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5 10:28:50無遮,小光,一休

解脫後的心境



人,大概是喜歡複雜的東西,一不留神就沉浸於不可得或求不得的痛苦中,所以中外文學中留下最多的主題就是「愛」。反倒是所謂的解脫,卻較少著墨,以文學經典中的「紅樓夢」為例,前後兩位作者花了百分之九十幾的篇幅描述賈府裡外的恩怨情仇,而到了最後,以寶玉出家作為「了結」,且以幻夢般的幾筆來輕描淡寫,就是賈父在風雪中的小舟上看到一個身穿大紅猩猩氈斗篷、光頭赤腳的年輕人朝他跪拜,等那人一抬頭,才發現是寶玉,接著寶玉還來不及回答父親的問話,就被一僧一道夾走,那兩人之一催促著說「欲緣已畢,還不快走!」

之後的故事就是,「三人飄然登岸而去。賈政不顧路滑,急忙趕來,這時只聽他們三人中不知是誰作歌道: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遊兮,鴻蒙大空。
  誰與我遊兮,吾誰與從?
  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賈政一面聽著,一面斷續趕去,轉過一個小坡,倏然不見。這時,只見賈政心虛氣喘,驚疑不定,還要前走,只見白茫茫一片曠野,並無一人……」

至於寶玉的解脫,到底是什麼內容,好像不太重要,因為出家就好像代表一切就自動「解脫了」。我在初中時候讀這部小說之後,就對出家是什麼留下一團迷茫,有點神秘又傷感。

不管如何,在這裡我們可以看一下什麼是解脫的心境。雖然簡要,卻非常值得我們去想像。



解脫後的心境----慧律法師


     執著帶給人束縛,使我們不得自在。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腳鐐,行動無法自由。心靈的超越正是讓我們放下執著,擺脫身心的桎梏。

  追求心靈的超越,以傳統佛教術語來說,就是達到解脫、自在。現在,依據經論的記載,略為描述解脫後的心境。

  俗話說:「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普通人總是被是非、得失、利害所圍繞,一天到晚感到莫名其妙的壓力,展現在臉上都是滿面愁容。

  解脫者則深知世間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他瞭解執取人生的現象為實有,根本是種錯覺,所以能夠「安貧樂道,隨遇而安」,在面對生活的順逆境界,自然知道「人生如戲」,隨緣盡力扮好自己的角色。

  因此,解脫者的心境是坦蕩蕩、不憂不悔的。對於已經做過的事情,不起追悔;面對未來,也不會憂心忡忡。一切都只是行所當行、受所當受;稱得上是真正的「心安理得」。

  達到心靈超越的人,不再為世間的各種學說、主義感到迷惑。

  由於解脫者徹見宇宙人生的實相,擁有真知灼見。從內心中流露出絕對的自信,無疑無惑。不再被別人的見解所動搖,即使是魔王化做佛菩薩現身,告訴他過去所教導的佛理是錯誤的,他也不會有絲毫的疑念。

  悟道者不會為利、衰、苦、樂、稱、譏、毀、譽八風所吹動。凡夫遇到境界時,立刻生起喜怒哀樂七情六欲,悟道者早已遠離文字相、語言相、心緣相;對於任何順逆境界毫不動心。甚至到了生死關頭,都還能保持寧靜而安詳自在的心境,不為死苦所煩擾。

  最後,一個解脫者所證悟的境界,不會忘卻或退失。並且,無論處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直接而明確地呈現自己的悟境。

  曾經有個參禪悟道的人,師父為了考驗他是否真正徹悟,於是趁他熟睡時,掐住他的喉嚨。此人一醒,立即不假思索,對答如流,這就是對體證的境界不忘失。

  解脫者的心境雖然相同,但是,由於個性的差異,以致呈現出不一樣的風範。譬如有的達到解脫後,在為人處世上,則表現出謹嚴拔俗的風格。也有的證悟後,流露出與悟前不同的樣貌。大體來說,貪行人解脫後是和光同塵;嗔行人是嚴謹不群;慢行人則是勇於負責。

----摘自《慧律法雨》


攝影:I.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