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8 18:31:35lad

母鹿產科疾病與處理(二)

二、一般性疾病
   鹿難產(Dystocia)
一般把妊娠足月母鹿分娩時超過正常時間,胎兒尚未娩出者,通稱之為難產。在安靜環境中,妊娠母鹿的正常產程一般為1~3小時(以剛出現努責動作算起),凡分娩時間超過4小時,均可視為難產。

鹿的難產分類及病因:

(1) 產力性難產:
主要見於長年舍飼,缺乏運動,營養較差的孕鹿,其分娩時陣痛及努責微弱,產道胎兒的胎位、胎勢正常,但胎兒娩出時間延長。

(2)產道性難產:
見於子宮頸狹窄、阻塞及陰門狹窄或骨盆狹窄的分娩母鹿。

(3)胎兒性難產:
係指所懷胎兒過大,或懷雙胎、三胎或畸形胎兒的母鹿,更常見於所懷胎勢不正、胎位不正、胎向不正(包括腹部前置的豎向,背部前置的豎向和腹部前置的橫向與背部的橫向等)。
另外,懷孕母鹿過肥、對妊娠後期或臨產前的母鹿驚嚇,均可誘發難產。大陸地區已報導發生難產的鹿科動物有:梅花鹿、馬鹿、黃占鹿、黑鹿、豚鹿、河麂、黃猄、林麝等。

臨床症狀:
鹿分娩已超過正常產程時間,羊水流出,但未見胎兒娩出。此時,母鹿體力不支表現努責微弱或無努責,回頭望腹,臥地哀嗚,呼吸迫促,心跳加快,精神極差,全身出汗。
常見之難產方式:
(1)破水3~4小時不見胎兒任何部位,這是由於胎兒過大或畸形、橫位、母鹿產道狹窄所引起。
(2)只見胎兒鼻端或一頭一前肢,多見於單雙側關節屈曲。
(3)兩前肢腕關節已露出陰門,不見胎頭,兩前肢一長一短,或僅見一前肢,此為胎頭異位或腕關節屈曲。
(4)兩後肢飛節露出陰門,或僅見一後肢,此為尾位或飛節屈曲。
(5)母鹿產道流出汙穢的粘液,同時伴有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狀,不見胎兒娩出,此為死胎或胎兒腐爛。

防治方法:

(1) 移入安靜產房助產:
將臨產鹿小心趕入產房小區內,手臂消毒後給母鹿檢查(動作一定要輕柔),觸診為難產後,採用不同助產方法處理:胎位、胎勢不正的病例,要矯正後拉出胎;胎位胎勢正常但產道擴張不全的病例,可於股內側皮下注射10~15國際單位腦垂體後葉素,促進產道擴張使胎兒排出;對胎兒過大,產道畸形狹窄,或不易接近的難產鹿,可麻醉後施行剖腹產出。

(2) 助產注意事項:
忌用帶強烈氣味的葯液(如煤酚皂等)消毒手臂作臨產前檢查,以免產後母鹿嗅到特殊氣味而棄仔。對接生下的正常仔鹿或假死救活的仔鹿,應立即讓母鹿接近相認哺乳,如棄仔拒乳,應人工哺乳,或找同期產仔母鹿做媬姆代養。

