」的動靜來去的機鋒是禪門所常用,如永嘉玄覺參六祖慧能、曹山參洞山皆是其著名的例子。所以,趙州茶的公案的開展幅度相當大,可以蘊含整個祖師禪的道次第,可以收攝許許多多的公案與機鋒,也可以旁通到大乘佛學的教理,最重要的是它就具現在當下的一念心,當下喝茶去的一念心,此所以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茶一味的命意所在。
另外選取溈仰宗祖師溈山和仰山的茶禪公案一則:
普請摘茶,師(溈山)謂仰曰:「終日摘茶,只聞子聲,不見子形,請現本形相見」。仰山憾茶樹。師云:「子只得其用,不得其體」。仰山云:「未審和尚如何」,師良久。仰曰:「和尚只得其體,不得其用」。師曰:「放子二十棒」。
由此可見禪師在茶田終日勞作的茶人形象,禪師在茶田勞作之餘,隨時都可以機鋒來檢測徒弟的見地,看看徒弟是否能深悟禪的本體,在生活的當下,由用顯體,於日常勞務皆能實行深層的保任功夫。如果說前述的趙州茶公案提示我們的是茶禪一味的悟境的趨入,那麼,這裡溈山仰山在茶田勞作的實況和機鋒所提示的,就是悟入茶禪一味之後的悟後起修和於日常生活中的保任聖胎工夫。
關於我們常見的「茶禪一味」,必須從「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的觀點,從而「開、示、悟、入」,而分為兩大層次來加以理解。首先,「一味等味」本是佛教的常用術語,也就是佛的法身真如平等的意思,用以說明實相無相,要人從這當中直地悟去,趨入茶禪一味的空慧理地,這是趙州三問而三句皆要學人「吃茶去」的原由。而其末後一著,則是要禪者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時的茶禪一味是要我們悟入一味等味的妙禪之後,禪人一如,在茶人的日常生活中,能處處活出真禪,處處體現真如平等、自性清淨和慈悲無礙的禪慧三身圓滿境界,這則是溈山對於高弟仰山的鞭辟入裡的訓示。丁文的《茶乘》一書經過整理,收有中國的「茶禪公案」四十四則, 其實大約不出這兩個層次,其一是趨入茶禪一味的理地,其二是在茶人的日常生活中處處活出真禪。
茶的傳入日本,始終與僧人有關,日本天台宗的開祖最澄大師(767-822)帶回中國的茶籽,種植之後成為日本最古的茶園。南宋兩次入華(1168、1187)的榮西禪師開創了日本臨濟宗,也學習了中國的徑山寺的茶道,他著有《喫茶養生記》,是日本茶學著作的里程碑。考察日本茶禪道的「茶禪一味」四字的原由,這是源於中國宋代禪僧圜悟克勤贈送給日本留學中國的留學生的四字真訣,日本禪茶祖師村田珠光(1423-1502)從一休宗純(1394-1481)處獲得圜悟克勤的四字墨寶,代表了禪法的印可,也代表了茶道的傳承,開啟了日本的茶禪一味之傳承,村田珠光以「謹敬清寂」來總括茶道的精神。後來有千利修(1522-1592)以「和敬清寂」來總括茶道的精神, 千利修是臨濟宗禪僧,把臨濟宗的「平常心是道」引入茶道。千利修說:
草庵茶就是生火、燒火、點茶、喝茶,別無他樣。這樣拋棄了一切的赤裸裸的姿態便是活生生的佛心……我終於領悟到:搬柴汲水中的修行的意義,一碗茶中含有的真味。
千利修的茶禪道強調的是二元性的破除,佛心並不脫離於當下的生火、燒火、點茶、喝茶的每個瞬間,能夠這樣以赤裸裸的姿態反照自心,如此嚐到的法味就是一碗茶中含有的佛法真味。千利修的茶禪道其實並未脫離前述趙州和溈山仰山等等中國祖師禪所開啟的茶禪一如的大道,是在其範圍之中而更向制度化和儀式化的方向而趨的文化創作。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