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2 15:00:34無遮,小光,一休

大腦當家

這本書是小光推薦的,說是挺精采。我找到以下這篇介紹,裡面還有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的導讀。




大腦守則1:運動增強腦力
大腦守則2:大腦也是演化的產物
大腦守則3:每一個大腦的配線都不相同
大腦守則4:人們不會去注意無聊的東西
大腦守則5:重複才記得
大腦守則6:記得去重複
大腦守則7:睡得好,記得清楚
大腦守則8:承受壓力的大腦不能如常的學習
大腦守則9:刺激多重感官,反應更迅速
大腦守則10:視覺凌駕所有感官
大腦守則11:男性和女性的腦是不一樣的
大腦守則12:我們是不屈不撓的天生探索者

  逛書店時看到新書《大腦當家》,讀了幾頁。覺得光是洪蘭教授的導讀就非常值得一讀,節錄部分內容如下。


整合運作功效佳

  大腦最神奇的地方在「整合」,不但是感官本身訊息的整合,也包括跨感官的整合。一九八一年,我在哈斯金實驗室(Haskins Laboratories)時,做過一個實驗:給受試者左耳聽一個刺激,右耳聽一個刺激,它們可以在大腦中彙整成一個完整的語音出來。跨感官的整合就更奇 妙了,最好的例子是麥格克效應(McGurk Effect):在課堂上叫一個高的學生站前面,矮的站後面,同步發音,高的作/ba/音的嘴型,矮的發/ga/的聲音,結果全班都聽到/da/的聲音; 如果叫學生閉上眼睛,他們都聽到/ga/的聲音。這個實驗屢試不爽,只要開關眼睛就會使你聽到不同的聲音。這原因是當大腦的視覺和聽覺管道同時接受到兩種 相矛盾的訊息時,它不知道應該相信誰的,因此就把兩者綜合一下,學生就聽到/da/了。……
 
  在訊息處理上,外界送進來的訊息越多,大腦處理的效率就越快;背景知識越多,看得越清楚。有一個實驗發現:當閃爍燈光的強度逐漸減弱時,人們就逐漸看不見這 道光,但是如果在閃光熄滅時,出現一個很短的聲音,聲音的出現就改變了光的閾值,聲音使我們看見比以前更微弱的閃光。難怪很多老人家在聽不清楚時,會把眼 鏡戴上,我以前都在心中暗笑,心想:又不是用眼睛來聽聲音,看到這個實驗後,才知道被笑的應該是我,活在大自然中,卻對自己大腦的運作這麼無知。也因為如 此,我在看到這本介紹大腦功能的書之後,就決定花時間翻譯它,把它介紹進台灣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人怎麼可以不知道自己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呢?……

  如果不知道一個行為出現真正的原因,就容易自以為是的去猜測衍伸原作者的意思,就會導出像「右腦革命」這種不對的觀念出來。現在有了腦造影技術,我們在大腦中很清楚地看到才十個月大的嬰兒,大腦新陳代謝的程度已經到達成人的地步,而且左邊比右邊活化得更多,絕對沒有日本人所說的右腦先啟動,三歲以後才長出了「腦樑」啟發左腦,父母也不需要叫孩子用左手寫字來啟發右腦,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我們一般人有正常胼胝體,大腦是整合性的處理訊息,大腦中的電流會隨著神經纖維把訊息傳遞到各處,所以完全不必擔心啟發右腦或左腦的問題。

  這個迷思很嚴重,甚至有商學院和教育學院的教授在大學中開大腦創意的課,教學生怎麼用右腦,真是匪夷所思,我很好奇,不知他們要怎麼把腦半球獨立開來。……


運動好處多

  這本書中談到了十二個運作規則,每一項對我們學習都很有關係,例如「運動會增加腦力」。我們台灣的父母都有個迷思,以為孩子坐在桌子前面就是在做功課,其實 很多時候他是在作白日夢。讀書一定要心靜、精神好,才讀的進去,不然「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光是坐在書本前面是一點用也沒有。可嘆我們很多大人還是參 不透這一點,天天逼著孩子啃書,弄得一個個彎腰駝背、臉色蒼白、沒有朝氣。

