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7 13:41:04雪子
一切都是為了評鑑?
前陣子我們帶瓦拉瓦力去參加嘉義市兒童館參加課程,我們本來要參加的是爬行課程,結果我們太早到現場,我們要上的課程還要等一陣子才會開始,後來受到工作人員的邀請,決定開始上課前我帶瓦力參觀嬰兒按摩課程,爸爸帶瓦拉去一樓3歲到6歲兒童的遊戲空間玩。
瓦拉很喜歡去兒童館,他最喜歡的是一樓的家家酒屋,他待在那棟小屋子裡好一段時間「煮飯」,後來他也開始在家裡玩家家酒,他用電過蒸東西、燙青菜、煮麵給我和他的布娃娃吃,也泡茶給我們喝。當我們吃飽了,瓦拉還洗碗、消毒,完成他的家事,就要帶電鍋和工具箱「上班」。
我看到瓦拉玩得很開心,瓦力也可以接觸到平常沒有機會玩的玩具,比如說球池、平均台(不曉得用中文怎麼說),覺得有這樣的公共設施不錯,可惜離家很遠,我無法一個人帶他們兩個去那裡,必須要等到我先生有空才可以去。
就一樓大孩子的遊戲空間,週末也可以進去,但像瓦力這麼小的孩子不適合,瓦拉也很勉強,但是0到3歲的遊戲空間只有禮拜二到禮拜五開放,它的課程也是平日白天才有開課。我心裡想,台灣很多父母都在上班,很多父母只有週末才有可能帶小孩來這裡,為什麼週末沒有開放空間?
像我參觀/參加的課程,大部分都不是父母帶寶寶來的,多數都是保姆帶寶寶來,有一組是保姆帶寶寶上課,快要下課時,寶寶的阿嬤出現,叫她們離開教室。感覺那裡成為保姆的交流空間,趁參加課程,保姆們可以交流。我想,帶小孩很辛苦,保姆也應該要有可以交換訊息的、鬆 一口氣的空間和機會,但是專業保姆應該比一般人具有照顧小小孩有關的知識和技巧,那種課程應該要邀請更多新手父母和他們的小孩參加才對。課程開在那樣的時間,平日上班的父母、或像我自己沒有交通工具的媽媽,都沒有學習的機會,也失去讓自己的小小孩接觸不同玩具的機會。
另外,我參加的爬行訓練課程有點讓我驚訝,老師帶一個小女孩走一次,簡單地說明每一種玩具怎麼用,這樣課程就結束了,之後我們自己玩,老師也不會管參加課程的其他親子!我本來以為老師至少會來關心每一對親子一次,結果完全沒有。瓦拉不愛溜滑梯,也對隧道沒有興趣,我也管不動他了,只好放棄,讓他繼續玩他比較喜歡的玩具。或許老師認為這個年齡層的小孩不需要強迫參加課程,但我還是覺得老師可以積極地跟每一個小孩互動,引導每一個小孩試試看每一種玩具,試圖引起小孩對玩具的興趣,但那位老師都沒有這麼做。這樣的教學方式連非教育專業的我先生也覺得怪怪的,他預期的課程安排是跟我一樣。更讓我覺得怪怪的是,老師不會積極地跟參與課程的親子活動,但其他工作人員不斷地提醒我們「簽名」,這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她們有業績/評鑑的壓力,讓我不禁懷疑,她們在乎的是參加課程的人數夠不夠多,沒空在乎上課品質,參加課程的親子學到的多不多。教育課程應該為了來學習的親子而舉辦,但可能是因為有評鑑制度,它變成為了符合評鑑標準而舉辦。
我並沒有批評某位老師的意思,我想那裡的工作人員也有可能很辛苦、為難,我質疑的是他們背後可能存在的評鑑制度。評鑑制度限制那裡的工作人員發揮創意,也使他們沒空關心來上課的親子,這樣得來的「評鑑優等」有什麼意義?公共設施應該為當地居民服務而存在,不應該只為了通過評鑑而存在。
