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08 18:27:22lad

母鹿產科疾病與處理(一)

母鹿產科疾病與處理
屏東科技大學 獸醫學系 大動物室 劉世賢
一、傳染性疾病
布氏桿菌病
  由布氏桿菌引起的人、畜共通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其特徵是妊娠母鹿發生流產和乳房炎,公鹿呈現睾丸和副睾炎症並偶發關節炎和滑液囊炎。
病因:
Brucella abortus , Br. suis , Br. melitensis , Br. etomea
臨床診斷:
(1) 本病多呈慢性經過,初期症狀不明顯,久可見體弱、消瘦、被毛無光澤、淋巴結腫大。
(2) 妊娠母鹿後期發生流產,流產胎兒大多為死胎,陰道流出惡臭味的膿性分泌物。
(3) 公鹿出現陰囊下垂,一側或兩側睾丸及副睾腫大,有觸痛,站立時後肢張開,部分病鹿膝關節腫大。
(4) 仔鹿出現後肢麻痹,行走困難。
病理剖檢診斷
(1) 流產胎衣絨毛膜下組織呈膠樣浸潤、充血和出血,並有纖維素絮狀物和膿樣滲出物,外膜常有灰黃色或黃綠色絮狀物滲出,胎衣增厚並有出血點。
(2) 胎兒第四胃中有微黃色或白色粘液和絮狀物,胃腸和膀胱粘膜及漿膜上有出血斑。
(3) 淋巴結、脾臟、肝臟呈不同程度的腫脹,並散佈有發炎性壞死灶。
(4) 公鹿睾丸腫大,內有膿汁或壞死灶,有的病鹿發生乳腺炎、關節腫大及組織增生。
實驗室診斷:
(1)鏡檢:
採集流產母鹿的子宮、陰道分泌物、血液、乳汁。死鹿的肝、脾、骨髓、淋巴結。流產胎兒的胃內容物、肝、脾、淋巴結或心血管。將上述病材抹片,用沙黃孔雀綠染色鏡檢,布氏桿菌呈紅色,其他細菌或組織細胞染成綠色或藍色。
(2)動物接種:
接種豚鼠前應做凝集反應,接種後經20~30天剖檢,取肝、脾和淋巴結接種於瓊脂斜面上,剖檢時應採血做凝集反應。如血清凝集價為1:5或更高,即為布氏桿菌病。
(3)血清學檢查:
我國採用血清玫瑰苯平板凝集試驗、試管凝集試驗及補體結合反應等篩選方式進行。
預防措施:
(1)定期檢疫:
鹿場每年都應定期採血,進行平板凝集、試管凝集反應及補體結合反應,檢出陽性鹿加以撲殺。
(2)消毒:
鹿舍及周圍環境定期消毒,特別是流產產房及被污染的場地更要徹底消毒。
(3)預防接種:
本病因屬人畜共通傳染病,在台灣禁止使用疫苗,採撲殺政策。
(4)子鹿之照顧:
患鹿所生仔鹿要進行人工哺乳,飼養員要注意個人防護。
治療方案:
  本病在我國不建議治療,因本病為人畜傳染病,易造成人畜之感染,故以撲殺為主。