  這本書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運動增加腦力,甚至建議一天上兩次體育課。作者說:我們的祖先一天要走二十公里的路去覓食,大腦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出來的,因此人應該要動。一個實驗發現:小學生只要每週慢跑二次,每次三十分鐘,十二週後,他們的認知能力就比以前進步了很多。運 動時大量分泌多巴胺(dopamine)、血清張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與情緒有 關,這是為什麼龍發堂的治療精神病方式有效(雖然他們在做時並不知道為什麼),因為他們讓病人種菜墾荒,大量運動,同時植物是有生命的,看著幼苗每天長大 本身就是一個治療的方式。

  有一個實 驗讓憂鬱症的病人拚命運動,結果發現運動可以取代抗憂鬱症的藥。既然運動沒有副作用,不會有抗藥性,我們為什麼不儘量去運動呢?所以現在挪威、瑞典、芬蘭 等北歐國家為了減少慢性疾病的社會成本,便鼓勵人民運動,又顧慮身處北方一年有九個月氣候寒冷,他們便在每個社區設奧林匹克標準的游泳池,讓人民有地方設 備去運動。我們台灣也應該把浪費在放煙火上的錢拿來蓋游泳池,錢要用在刀口上才對。研 究發現運動多的孩子對視覺刺激辨識速度比不愛運動的快,有運動的孩子注意力比較集中,因為運動增加神經的連接。從腦造影的片子中看到有運動的孩子在做作業 時,能夠使用比較多的認知資源,而且持續的時間比較久;這使他們上課比較專心,比較不沮喪、不焦慮;又因為學業表現比較好,他們也對自己比較有信心,對自 己感覺比較好。所以,從大腦看來,要學生功課好,應該增加的是體育課而不是補習課;要老人家身體好,應該多去運動而不是吃天王補心丹。

  這讓我聯想到,已開發國家自殺率的升高,會不會跟生活中的運動減少也有關?如果這樣,過胖的人口數可能會和自殺人數有正相關的關係。


知所當為

  這本書也談到人為什麼不能一心多用,在開車時,講手機的人踩剎車的反應速度比沒講手機的人慢了半秒,在真實世界中,這半秒就是有車禍與無車禍,生與死的差別了。台灣曾經嚴格取締開車打手機了一陣子,很多人都去買了耳機,後來鬆懈了,大家又故態復萌。看到大腦一心二用處理訊息上的快慢差別,為了自己,為了家人,還是不打手機的好。

  六百萬年前,人從樹上下來後,有新的環境要去適應,人必須站起來,頭才能伸在長長的野草之上,才看得見東西;兩隻腳比四隻腳節省了一些卡路里,直立行走時, 就可以把這個節省的能源用到大腦上,而不再用在肌肉上;手同時也可以空出來拿東西或打獵。直立使我們可以到更遠地方去覓食,也使我們的大腦變大,但是因為 大腦雖然只有佔身體百分之二的重量,卻用掉總能量的百分之二十,所以不可能有坊間所說的「潛能開發,你只有用到百分之十的大腦」的神話,人不可能有百分之九十的神經元坐在那邊閒閒沒事幹,從大腦科學的證據看來,這完全是無稽之談。我們需要儘量引介正確的大腦知識進台灣,使父母不會花冤枉錢,送孩子去上腦力開發、全腦開發等不實的補習班。

  本書最好的地方是提供了我們記憶的正確知識,使老師知道背景知識越多,學生記憶越輕鬆。實驗發現人們在學習完三十分鐘後忘記所學的百分之九十,所以要增加學 習的效果就要增加情緒,因為情緒是提取記憶最有力的線索。另一個方式是增加跟真實世界的關聯度,如果要記的東西跟自己過去的經驗是掛得上鉤的,記起來就容 易些。我們做老師的都知道,要解釋一個抽象的概念,最好儘量舉生活中具體的例子來說明。記憶是儲存在大腦一開始徵召的神經元上,因此,參與的神經元越多, 以後提取這個記憶就越容易,就好像門上高高低低有好多個門把,那麼不論多矮的小孩都搆得著一個門把,可以把這門打開,把記憶取出來。睡眠也跟學習成效有 關,所以本書中也有一章專門講睡眠。(《大腦當家-靈活用腦12守則,學習工作更上層樓》導讀)








上一篇:一行禪師的道場

下一篇:風車與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