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4 07:46:42雪子
全職媽媽和文化研究
我很佩服成為幼兒的主要照顧者後,也可以以開放的態度面對異文化-不同階級、地方、民族、種族、年齡層等等-的文化研究者(如果有的話)。成為幼兒的主要照顧者後,不得不最關心的是「如何保護小孩」、「要傳授小孩什麼」,認真追求這兩點後,生小孩以前以欣賞或同理的態度觀察的一些事情,變成無法接受、不認同、令人感到恐懼的事情。
比如說,以前看到一家四口騎一台機車,小孩不戴安全帽的情形,我只覺得「哇,他們好勇敢喔,這是在台灣才看得到吧?我想拍照紀錄,但不好意思拍照......」,現在看到同樣的情形感覺完全不一樣了,就覺得「啊,怎麼可以不讓小孩戴安全帽?空氣這麼差,要不要讓小孩戴口罩啊?」。
以前我跟朋友約在麥當勞,看到阿媽在店內溜小孩,會覺得「喔喔,這是台式的麥當勞使用方法,非常有趣!」,現在如果聽到有人要帶小小孩去麥當勞,會擔心那個小孩的味覺被破壞了。
以前覺得外食很方便,現在只要吃到使用醬油的菜,會覺得「人家一定使用廉價的化學醬油」,這麼想我就沒有什麼胃口了。
這些現象只代表因為我老了,變成視野狹窄、沒有同理心、沒有辦法欣賞別人的關係嗎?是我沒有時間閱讀的關係嗎?是我沒有時間參加讀書會、跟朋友好好聊天的關係,還是我沒有在外面工作的關係嗎?
我成為小小孩的主要照顧者的這三年多來,我算很認真照顧小孩,對小孩也算有耐心,也搜集了不少食譜,學習如何做菜、如何挑選比較無害的調味料,也翻一翻跟食品工業、產地、環境污染有關的書籍......動動身體、動動腦的時間,應該不會少於念書時期,但是越認真做家事、顧小孩,越覺得我無法再做文化研究了,因為我有明確的能接受/無法接受的事情。
我想,學習某些事情、增加知識不應該讓我更孤立,應該讓我開啓跟更多人對話的機會,但這幾年來我所學習的事情和無償勞動......。有的媽媽有了照顧小孩的經驗後,賣小孩的衣服、賣兒童用品、賣麵包等,把育兒經驗轉換成賺錢的工具,我也應該走這樣的路線嗎?只能這樣嗎?我還不知道。
所以現在覺得自己過去的「同理」「關心」,只不過是「過客」的,雖然當時我一點都不覺得自己以「過客」的心態看我所生活的地方。我不能再成為跟過去一樣的喜歡文化研究的、但又不負責任的留學生,不過我又沒有對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失去興趣,只是關心的方式、關心的事情不一樣。我希望我的小孩過的很好,自己的小孩要過的好,他周遭人、朋友也要過的好,這樣才能減少自己小孩受傷害的可能性。
在美國推廣Macrobiotic的久司道夫,戰後初期東大畢業後去美國留學,專攻政治學,本來他研究世界聯邦政府,他做了研究後發現,如果大家的飲食沒有改善,無法達成世界和平,所以放棄研究政治學,開始研究飲食。我只是一個媽媽,但我好像可以了解他的轉變。我要保護自己的小孩,不僅要自己的小孩吃得健康,也希望他們將來接觸的人們也吃得健康。
.....所以,我想趁可以繼續休學的這一年,好好尋找日文好食譜,先自己多試做,然後把它翻譯成中文,跟關心食品安全的台灣朋友分享。
不過又覺得,飲食跟文化認同有密切的關係,我認同的食譜,在台灣不一定有「市場」。
在美國推廣Macrobiotic的久司道夫,戰後初期東大畢業
.....所以,我想趁可以繼續休學的這一年,好好尋找日文好食
不過又覺得,飲食跟文化認同有密切的關係,我認同的食譜,在台灣
上一篇:今年收到的生日禮物之一
下一篇:飲食和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