鉤端螺旋體病
鉤端螺旋體病是一種急性傳染病,除鹿外,許多家畜和若干野生動物都可以感染。引起動物精神沈鬱,高熱不退,可視粘膜呈橙黃色、桔黃色乃至黃紅色(黃疸)。排出血紅素尿之偏黃紅色尿液(血紅素尿)。母鹿容易發生流產。
病因:
本病的病原是鉤端螺旋體。這是一種形態很特殊的微生物,它的中央有一根細小的軸絲,沿著軸絲有螺旋狀結構自一端盤繞至另一端,因此整個菌體很像英文字母S的形狀。鉤端螺旋體遍佈於自然界各地。一般認為鼠類是它的主要儲存宿主。凡低濕沼地、水田中鼠類繁殖多的地方,如有此菌污染,該地可成為鉤端螺旋體病的疫源地。病菌可經由動物破損的皮膚或粘膜侵入;或者食入受病原污染的飼料或水而感染。
鹿的鉤端螺旋體病早有記載,在1960年大陸地區曾報導某地鹿場本病的流行。經血清學反應檢查,感染本病的梅花鹿,其病原主要是波摩那鉤端螺旋體(Leptospira pomona)。
臨床症狀:
精神沈鬱、高熱不退、肌肉發抖、鼻鏡乾燥、拒食、不反芻和噯氣,腹部賬氣。眼結膜以及口、鼻、肛門和陰道的粘膜呈橙黃色、桔黃色乃至黃紅色。排出血紅素尿之偏黃紅色尿液。動物心率加快,呼吸困難。皮膚出現局部壞死。母鹿容易發生流產。
病理剖檢:
皮膚、皮下、粘膜與槳膜、關節囊滑液染為淡黃色或黃色。肝腫大,質脆,變黃,並有出血與壞死。腎變性、出血和壞死。新鮮的尿液在實驗室檢查,常可發現鉤端螺旋體。
治療方法:
本病可用青黴素治療。鹿每公斤體重用7000—8000單位,一日兩次肌肉注射,連續使用數日。也可用氯黴素、鏈黴素、土黴素或四環素等治療。
預防方法:
防止本病關鍵在於淨化環境、滅鼠、不使水和飼料受到污染。
口蹄疫
  口蹄疫是偶蹄獸類的一種急性、發熱性、高度傳染性之病毒性疾病,病鹿以高熱、肌肉震顫、流涎及口腔粘膜、舌、唇的表面發生水疱、糜爛和潰瘍為特徵。
病因:
本病病原為小病毒(Picrnaviridae科之Aphthovirus屬)。為小型RNA病毒,其可分為O、A、C、SAT 1、SAT 2、SAT 3及Asia 1等七型,其亞型約有六十多種。在台灣曾於豬、牛、羊發生,屬於O1型。
臨床診斷:
(1)本病春、夏兩季多發,仔鹿易感,多於感染後10~12天死亡。
(2)病鹿體溫升高、精神沈鬱、流涎、食欲廢絕、反芻停止。
(3)病鹿口腔粘膜、唇、頜、舌的表面發生水疱、糜爛和潰瘍,舌面有水疱及潰瘍壞死灶。
(4)四肢的皮膚、蹄叉與蹄緣出現口蹄蒼(水疱)及糜爛,重者蹄匣脫落,故病鹿呈現跛行。
(5)本病流行於3~4月份時,可發現孕鹿大量流產和胎衣滯留、子宮炎及子宮內膜炎,分娩出的仔鹿也迅速死亡。
病理剖檢診斷:
(1)心臟、肝臟和腎臟出現虎斑心樣變化。
(2)瘤胃有無數壞死性小潰瘍,蜂巢胃的蜂窩間有細小的黃褐色痂塊,腸粘膜有潰瘍灶。
(3)有並發症時,可見化膿性或纖維素性肺炎、化膿性胸膜炎或心包炎等病變。
實驗室診斷:
  無菌採取病鹿舌面或蹄部水泡皮或水泡液,置50%甘油生理鹽水中,迅速送有關單位進行病毒分離或間接血凝試驗診斷,血清則進行中和抗體力價試驗、補體結合試驗。
預防措施:
(1)鹿場發生本病時,立即隔離封鎖鹿場並上報動物防治(檢驗) 所,病死鹿採深埋或化製處理。
(2)嚴格預防病鹿,發生立即檢驗撲殺。
(3)健康鹿立即進行口蹄疫疫苗預防注射。
(4)鹿舍及場地進行全面性消毒。
(5)因本病在我國仍有存在,鹿隻應每年進行兩次的疫苗注射,以避免本病之發生,造成重大損失。
治療方法:
  本病在我國不建議治療,因本病毒小且易變異,易造成另一次大流行,故以撲殺陽性鹿隻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