因為瓦拉後來常提兒童館,我也希望之後還有機會帶他們去,也希望有機會再次參加親子課程,希望以後有機會參加真正為了親子舉辦的課程,也不要只成為她們通過評鑑的工具。
瓦拉很喜歡去兒童館,他最喜歡的是一樓的家家酒屋,他待在那棟小屋子裡好一段時間「煮飯」,後來他也開始在家裡玩家家酒,他用電過蒸東西、燙青菜、煮麵給我和他的布娃娃吃,也泡茶給我們喝。當我們吃飽了,瓦拉還洗碗、消毒,完成他的家事,就要帶電鍋和工具箱「上班」。
我看到瓦拉玩得很開心,瓦力也可以接觸到平常沒有機會玩的玩具,比如說球池、平均台(不曉得用中文怎麼說),覺得有這樣的公共設施不錯,可惜離家很遠,我無法一個人帶他們兩個去那裡,必須要等到我先生有空才可以去。
就一樓大孩子的遊戲空間,週末也可以進去,但像瓦力這麼小的孩子不適合,瓦拉也很勉強,但是0到3歲的遊戲空間只有禮拜二到禮拜五開放,它的課程也是平日白天才有開課。我心裡想,台灣很多父母都在上班,很多父母只有週末才有可能帶小孩來這裡,為什麼週末沒有開放空間?
像我參觀/參加的課程,大部分都不是父母帶寶寶來的,多數都是保姆帶寶寶來,有一組是保姆帶寶寶上課,快要下課時,寶寶的阿嬤出現,叫她們離開教室。感覺那裡成為保姆的交流空間,趁參加課程,保姆們可以交流。我想,帶小孩很辛苦,保姆也應該要有可以交換訊息的、鬆 一口氣的空間和機會,但是專業保姆應該比一般人具有照顧小小孩有關的知識和技巧,那種課程應該要邀請更多新手父母和他們的小孩參加才對。課程開在那樣的時間,平日上班的父母、或像我自己沒有交通工具的媽媽,都沒有學習的機會,也失去讓自己的小小孩接觸不同玩具的機會。
另外,我參加的爬行訓練課程有點讓我驚訝,老師帶一個小女孩走一次,簡單地說明每一種玩具怎麼用,這樣課程就結束了,之後我們自己玩,老師也不會管參加課程的其他親子!我本來以為老師至少會來關心每一對親子一次,結果完全沒有。瓦拉不愛溜滑梯,也對隧道沒有興趣,我也管不動他了,只好放棄,讓他繼續玩他比較喜歡的玩具。或許老師認為這個年齡層的小孩不需要強迫參加課程,但我還是覺得老師可以積極地跟每一個小孩互動,引導每一個小孩試試看每一種玩具,試圖引起小孩對玩具的興趣,但那位老師都沒有這麼做。這樣的教學方式連非教育專業的我先生也覺得怪怪的,他預期的課程安排是跟我一樣。更讓我覺得怪怪的是,老師不會積極地跟參與課程的親子活動,但其他工作人員不斷地提醒我們「簽名」,這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她們有業績/評鑑的壓力,讓我不禁懷疑,她們在乎的是參加課程的人數夠不夠多,沒空在乎上課品質,參加課程的親子學到的多不多。教育課程應該為了來學習的親子而舉辦,但可能是因為有評鑑制度,它變成為了符合評鑑標準而舉辦。
我並沒有批評某位老師的意思,我想那裡的工作人員也有可能很辛苦、為難,我質疑的是他們背後可能存在的評鑑制度。評鑑制度限制那裡的工作人員發揮創意,也使他們沒空關心來上課的親子,這樣得來的「評鑑優等」有什麼意義?公共設施應該為當地居民服務而存在,不應該只為了通過評鑑而存在。
因為瓦拉後來常提兒童館,我也希望之後還有機會帶他們去,也希望有機會再次參加親子課程,希望以後有機會參加真正為了親子舉辦的課程,也不要只成為她們通過評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