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21 18:19:31雪子

放逐者

昨晚網友借我《知識分子論》,推薦我看第三章「知識分子的流亡-放逐者與邊緣人」。

我以前買過這本書,翻過它,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內容差不多忘記了,而且沒有從日本帶過來,於是借她的書看看第三章。

以前我把看起來位於邊緣的知識分子(第三世界出身或有流動經驗的知識分子)太理想化了,自己有了流動經驗之後恍然大悟,第三世界的出身或流動經驗絕不會保證妳會「具有邊緣性、不被馴化」,搞不好會更讓妳渴望「中央集權的權威」,看不起比妳弱勢的人。

還有,除了真正的難民之外,像我自己選擇流動的人,到底有沒有權利強調自己的邊緣性?我在這個社會裡處於邊緣沒錯,但我能夠來這裡唸書代表我有某些資源和條件吧?

妳出生在哪裡或者有沒有流動經驗當然會影響到妳的思考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心態...吧。

以下是薩依德說的:

「...流亡者是一種模式。即使不是真正的移民或放逐,仍可能具有移民或放逐者的思維模式,面對阻礙卻依然去想像、探索,總是能離開中央集權的權威,走向邊緣-在邊緣你可以看到一些事物,而這些是足跡從未越過傳統與舒適範圍的心靈通常所失去的。
  邊緣的狀態也許看起來不負責或輕率,卻能使人解放出來,不再總是小心翼翼行事、害怕攪亂計畫、擔心使同一集團的成員不悅。當然,沒有人能擺脫牽絆和情感,...。相反的,我說的是:知識份子若要像真正的流亡者那樣具有邊緣性、不被馴化,就得要有不同於尋常的回應:回應的對象是旅人過客,而不是有權有勢者:是暫時的、有風險的事,而不是習以為常的事:是創新、實驗,而不是以威權方式所賦與的現狀。(第101頁)」

我認同他所說的「邊緣的狀態...卻能使人解放出來」,我接受異己的身份後輕鬆多了,哈哈。


參考:
《知識分子論》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46850
雪子 2006-10-22 08:17:53

hayashi桑:

我很推薦看村上春樹《やがて哀しき外国語》喔,讀那本書就可以進一步思考流動經驗的意義。

hayashi 2006-10-21 21:44:28

本國人在自己的國家也可以是流亡者,心態上的流亡...