(3) 助產方法:
(3-1) 胎頭異位助產法:
  胎頭異位包括胎頭撚轉、下彎、側彎。胎頭撚轉因嘴巴朝前,只要握住胎頭一扭即可轉正。胎頭下彎到胸下(胸頭位),側彎到胸側或腹側(側頭位),助產時手伸入到子宮深部,用食指鉤眼窩,其餘四指托住胎兒嘴巴,將胎兒脖頸拉直。
(3-2) 前肢關節屈曲助產法:
前肢關節屈曲包括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屈曲。前兩種只要用手握住蹄就可拉直。一側肘關節屈曲,表現兩前肢一長一短,將短的綁上產科繩一拉就直。如肘關節屈曲,前肢貼在胸側,助產時用手指鉤住腕關節向外拉直前肢。如胎兒較小,產道較闊,拉另一前肢和胎頭即可拉出。
(3-3) 後肢飛節屈曲助產法:
後肢飛節屈曲時,需將手伸到子宮深部握住蹄才能拉直。
(3-4) 尾位助產法:
尾位就是倒生,因胎位撚轉而難產。助產時需將胎兒位置轉正,與母體呈平行狀態往外拉。
(3-5) 胎位不正助產法
胎位不正包括橫位、側位、豎位。側位不難矯正,只要將胎頭和兩前肢拉出骨盆腔就能順利助產。橫位是胎兒橫躺在子宮裡,有的四肢朝向產道,有的背部朝向產道。助產時都需將胎頭拉向產道。豎胎位即胎兒坐在子宮內,助產時也需將胎頭拉向產道,或將胎頭推向子宮,將後肢拉出呈尾位勢。
(3-6)截胎方法:
當胎兒過大,產道狹窄,實在不能正常助產時,要採取截斷胎兒、保住母鹿的手術。常用的是截頭術,是為矯正前肢提供空間。最好在陰門外將胎頭切下,再拉前肢極為方便。

(3-7)帝王切開術:
當助產時發現無法以上述方法進行助產時,立即請獸醫進行帝王切開手術(剖腹術)。即時的手術可避免因過度助產造成母子均亡的悲劇發生。

(3) 預防:
加強對妊娠母鹿的飼養管理,供給的飼料應多樣化,保証冬季和春分的青草和青貯飼料的供給,加強運動,對妊娠鹿實行放牧。對舍養不放牧的孕鹿,每日定時驅趕運動4次,每次不少於30分鐘為妥;對鹿群不要驚嚇,以防”炸群”引起胎位胎異常性難產的發生。

鹿胎衣不下(Retention of placenta)
孕鹿娩出胎兒後5小時,胎衣未排出都稱為胎衣不下或胎衣滯留。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有:傳染性因素,如感染布氏桿菌病;非傳染性因素,包括年老體過度肥胖,胎兒過大,妊娠期運動不足等。

臨床症狀
孕鹿產後較長時間,有囊狀或束狀的胎衣懸吊於阻門外,胎衣上常粘滿糞土和草。腹部緊縮,拱背,努責,產道流出膿性褐色分泌物。馬鹿和梅花鹿的分娩期集中在5~7月,外界環境溫度升高,暴露於陰門外未脫落的胎衣迅速腐敗,散發出惡臭氣味,並招來許多蒼蠅附著在其上,日久可見胎衣上出現蠅蛆,呈現典型的濕性壞疽。胎衣不下常繼發子宮內膜炎,有的繼發毒血症。

防治方法

(1) 治療:
給患鹿注射腦垂體後葉素5國際單位,靜脈注射10% 氯化鈉200毫升,以促進滯留胎衣排出;人工剝離滯留胎衣,手術操作都要注意防止感染鹿布氏桿菌病,胎衣剝離後。用0.1% 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子宮,排淨子宮內的積液,置入金黴素或四環素,每日處理一次,直至沖洗後排出的液體清亮無膿為止。

(2) 預防:
配合政府檢驗機構,每年定期進行布氏桿菌檢查及撲殺陽性鹿隻。加強飼養管理,合理配給日糧營養,適當運動,實行放牧,增強孕鹿體質,可預防本病的發生,此外,母鹿分娩臍帶自行斷裂,有時胎衣臍帶的端會自行封閉,使胎盤內的血管血不能排除,胎衣體積大,排出困難,因此要注意及時剪斷自動閉合的胎衣臍帶放血,使胎衣順利排出。

鹿子宮脫出(Prolaps of uterus)
子宮全部翻出於阻門外,稱為子宮脫出。本病多見於衰老經產的懷孕母鹿,或難產助產時用力過猛,將子宮隨胎兒拖出。
引起子宮脫出的原因:

(1)懷孕母體本身的因素:
如衰老多產、營養不良、運動不足,分娩時產道受到強烈剌激,產後發生強力努責或奔跑,腹壓增高等因素。

(2)人為因素:
如助產不當等。若該鹿為目然分娩,可排除助產不尚因素。
故其病因可能一方面由於有些鹿是多產母,子宮收縮力有所減弱;另一面因鹿隻一直群養,分娩時可能受到其他鹿隻的騷擾、刺激,努責過度,使子宮韌帶鬆弛,分娩後又因打鬥、察看驚嚇、到處奔跑、腹壓增高等,從而使子宮脫出。

臨床症狀
子宮內翻,子宮角前端翻入子宮腔或陰道內,如果子宮內翻程度輕,子宮在復舊過程中能自行復原,一般不顯外部症狀。如果內翻程嚴重,可見廣大的囊狀物懸吊於陰門外,有的脫出子宮內膜表面粘附著尚未脫落胎衣,患鹿表現拱腰、努責、不安,有的因尿道受到壓迫而排尿不暢。脫出時久,子宮粘膜充血、水腫、呈紫紅色、乾裂有血水滲出。當鹿臥地時使脫出的子宮上粘著許多草葉、糞土,有的還被銳物割破。

防治方法
(1)治療:
用紗布接住脫出的子宮,先剝去胎衣,再用0.1% 高錳酸鉀液沖洗乾淨,除去子宮內膜上的壞死組織,讓母鹿站在前低後高的位置,行腰薦部硬膜外麻醉後把翻出的子宮送回骨盆腔內,然後用75% 酒精20毫升注射入陰道壁內。1周內不宜喂得過飽。
(2)預防:
注意母鹿產前之飼糧平衡,鈣磷比是否正常。分娩前一個月給與Vit.A D E或加矽(Se)製劑。
仔鹿缺乳症(Milk deficiency)
仔鹿身體生長發育所需要的母乳量不足而引起的虛弱症。其病因主要是:初產母鹿的母性不良,不願哺乳自己的後代;母鹿產後無乳或泌乳不足;母鹿有病,拒絕哺乳;仔鹿先天發育不良,出生後不能起立或行動遲緩,不能吮乳到母乳,尤其產雙胎或多胎的鹿更明顯;仔鹿生後患其他疾病,不吮乳;仔鹿出生後,由於頻繁捉撫或其體表粘著有刺激性氣味的物質(如媒焦油),母鹿聞後不願再哺乳等。

臨床症狀
缺乳仔鹿因飢餓不斷嘶叫,但叫聲無力,臥地,可能想站,而站不起來,如數日內得不到乳汁,即很快死亡。

防治方法
(1) 治 療:
對缺乳仔鹿要提早實行人工哺乳或找同產期母鹿代哺乳。對泌乳不足或無乳的分娩母鹿服葯催乳,待大量泌乳後再把其仔交還哺乳。

(2) 預防:
加強懷孕母鹿飼養管理,增加營養使母療有相當數量的營養儲備,以供其產後泌乳的需要。


舔肛與咬毛

新生仔鹿吮乳排糞時,母鹿舔其肛門,促進排糞,這是正常生理現象。但出現’將仔鹿肛門舔出血,甚至將尾咬掉的現象,其原因並不十分明瞭。據分析,一是飼料單一,缺乏某種無機鹽所致;二是因仔鹿排便帶有某種氣味,誘使母鹿過度舔食而致病。
臨床症狀:
輕者見仔鹿肛門潮紅,重者肛門外翻,括約肌失禁,發生糞便堵塞,尾部被咬斷出血。

治療方法:
可肌肉注射青黴素,局部處理可清洗後塗氧化鋅軟膏、碘甘油、磺胺軟膏。
預防方法:
1. 為防止母鹿再舔,可隔離母仔鹿,並定時哺乳。
2. 給仔鹿穿上“褲裙“,是防止病情惡化的好辦法。
3. 對有嚴重咬尾惡癖的母鹿,應予以隔離或淘汰。
4. 注意母鹿對微量元素之需求是否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